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 | 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效果研究

文献分享 | 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效果研究
2024年06月04日 11:30 乐普云智消费者

慢性功能性便秘作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高发,发病率可达20%。临床上,功能性便秘以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频次减少(<3次/周)、便量减少,或排便有堵塞不尽感为主要表现,有时可伴有腹胀、腹部不适等。

研究发现,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结肠和盆底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有泻药滥用史、结肠蠕动能力减弱等密切相关。

慢性功能性便秘若长时间未得到有效缓解,可导致患者出现痔疮、睡眠障碍、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存在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还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慢性功能性便秘在青中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既往临床上多采用药物、针刺、穴位敷贴等疗法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但患者的病情易反复发作,可增加其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

研究指出,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时,可通过对人体排便期间生理条件反射信息的了解,经专用仪器将此类信息转换为易于患者自身识别的信号,同时指导腹部肌群、盆底肌训练,可促进肠道蠕动及排便功能恢复正常,且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和副作用、治疗后病情不易复发等优势。

现在,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效果研究》文献,分析生物反馈治疗在这类疾病的疗效。

研究对象

把89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 89 例分为对照组(44 例)和研究组(45 例)。

对照组

男性 24 例,女性 20 例;年龄 45-67 岁,平均(56.32±1.47)岁;病程 6个月~ 7年,平均(3.68±0.25)年 ;便秘类型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 29 例(占 65.91%),慢性传输型便秘 15例(占 34.09%)。

研究组

男性 24 例,女性 21 例;年龄 46 ~ 68 岁,平均(56.96±1.26)岁 ;病程 7个月~ 6 年,平均(3.73±0.26)年 ;便秘类型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 29 例(占 64.44%),慢性传输型便秘 16 例(占 35.56%)。

诊断标准

患者在 3个月~ 1年内至少存在以下2个症状:1)排便费力 ;2)粪便干结 ;3)排便不尽,排便时有肛门阻塞感或直肠梗阻感 ;4)排便时需用手法协助 ;5)每周排便次数不足 3 次 ;6)不存在排稀便症状 ;

研究方法

用法:口服,15 mL/ 次,2 次 /d,共治疗 4 周。

研究组:乳果糖口服液+生物反馈训练治疗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反复训练,每次训练 40-60 min,隔日训练1次,共训练4周。4周后,可让患者在家中进行自我训练,每日训练 1 次,每次持续 10 ~ 20 min。连续治疗 4 周后评估两组的疗效。

研究结果

组间临床疗效的对比对照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为63.64%、13.64%、9.09%、13.64%,临床总有效率为86.36% ;研究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为 75.56%、13.33%、6.67%、4.44%,临床总有效率为 95.56%。

组间治疗前后直肠肛门指标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125.23±7.46)mL,研究组治疗后平均的肛管静息压、括约肌最大收缩压、直肠排便阈值分别为(53.69±5.47)mmHg、(139.36±5.79)mmHg、(112.39±8.46)mL。两组治疗后的肛管静息压、直肠排便阈值相比,对照组均较研究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的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相比,对照组较研究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组间治疗前后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的对比对照组治疗后平均的排便次数、排便时间分别为(3.69±0.14) 次 / 周、(17.26±2.64)min/ 次, 研究组治疗后平均的排便次数、排便时间分别(4.21±0.13)次 / 周、(13.05±1.25)min/ 次。两组治疗后的排便次数相比,对照组较研究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的排便时间相比,对照组较研究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直肠排便阈值、排便次数、排便时间、临床疗效及病情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将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疗中,能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预防病情复发。

乐普生物反馈治疗仪

对照组:乳果糖口服液治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