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重要补充治疗手段——体外冲击波疗法!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重要补充治疗手段——体外冲击波疗法!
2024年06月13日 17:19 乐普云智消费者

乳腺癌发病率长期位于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约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30%,死亡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患者的14%。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以每年1.4% ~ 3.9%的速度增长,但整体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随着死亡率下降,越来越多乳腺癌患者在长期生存同时也亟需保持一定的生活质量。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治疗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综合发病率约为20%,一旦发生可能伴随乳腺癌患者整个术后生存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经研究文献《体外冲击波治疗中重度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的疗效观察》的结果指出,在综合消肿疗法(CDT)治疗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能进一步加速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康复进程,纠正皮肤纤维化和水肿的恶性循环,改善患肢疼痛等并发症状,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报告如下:

研究对象

选取康复医学科、甲乳外科、放化疗头颈乳腺病区治疗的乳腺癌并接受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根治术患者40 例,患者纳入标准包括:

①有明确乳腺癌病史,并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根治术,术中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为乳腺癌;

②根据诊断分级标准确认为中、重度淋巴水肿;

③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④无其它组织器官恶性肿瘤;

⑤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本研究经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核批 准[临研伦(201813)];

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ESWT+CDT组和CDT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年龄、 上肢淋巴肿胀时间(病程) 、手术方式、放疗史等一般临床资料(详见表1)经统计学比较,发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CDT组治疗:

方法包括手法淋巴引流、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压力袖套加压治疗两部分ꎬ由通过国际认证的手法淋巴引流师进行操作。

ESWT+CDT组:

先对患侧上肢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治 疗 参 数 设 置 如 下: 1.5-2.0bar,频率5Hz,共冲击2500次,治疗时患者取舒适卧位,首先对腋窝淋巴结进行500次冲击,再对肘深淋巴结进行250次冲击,然后沿着上肢淋巴结走行均衡给予250次冲击,剩余1500次冲击则作用于患者皮肤纤维化病变部位,待冲击波治疗结束后再行手法淋巴引流,最后进行绷带加压或穿戴压力袖套。

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每次治疗间隔至少2d,且每次必须在手法淋巴引流前进行操作,本组患者CDT疗法的治疗频次、时间、疗程等均与CDT组相同。

观察结果

一、治疗前、后2组患者患肢体积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患肢体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患肢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

二、治疗前、后2组患者患肢皮肤纤维化程度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皮肤mR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组患者mRSS评分(P

三、治疗前、后2组患者乳腺癌淋巴水肿症状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患肢BCLE-SE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BCLE-SE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研究讨论

结果显示,治疗 2 周、4 周后,ESWT+CDT组患肢体积、皮肤硬化程度及淋巴水肿症状指数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CDT组水平,表明在CDT干预基础上辅以ESWT,能加速乳腺癌术后患者淋巴水肿消散进程,纠正皮肤纤维化及水肿的恶性循环,改善患肢疼痛。

ESWT早期被应用于促进骨折生长,其主要作用机理可理解为冲击波的能量转换、传递造成不同密度组织和器官间产生扭拉力,从而松解骨关节及粘连软组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凝血因子、血管源性生长因子、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刺激血管再生有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ESWT作为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重要补充治疗手段,能加速淋巴水肿康复进程,纠正皮肤纤维化与水肿的恶性循环ꎬ缓解患肢疼痛等并发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乐普聚焦电磁式冲击波治疗仪

一款可智能联网的全新疼痛治疗设备

文献参考:舒晴,胡艳,栾春亮,等.体外冲击波治疗中重度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0, 42(2):5.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20.02.018.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