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艺术与科技的桥梁!
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办、大学艺术中心承办的第四届文艺季“CATS”(文化·艺术·科技:融合创新)自2024年10月12日开幕以来,精彩活动接连展开,至12月10日,主要活动已圆满结束,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文化盛宴。今年恰逢港中大(深圳)创校十周年和大学艺术中心成立五周年,为活动增添了特殊意义。
本届文艺季由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担任总策划,旨在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培养具备跨界合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展览板块是亮点之一,特邀独立策展人龙星如策划的“探针媒介”展览,汇聚十位艺术家利用新媒体探讨全球性议题的跨学科作品,展现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其中,艺术家马可·巴罗蒂的动态声音雕塑《蛤蜊》利用水听器和传感器等工具收集港中大(深圳)神仙湖的水质数据,并将其转化为音乐,探讨微观世界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分展场“探针实验”则展示研究者、艺术家和在校师生的跨学科实验作品,推动不同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论坛板块探讨科技对艺术创作与传播的影响,专家团队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精彩讨论,为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考。演出方面,与香港国际诗歌节合作的诗歌之夜让观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欣赏诗歌并参与创作对话,音乐演出也融入科技元素,为观众创造了独特的视听体验。
本届文艺季得到了瑞士文化基金会、香港诗歌节基金会、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荣耀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探针媒介”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12日,诚邀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体验科技与艺术在大湾区背景下的融合与互动,感受文艺的无限可能。
专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艺术中心主任与在校学生分享对美育教育与跨学科艺术活动的看法与感受
采访对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艺术中心主任,黄顺真
问:您认为大学美育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在过去五年中,大学艺术中心共推出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是否已经形成了品牌?学生们对此的反响如何?
答: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非常重视全人教育,尤其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多元发展,全力推动美育教育。美育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部分,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通过艺术学习与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文化自信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增强他们对社会和生活的感知力。
自2014年建校以来,各相关部门和学院一直在积极推进美育工作。大学艺术中心对大学美育工作也有非常重要的参与,自2016年第一个“美育”相关活动——驻校艺术家项目开始,至2019年1月中心正式成立之后,每年都有计划性地推出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在成立的五年期间,中心通过巩固品牌定位和建立传播渠道,不断提升大学艺术中心的品牌形象。目前,拥有多个校园品牌活动和运营场地,主要活动包括驻校艺术家项目、春山雅聚讲座系列、无学分艺术课程、燃点音乐节、深港澳大学生戏剧节、文艺季等,以及各类艺术团体(如合唱团、管弦乐团、国乐团、阿卡贝拉团和室内乐团)。我们运营的场地包括TC101 SPACE展厅、时空胶囊黑匣子剧场、逸夫国际会议中心大礼堂及音乐厅,今年新增的重力场美术馆也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空间。这些活动和场地的运作,使艺术教育更加系统化,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关于学生的反响,参与活动的学生普遍给予积极反馈,许多人表示这些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并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我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文化艺术将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获得启发。
问:请问第四届文艺季“CATS”的亮点是什么?为校园艺术文化盛事增添了哪些特殊的意义?
答: 第四届文艺季“CATS”在多个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亮点。首先,主题“文化·艺术·科技:融合创新”强调了当今社会对跨学科交流的重视。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我们为学生和观众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体验平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其次,本届文艺季分为三大板块,邀请了近三十位国内外艺术家,通过十余场艺术活动深入探讨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其中,值得关注的例子包括:
1、香港国际诗歌节合作:首次与香港国际诗歌节携手举办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24(深圳场),让观众通过VR技术欣赏诗歌并参与创作对话。这一合作标志着文艺季活动在大湾区的进一步扩展,突显了艺术与科技在全球文化对话中的融合与互动。
2、雅马哈原声智慧钢琴演奏:邀请钢琴家潘晓彤和小提琴家严天成使用雅马哈原声智慧钢琴(DISKLAVIER™)进行现场演奏。该钢琴不仅能自动演奏预录曲目,还能与演奏者实时互动,展现了现代技术如何为传统音乐注入新活力。
3、新媒体与跨学科作品展览:特邀独立策展人龙星如策划的“探针媒介”展览汇聚十位艺术家利用新媒体探讨全球性议题的跨学科作品,展现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其中,艺术家马可·巴罗蒂的动态声音雕塑《蛤蜊》通过水听器和传感器等工具收集港中大(深圳)神仙湖的水质数据,并将其转化为音乐,探讨微观世界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分展场“探针实验”展示研究者、艺术家和在校师生的跨学科实验作品,推动不同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展览板块还与先进生物特征识别实验室、港中大(深圳)医学院、港中大(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及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多个机构合作,共同呈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本届文艺季不仅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师生提供了更广泛的艺术体验,期待与大家共同感受这一跨越时代的文化盛宴。
此外,今年恰逢港中大(深圳)创校十周年和大学艺术中心成立五周年,为活动增添了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对过往成就的庆祝,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采访对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校学生,吴梓烽(2021级医学院,逸夫书院,生物科学专业)
问:请问您在第四届文艺季中参与了哪一板块的活动?
答: 虽然我参与过文艺季三个板块的活动,但最深入的体验是在展览板块。作为分展场“探针实验”展览的参与者,我的作品在其中展出。这件作品源自我之前参与的大学艺术中心驻校艺术家项目沈少民老师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活动。
问:您认为大学美育教育对学生成长有什么作用?
答: 艺术对我而言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艺术中心所提供的资源就像水和食物一样重要,滋养着我的创作灵感。此外,在过往的大学生活中,艺术帮助我克服了许多困难,是我自我疗愈的重要途径。
问:您觉得大学艺术中心的活动整体如何?您和您的同学是否会积极参与?活动的效果如何?
答: 总体上来说还是非常多样的,包含了音乐舞蹈装置影像戏剧等多个门类,但是比起讲座活动,我还是更期待工作坊,因为工作坊给我们提供了我们真正实践的机会。
有的活动十分火爆,比如像周年音乐会,燃点音乐节,门票是要抢的。有的活动比较小众,但是可以有和艺术家充分交流的机会,我觉得算是充分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同学以及小部分的同学了。
来源:深圳新闻网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