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脉动 领悟人民心声(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把握时代脉动 领悟人民心声(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2022年06月26日 05:27 人民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作为一名人生经历和创作经验较为丰富的画家,我对讲话精神有着切身的体会。

我常对朋友说,如果没有多年植根大巴山农村的生活,没有与大巴山农民多年朝夕相处的情感,上世纪80年代我几乎不可能创作出油画《父亲》《春蚕》等一系列表现中国农村题材的作品。记得1983年除夕之夜,我曾在大巴山深处一位农户家中的油灯下,给四川美术学院的老师写过一封信。农户家的主人就是油画《父亲》中的人物原型。隆冬的深夜分外宁静,我在信中这样写道:我已是第五次来到这里,两次在这里过年,我的人生和艺术道路都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年学业结束,我以《故乡》为题画出了我对这山沟的爱。我不是大巴山的人,但大巴山却是我艺术生命的故乡。

写这封信时,我刚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留校当老师。现在看来,当时写就的这段文字不是即兴所言,而是我基于深切感受之上的人生箴言。事实上,近半个世纪里,虽然我的艺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是思想、情感,还是艺术创作的立足点,都没有离开过大巴山和大巴山的人民。而我之所以不断尝试创新,是因为我想创造一种属于中国的油画艺术——从历史文化、思想情感到艺术形态等,都是中国的!

我曾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也曾到一些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临摹、学习国外历代油画大师的艺术。面对外国油画史上的一座座高峰,我不禁开始深入思考中国油画的发展和自己的艺术。我认为,油画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很难脱离外国油画发展的窠臼和影响,中国油画应该从中国这片土地中生发出来。缘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考量,以及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影响,我意识到,余生要致力于创造真正属于中国的油画艺术。那是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国气派和当代意识的油画艺术。

近30年来,我不断尝试对油画艺术语言和形式进行转变和创新。艺术史的形成和发展,也体现在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的构建、变化和创新中。我无数次走进大巴山,回到我人生和艺术的故乡,一方面希望从中国农村充满活力的现实生活中,不断获得并保持艺术创作的激情和状态;另一方面希望从蕴藏在大巴山中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寻找油画艺术从观念到形态上转变和创新的可能。四川北部广袤乡村中的年画、剪纸、刺绣、石刻、泥塑、木雕等民间艺术,深深吸引了我。那夸张变形的形式、简约直率的语言、诙谐浪漫的情调、恣肆随意的手法,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在这些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世代相传且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中,我得以窥见闪烁着东方文化智慧的光芒,感受到回荡在山间的乡情民风特有的淳朴和温情。

对民间艺术养分的汲取,让我的绘画逐渐发生变化。我尝试用鲜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粗犷的笔触,以及中国书法用笔的方式,抒写我心中的向往。同时,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描绘逐渐从个体和具体形象塑造,转向总体的关注和抽象的表达。我努力探索一种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富有当代精神的艺术范式,一种具有中国文化个性特征的油画艺术。我还尝试从中国文化的观念出发,用中国绘画独有的方式重新解读外国油画史上的经典,同时用油画艺术的方式阐释中国山水、花鸟和人物画的创作理念。立足中华文明,通过绘画创作的方式重读中外美术史,我的目的在于找到理想中的中国油画艺术的文化定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油画之路。

我常说,我们这一代美术工作者是非常幸运的,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因为这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一大批具有深刻现实主义精神和情怀的作品才可能出现并受到鼓励。我们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创造,用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艺术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6日 08 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