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降息了!“鸡肋”存款何去何从?

又降息了!“鸡肋”存款何去何从?
2023年05月06日 16:01 市界

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同日宣布下调存款利率,这是全国性银行中仅存的三家“高息”银行。利率下调后,10万元定期存一年,利息要少收入100元。以后,存款利率还会继续下调吗?而面对不断走高的理财收益率,银行存款要不要转成理财产品?

5月5日起,三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集体开始降低存款利率。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利率由原来的1.95%下调为1.85%。

这意味着,10万元定期存一年,利息就要少收入100元。

这对本已抱怨“利率低”的存款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这三家银行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仅存的三家“高息”银行。众所周知,全国性商业银行由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和邮储银行,以及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组成。早在去年9月,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九家股份制银行已经下调了存款利率,普遍下调10个基点左右。而这次,仅存的三家股份制银行也集体加入了降息行列。

据市界投资汇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以来,至少有二十家地方性银行和农商行下调了存款利率。

存款人想要找个利率稍微高点的银行,机会越来越少了。而且,对存款人来说,不断下滑的存款利率,“存款”本身也变得越来越“鸡肋”。

存还是不存?存款还是投资?这又成为困扰存款人的一道难题。

01、三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

浙商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自5月5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个人存款方面,活期存款利率调整为0.25%;三个月、半年、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分别调整为1.30%、1.55%、1.85%;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分别调整为2.40%、2.90%、2.95%。

恒丰银行官网日前也发布消息,该行决定自5月5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一年、两年期定存利率与浙商银行相同,但三年定期存款利率均调整为2.95%,比浙商银行调整后的利率高了5个基点。

在港上市的渤海银行发布公告称,也是自5月5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一年、两年期定存利率与浙商和恒丰相同,三年期定存利率为2.95%。

▲(数据来源:各银行官网)

经过此次利率下调,十二家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利率已经差别不大。

而在此次调整之前,股份制银行中资产规模排名相对靠后的浙商、恒丰和渤海银行,在存款利率上则明显高于其他银行。

以五年期定存为例,调整前浙商银行利率为3.25%,比招商银行同期的利率2.65%、高出了60个基点。

▲(数据来源:各银行官网)

据市界投资汇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已有至少二十家中小银行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调降幅度不一。

而拉长时间维度来看,2022年银行业已经出现两次存款利率下调。第一次是2022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这一要求并非强制,但作出调整或将对银行宏观审慎评估考核有利。

第二次发生在2022年9月。当时六大国有银行同时公告宣布,自2022年9月15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从调整幅度来看,定期存款降幅普遍在10-15个基点。

随后,包括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九家股份行紧跟国有大行步伐,下调存款利率。

而此次渤海银行、恒丰银行以及浙商银行三家股份行利率跟进调整后,十二家股份行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已悉数完成。

对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在今年4月20日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通过自律机制协调,由大型银行根据市场条件变化率先调整存款利率,中小银行根据自身情况跟进和补充调整,保持与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差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银行负债稳定性,保持合理息差,实现持续稳健经营,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

02、压力到了银行这边

虽然银行下调了利率,但居民的存款热情依然高涨。

近日央行公布了今年来第一季度的金融数据。一季度,在人民币存款增量15.39万亿中,光是住户存款增量就达到了9.9万亿。

存款狂飙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银行负债管理压力持续扩大,而且,对于靠“吃利差”的银行来说,净息差正在收窄。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较2021年下降17个基点,是自2010年披露该数据以来首次跌破2%。

多家银行在2022年财报中提到,净息差收窄的主要原因,是受2022年LPR多次下调与市场利率中枢下移影响,存量贷款重定价及新发生业务收益率下行,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叠加客户存款定期化,推升计息负债成本。

而在今年一季度,除了个别银行,绝大多数银行净息差再次收窄。40家披露一季度末净息差的银行中,仅4家银行净息差较去年末持平或有所提升,其余则有不同程度下降。

国金证券认为,从银行净息差角度来看,2022年12月商业银行净息差已回落至历史最低位。而且,今年一季度环比去年年末来看,银行负债端成本抬升明显,同业负债及表内定存均抬升了银行综合负债端成本,同时企业及居民信贷利率持续走低,大型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多为3%以内,商业银行净息差继续面临继续收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上市银行的一季报,目前部分银行的净息差已低于1.8%。根据此前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净息差低于1.8%将会影响参评金融机构的合格审慎评估得分。

国金证券也由此预计,由于利率考核机制新增定量扣分项,第二季度银行存款利率或将开启新一轮下调。

03、存款何去何从?

其实,居民存款大量涌向银行的时间节点,与理财产品的“破净潮”有一定的关联。

曾经在很长一个时期,在银行客户看来,银行理财产品与存款一样,都貌似“稳赚不赔”,但这种观点在去年下半年被无情的现实彻底打破。

去年12月,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潮”达到高峰。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0日,在超1.3万只银行理财产品当中,有超过2300只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单位净值在1以下(即破净),超过3100只银行理财产品年内收益为负。

而央行公布202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

一方面是银行存款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理财资金的缩量。民生证券研报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月,银行理财新发产品实际募集规模有所下降,为3386亿元,较2022年12月下降0.76%,同比下滑14.34%。

对于这种“跷跷板”现象,监管机构有关负责人表示,银行存款增加是市场化行为,消费者综合考虑风险收益的匹配性,一部分理财产品转移到了存款上来。

但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反转,银行理财收益大幅攀升。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季度末,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14892款,占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的44.03%。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4.00%,环比上涨5.81个百分点。

从近三个月来看,理财公司固收类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4.5%。尤其是4月上半月,定开纯固收、固收+和最短持有期固收理财净值明显回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0%、4.7%与5.7%,平均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高达4.9%、4.4%和4.1%。

招商证券银行团队表示,固收类理财收益已连续4个月保持较高水平,理财负反馈已经结束,存量产品赎回大幅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高收益率的诱惑,能够承受风险的投资者,无疑会考虑将存款转变成理财产品。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这意味着,即使一年期定期存款降到1.85%,也远远能够跑赢物价上涨。

在业内专家看来,存款利率大概率跑不赢理财收益,因为无风险的存款产品,没有包含理财产品的风险溢价。

追求稳定利息的人去存款,能承受一定风险的人去买理财,这或许是各取所需的最佳结果。

( 作者 | 陈晓, 编辑 | 孙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