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装得下各路巨头吗?

火爆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装得下各路巨头吗?
2021年11月25日 21:11 新视财经

新能源赛道有多火爆?近日,在一场由深圳某头部券商召开的电动车近况介绍的电话会议中,参会人数一度接近万人,并一度造成“塞听”。

二级市场方面,从今年年初至今,价值投资代表贵州茅台、云南白药表现平平,恒瑞医药股价更是一度接近腰斩。昔日“喝酒吃药”行情哑火,新能源市场却格外火热。无论是汽车厂商长城汽车、比亚迪,还是产业链相关企业宁德时代、恩捷股份,年内股价都几近翻倍。

资本市场股价炒得热火朝天,生活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样分外热闹。今年以来,消费者对新能源车企态度正在不断“饭圈化”。在社交平台,不同车企品牌“粉丝”互怼的场景屡见不鲜。

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特斯拉、一度不被外界看好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和理想,亦或是老牌车企比亚迪、长城、五菱均在茫茫市场中找了各自的目标客群,且多数消费者对其所购买的新能源汽车评价都是“真香”。

众巨头冲入新能源赛道

据中汽协数据,从20215月开始,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6个月实现环比增长。202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8.3万辆,同比增加1.3倍。110月累计销量达到254.2万辆,同比增加 1.8倍。预计新能源汽车月销规模有望在2021年内超过40万台规模,全年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340万台。

在政策端,早在2016年,国家已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约30项。2020年,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不管从市场角度,还是从政策角度看,发展新能源汽车已势在必行,产业爆发似乎也是指日可待。恰逢互联网行业增速放缓、手机市场景气度下滑,各路日子不好过的巨头们似乎都不愿意放弃新能源“风口”,按捺不住纷纷入局,紧握入场券等风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手机企业苹果、小米、OPPO,科技企业华为、大疆,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百度、360,家电企业格力、创维,地产企业恒大、万达等纷纷表示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内相关领域。

众巨头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谓各有各的招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分析报告显示,企业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路径主要分为自建工厂、零部件供应商、深入合作的代工模式及专注产品定义的代工模式四条。

例如华为曾明确表示不会推出自有品牌汽车,其商业模式主要分为共同定义、联合开发、销售渠道也有一些助力的Huawei Inside和卖部件做传统的tire1tire2两种。而小米则选择了造车之路,在刚刚发布的三季度报中,小米表示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量产。百度除联合吉利造车,也为其他车企提供软件等支持。万达则是联合中国一汽,从服务生态、能源生态、成员生态等三个维度构建“红旗用户体验生态”,并一同整合上下资源建设红旗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品牌生态是竞争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且位居世界前列,造车门槛较低。有业内分析师表示,现在制造新能源汽车已非难事,简单来说,只要有钱就能造车。

那么,新能源汽车市场究竟缺的是什么?

从消费端看,消费者较为关心的行业痛点无外乎续航较短、动力电池有爆炸风险、辅助驾驶存在安全隐患、公共充电桩设置较少等老生常谈的几个话题,可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比如,在充电桩安装量较少的情况下,如果想达到消费者满意的长续航,电池密度就要进一步增加,但电池成本也将上涨,消费者或难接受,同时,随着密度增加安全性或将降低。

此前,动力电池、储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科学家,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宾西佛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电池与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朝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快充和长续航或者高能量密度都是科学上的重大难题。真正意义上的解决方案应该会在科学期刊上经过充分论证,然后第三方验证可重复,最后才是市场上给出的量产方案。

既然硬件大致已经成型且趋于同质化,巨头们的竞争点究竟在哪里?

分析师认为,与燃油车发展路径相似,电动化趋势推进下,相同定位、相同价格的汽车产品技术差异性不大。未来,整车产品会出现两大细分领域,一类为共享出行车辆,另一类则是通过品牌、文化、内容和软件生态建立车与人联系,将车辆打造成“第三空间”的个人出行车辆,品牌生态正是新能源汽车吸引消费者的核心要素。

以智能座舱为例,尽管全球QNXLinuxWinCE三大操作系统占据总市场份额88%,但操作系统智能化程度较低,车机使用体验甚至不如手机,仍有较大进步空间。而智能化、网联化技术恰恰正是科技企业优势所在。

目前来看,科技企业的确在围绕新能源汽车软件生态方面下功夫,但究竟使用体验如何,还要等待量产车型上市后才能体验。不过,这一幕似乎与当下手机品牌商的发展路径相似。

品牌生态究竟是什么?消费者真的需要吗?当巨头纷纷涌入后,新能源汽车行业会否重蹈手机行业覆辙,又或者产生新的竞争格局,仍有待时间考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