为何古代皇帝喜欢大赦天下,哪怕只是多个外孙?帝王智慧让人叹服

为何古代皇帝喜欢大赦天下,哪怕只是多个外孙?帝王智慧让人叹服
2020年12月07日 11:00 千林爱小宝

......假万骑仗、内音乐送主还第,天子亲幸,宴近臣;崇训子方数岁,拜太常卿,封镐国公,实封户五百。公主满孺月,帝、后复幸第,大赦天下。

”——《

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诸帝公主

上面这段记载讲的是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的安乐公主的故事。安乐公主生于685年,是唐中宗李显幼女,也是嫡女,更是他最宠爱的女儿,她一心想学奶奶武则天当皇帝,奈何没那能力。武则天退位、李显登基后,安乐公主到底多受宠爱,看这段文字大家也就明白了。

“公主满孺月,帝、后复幸第,大赦天下”——注意,这里说的不是安乐公主满一个月,而是她分娩后满一个月。安乐公主出嫁后生了个儿子,李显和皇后那叫一个高兴,这孩子也不姓李,只是他俩的外孙而已,李显居然就为此大赦天下。要不是偏疼公主,哪有这档子事?

我们平时看古装剧,对“皇帝大赦天下”这种情节一定不陌生。在古代,皇帝确实经常大赦天下,据《汉书》、《史记》等记载,汉高祖刘邦在位十二年大赦天下9次;东汉汉灵帝在位二十二年,大赦天下20次,这频率未免高了点。

反倒是西汉初年“文景之治”时期,大赦天下频率没那么高,汉文帝汉景帝加起来在位39年,大赦天下10次。其实我们很清楚,从汉朝起,虽然儒家地位拔高,法家站一边,但没哪个王朝不要靠律法维持社会治安惩治罪犯;

要是光动嘴皮子讲道理就能让天下太平,皇帝设“刑部”干嘛?直接派一堆读书人拿着《论语》到各地去跟那些强盗土匪讲“仁义礼智信”得了。所以,春秋战国时法家“以法约束民众行为”的主张其实一直被皇帝采用,简单点说就是以法为治国之术,既然这样问题就来了。

古代那么高频率“大赦天下”岂不是挑战“法”?人犯了罪,只要运气碰上大赦就能获得赦免,岂不是儿戏吗?其实这事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先想想看,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三代都是有能力的帝王,他们会集体犯糊涂去做让天下不安的事吗?

正因为“大赦天下”好处多过坏处,皇帝才钟情它。首先,我们看什么情况会大赦:皇帝登基、立后、生子、天灾人祸、祭祀大庆、或者皇族的重要人物(如太后)生病了,病好了,都可能进行大赦天下。

其次,这大赦天下并不是一股脑儿把犯人罪过取消,直接放人,比如谋反的大臣就不可能被赦;而且赦免条件虽然各朝各代有差异,但多数情况下,也就是死罪适当减轻,其余按量刑档或减或免,没道理把罪大恶极的凶犯全放掉。

所以说,大赦天下看起来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实际在古代都有专业流程。在古代的大环境之下,大赦天下的好处起码能数出4条:

其一,利于皇帝安抚人心,稳固江山。比如前面讲的汉朝,越是天下初定,或者盗贼灾乱较多的乱世,大赦天下频率越高,反而盛世少大赦;因为古人相信天灾人祸与皇帝相关,皇帝需要用这种方式让上天看到自己广施仁德,平息神灵怒气降下太平,让所有人心里有盼头;

其二,可以让百姓获得一些恩惠。古代大赦天下通常还伴随一些为百姓减负的福利措施,比如减少赋税;大臣、士兵也可获得一些补贴,这都是实际上的好处,和心理作用相比效果更佳。

其三,古代刑侦技术不够发达,冤案、错案并不少见;一些被定罪下大狱的臣子甚至只是得罪了前任皇帝,本身有能力和人品,新任皇帝登基,大赦天下,可以改变部分被冤之人的困境。

在儒家和一些宗教思想影响下,嗜杀不怕报应的皇帝官员只是少数,大部分还是不想背害死无辜的道义责任,大赦天下就提供了这种可能,一些受罪的宗族大臣可以因此重获新生,比如扭转了汉朝衰落趋势的汉宣帝刘询,就是因为他曾祖父汉武帝大赦天下,才捡回一条命。

其四,古代大赦天下也是“劝人向善”的方式,皇帝尚且要为天灾人祸负责要以仁爱心怀万民,起带头作用,其他人自然也要万事以和为主,以孝悌仁善为做人处事准则,这样利于社会的和谐。

当然了,皇帝大赦天下也不是回回都考虑那么周全,总有不按套路出牌,只按自己喜乐大赦天下的皇帝,唐中宗李显多个外孙就大赦天下主要是“与民同乐”,分享喜悦;还有一种情况是祈求皇家的灾祸消除,针对皇帝本身的心理。

在古代,一句看似简单的“大赦天下”门道就那么多,不得不佩服帝王的心思。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