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现率持续上升,美团的平台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了| 财报详解

变现率持续上升,美团的平台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了| 财报详解
2019年03月13日 17:28 深响DeepEcho

深响原创·作者|蔡宝汪

“尽管2018年第四季度外卖行业竞争的加剧为美团带来了压力,但基于不断增长的餐饮外卖用户购买频率带来的40%销售增长、更高的到店变现率以及新业务将从较低的基数增长,维持对美团「增持」评级的结果不变。”

这是摩根士丹利的美团研报所表达的核心观点。3月11日,美团点评(股票代码:3690.HK,以下简称美团)发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

在彭博统计的17位分析师中,有15位给出了「买进」评级,多位外资投行的分析师对美团的业绩表示了积极的态度。

「数据详解」

财务数据上,2018年全年,美团实现营业收入652.3亿元,相比较去年同期增长92.3%;第四季度营业收入198亿元,同比增长89%。毛利总额由2017年的人民币122亿元同比增加至人民币151亿元。亏损方面,2018年经调整后净亏损85.2亿元,经调整EBITDA为负的47.3亿元。

经营数据上,2018年美团总交易金额达到5156.4亿元,同比增长44%;变现率方面,公司在2018年变现率继续提高,上升至12.6%,而2017年同期数据为9.5%;年度交易用户突破4亿,而年度活跃商家增长至580万,较2017年440万增长32%。而美团每位交易用户平均每年交易笔数达到23.8笔,较2017年的18.8笔增加了5笔。

另外,我们还能看到,在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两项主营业务实现盈利的同时,美团也在谨慎投入新业务,试图缩减亏损。财报数据显示,美团的盈利能力正在不断提高,整体变现率由 2017 年的 9.5% 升至 2018 年的 12.6%。

「核心业务盈利性显现」

细分来看,美团2018全年营收652.3亿元,继续保持接近翻倍增长势头,而其核心业务餐饮外卖以及到店及酒旅业务分别实现收入381.4亿元和158.4亿元,同比增长81.4%及46%。

核心业务上的高速增长也能体现目前公司整体的核心战略。

去年10月,美团进行了上市后首次公司组织架构调整,将其战略聚焦在“Food+Platform”上。同时公司以“吃”为核心,组建用户平台,并成立到店、到家两大事业群。由此,餐饮外卖业务、到店及酒旅业务形成了美团两大核心业务板块。在这次架构调整后,美团更加明晰了在“吃”上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

根据DCCI的数据,美团外卖市场份额超过64%,仍保持市场第一。2018年美团餐饮外卖收入达381.4亿元,同比增长81.4%;而在毛利率方面,外卖业务自2017年首次转正后,在18年持续提高,达到13.8%,实现毛利额52.7亿元;其交易笔数从2017年的40.9亿增至2018年的63.9亿,增长56.3%。

自2018年,包括美团外卖在内的众多外卖平台开始逐步上涨佣金。这主要依赖于,随着美团外卖规模的持续扩大,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在与商家的供需关系中,对定价权的主导性增强。可以看到外卖业务已经逐渐度过了艰难的投入期,开始进入平台为主导的收割期。

而到店及酒旅作为美团最成熟、最赚钱的业务,在2018年实现营收158.4亿元,较17年的108.5亿元增长46%。其毛利率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的89%,毛利总额141亿元。其国内酒店夜间量,也由2017年末的2.05亿增加至2018年的2.84亿,同比增加38.5%。

综合以上原因,美团的整体变现率得以持续上升,从上一年的9.5%,上升至2018年的12.6%。

至于美团的新业务,在2018年实现营收112.4亿元,同比上升450%。

美团的新业务主要是包含摩拜单车、打车、以及快驴为代表的To B商家服务业务。18年,美团大举进入出行市场,不仅推出了美团打车,在上海和南京与滴滴正面接触,还收购了摩拜单车。根据本季度财报披露, 2018年,美团因收购摩拜带来亏损45.5亿元。

相比较过去,美团对于新业务多点尝试、内部验证、小步快跑的策略,在18年算得上是激进的一年。而摩拜、网约车等“烧钱”的业务,也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美团18年的整体业绩。如果剔除摩拜单车的影响,美团经调整的净亏损将下降到40亿以内。对于2019年,美团也表示“将会在新业务投入上更加审慎。”

而整体来看,美团主体业务的盈利性已经开始显现,“高频”带动“低频”,餐饮外卖带动到店及酒旅的战略通过了验证阶段。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