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观察丨基因界的腾讯? 网红CEO被北大教授炮轰伪科学、水博士

市值观察丨基因界的腾讯? 网红CEO被北大教授炮轰伪科学、水博士
2022年07月28日 09:41 凤凰网财经原创

凤凰网财经《市值观察》出品

7月24日,华大集团CEO、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在其微信公众号回应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的批评,四个醒目的大字“谢谢指教”横亘其间,并称“一如之前,我在《圆桌派》所表达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那期《圆桌派》中,尹烨将饶毅所说的“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之前,它们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与康德的哲学思想“当我仰视星空,我构成我自己的物性,和这些星体之间没区别,但当我凝聚,向我内心看的时候,这些束缚在我内心当中的道德和美德,让我明白我为什么为人,”相提并论。

在另一位嘉宾许子东诧异的笑声中,尹烨笑着表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臣一路走来只有师长,”尽显洒脱之态。

然而,饶毅对尹烨以及其背后华大基因的批评,可谓是旷日持久。

早在2012年,饶毅就与原华大基因CEO王俊公开辩论。在当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上,饶毅与王俊就华大基因是不是在造福老百姓、华大基因如何做学术等议题公开辩论。此前,饶毅还在博客上公开质疑华大基因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的科学家身份。

直至近日,饶毅直指尹烨在公众号发布的“为什么我们要保持达观”短视频为“伪科学”,将这场争锋推至高潮。

1、科普网红尹烨

尹烨上一次引发大规模讨论是上半年其微博被禁言之时,彼时短视频平台充斥着他在点着香薰的圆桌上谈笑风生、在聚光灯下的大讲坛上妙口生花的身影。世人眼中,他是个小到基因,大到元宇宙无所不懂,贯通历史、科技、人文的科普工作者。

同时,作为上市公司企业高管,他又深谙传播之道,尹烨曾在接受采访时称“被逼成了科普网红”,走上科普之路只因为“长辈不停在家庭群里发养生一类的信息”。正所谓天下人苦家庭群谣言久矣,尹烨的回答讨喜又极具生活气息。

2016年3月开始,尹烨开始在喜马拉雅平台更新“天方烨谈”栏目。并且还出版了一些书籍,包括《生命密码》《生命密码2》《生命密码3:瘟疫传》等。

起初,尹烨的话题还集中于基因科普的范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节目曝光的增多,尹烨的内容开始向教育、元宇宙、生命等领域外延,由此诞生了不少受人追捧的名句。

比如在《生命·成长》纪录片中,尹烨以“吃不了自律的苦,就要忍受平庸的罪”而出圈,“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傻的事是什么吗?他可以忍受几十年不快乐的人生,却不愿意奋发图强,花一年去让自己改变一下。”

经过多年积累,尹烨收获了不小的人气,其抖音账号粉丝已超260万,其微博账号也拥有近90万粉丝。在他的抖音橱窗里,除了包括一些有关科学、科技、历史等书籍外,剩下的几乎都是华大基因旗下的一些护肤和饮品。

华大基因2021年年报显示,尹烨为副董事长,任期为2021年6月16日至2024年6月15日,税前报酬总额为91.3万元。

2、华大基因是销售公司?

多年来围绕在尹烨与华大基因周围的讨论已层出不穷,尹烨是真科普还是伪科学,尚需要专业人士去判断,但华大基因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则可以揣摩一二。

2018年7月,虎嗅一篇名为《华大癌变》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文章“主角”的华大基因陷入舆论漩涡。

《华大癌变》一文的导火索是“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症”、“脑发育不良”、“虹膜缺损”等一系列缺陷和疾病降生的男婴,据男婴的母亲讲述,此前曾做过华大基因的无创DNA检测,结果显示“低风险”。

华大基因对外宣称准确率高达99.99%的基因筛查技术,却对产妇家庭造成了100%的灾难。该文作者指出,多位医生在面对胎儿多项指标异常时,却不以为然地告诉产妇问题不大,最终造成缺陷男婴的出生。

因此,有不少受害家庭和媒体认为,无创DNA检测在中国市场的滥用,是出自经济因素。据该文章报道,无论是医院内部人士还是华大基因高层,都表明过无创DNA检测在医院的快速推广与利益分成有关。

从财报数据来看,一直到2019年,生育健康业务都是华大基因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占比超40%。

一时间,曾经被冠以“基因界的腾讯”的华大基因,从“中国创造”的代表变成了造成缺陷新生儿出生的罪魁祸首。这场风波折射出医疗市场里复杂的一面,好技术的推广有赖于商业利益链条的形成,但商业利益链条形成之后又可能在某个环节或者时间节点上对医疗的本质产生扭曲。

不少人对华大基因展开了讨论,这家销售费用远超研究费用的上市公司究竟是“高科技公司”还是销售公司。事实上,华大基因的年报数据倒是透露出点端倪。

2017-2021年,华大基因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4亿元、2.61亿元、3.17亿元、6.2亿元、4.87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8.32%、10.29%、11.33%、7.38%、7.2%。与此同时,其销售费用则分别为4.02亿元、5.14亿元、6.19亿元、10.78亿元、12.38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19.18%、20.28%、22.09%、12.84%、18.3%。

销售费用几乎常年2倍于研发费用,甚至于在华大基因2021年营业收入下滑近20%的情况下,其销售费用却上涨了14.82%,而其研发费用则下降了21.38%。

不过,从基因测序行业整体来看,销售费用规模远高于研发费用并不是华大基因独有,同期同行业上市公司达安基因、贝瑞基因、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四家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值的均值分别为4.59%、5.24%、6.17%、4.78%、5.81%。相较而言,华大基因的研发投入水平在行业中不算低。

而从销售费用水平来看,华大基因则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期同行业上市公司达安基因、贝瑞基因、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四家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值的均值分别为17.55%、14.5%、15.11%、13.17%、13.68%。

2020年开始,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华大基因精准医疗检测业务一跃成为收入来源的“顶梁柱”,生育健康业务营收占比则降到了15%左右,这一方面显示出这家老牌基因检测企业的嗅觉灵敏,但另一方面其也不得不考虑当疫情的影响逐渐降低时,华大基因是否有新的利益增长点。

收购的基因测序撑起两家上市公司

事实上,华大基因身处基因测序行业的中游,壁垒不高,发展受限,尤其是早期时,美国的illumina和Thermo Fisher瓜分了全球测序市场近90%的市场份额。

为了抵抗持续上涨的仪器试剂耗材价格,2013年,华大基因通过旗下子公司Bet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以1.18亿美元完成了对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下简称为“CG”)的收购,这才算是获得了基因测序仪的生产能力,降低了对Illumina、Thermo Fisher等上游公司的依赖。

然而,在华大基因当年的招股书中,CG摇身一变成为了控股股东华大控股收购的子公司,华大控股子公司华大智造成立后,CG又成为了华大智造的子公司,即华大基因的关联方。

自此,华大基因与关联方的经常性关联交易金额便开始攀升。数据显示,华大基因的关联方交易金额从2014年的3000万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6.6亿元,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即向CG购买基因测序仪。

随着华大基因走向资本市场,成立于2016年的华大智造也不甘寂寞,于2020年底首次在科创板披露了招股书。通过招股书,更能看出华大基因与华大智造的“绑定”。

2017-2019年间,来自“华大系”企业的销售金额占华大智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9.15%、92.38%、69.96%,其中来自华大基因的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37.14%、53.44%、55.92%。

或许为了上市而避嫌,2020年,华大智造降低了“华大系”的关联交易规模,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8.37%,其中与华大基因的销售金额占比则降到了17.15%。

而上述大规模关联交易的产生原因,则是华大智造为华大基因的贴牌生产商。

据首轮问询回复,报告期内,华大智造向华大基因销售测序仪及配套产品,以BGISEQ-50、BGISEQ-500(包括科研用途版整机及临床用途版核心组件)、MGISEQ-200、MGISEQ-2000及DNBSEQ-T7系列平台为主。

而华大基因作为基因测序服务商不具备独立研发生产基因测序仪及配套测序试剂的能力,不拥有基因测序仪及配套测序试剂研发及生产所需的核心专利技术和相应的专业人员,仅具备采购基因测序仪及配套测序试剂核心部件或材料后组装并以自有商标贴牌生产的能力。

既如此,2013年华大基因收购了CG后,本已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自主研发与生产的问题,为何这部分资产变成了关联方华大智造的资产?华大基因以一己之力托举出了一个科创板IPO?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