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酿造》:风味背后的微生物江湖

纪录片《中国酿造》:风味背后的微生物江湖
2024年01月26日 10:02 影视前哨

文|霓星

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形成了怎样的酿造工艺体系?酿造品又是如何丰富着国人食谱,融入中华文脉?

从原料的选择、工艺的演变,到现代化的进程,探寻黄酒、酱油、醋、酱料、白酒、葡萄酒和啤酒的味觉答案——纪录片《中国酿造》用七集篇幅,每集聚焦一种特定酿造品,还原了它们的科学原理,探寻酿造文化中折射出的独特时间观与生命观。寻觅酿造工艺,也是寻迹中华文明。

承载光阴的微生物江湖

“裹满面粉的大豆已经准备就绪,期待着飘浮在空气中的米曲霉落入、生长、繁殖。小小的制曲室,隐藏着一个看不见的微生物江湖。”“酒里的糖与氨基酸继续产生美拉德反应,最终形成温润的琥珀色。”“28到30摄氏度,最适合米曲霉大显身手。”纪录片致力于挖掘司空见惯的酒水酱醋中看到不为人知的精妙变化,运用微距摄影、延时拍摄等特殊视角镜头,深入浅出地传递酿造知识。

“利用空气中的微生物制曲,早在隋唐时期,已经被记载并传承下来。古人还给了它一个颇为诗意的名字——采黄子。”《中国酿造》第二集介绍米曲霉生长时,微距摄影的画面中,大豆表面长出细密的菌丝,菌丝冒出“脑袋”,颜色从白至黄再变绿,似花蕊般绽放,“不是花开,胜似花开,一夜之间已然春色满园。”——以诗意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生命的精妙。正常视角下酿造物不明显或完全不可见的色彩,通过显微摄影呈现,高对比度的画面增强了纪录片的视觉冲击力。

片中可以看到酒曲、大米逐步质变的过程,看到菌丝如何伸展,孢子是如何形成,甚至连细胞内部都被放大展示。在高倍率镜头的微观记录下,常见的物体展现出意想不到的纹理和形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酿造是一门关乎时间的艺术,延时拍摄则让被压缩的时间得到“展开”。纪录片通过延时镜头,令短时间内相对静态的酿造画面变得动态,原本缓慢发生的变化变得清晰可见,强化了时间的流逝感。

特殊摄影手段与生活场景的巧妙结合,不仅实现了科学原理的客观展示,更完成了视听上的美学表达。观众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微生物在酿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酿造工艺的精细化程度。酿造物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也有了视听具象。

酿造故事,观照烟火人间

闽南人喜欢清淡咸鲜,绍兴人偏好浓油赤酱。不同地理气候、制作工艺赋予食物差异化的风味,饮食习惯则与当地人的秉性密不可分。纪录片去山川厚土间探寻酿造之源,也在日常场景中观照热气腾腾的烟火人间。

“如果说绍兴酒主打一个慢,也有的酒快到三天可成。正如风风火火的襄阳人。”绍兴黄酒的“慢”与襄阳鲜酒的“快”,折射出的是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中国酿造》第一集提到襄阳自古便是汉水流域最重要的水陆码头,码头文化的快节奏,造就了人们对“鲜酒”的狂热。白天行船,晚间卸货,客商或工人忙碌一夜后,常会以一碗黄酒卸下一身疲惫。

当镜头从微观世界、酿造场所转到热闹市井,酿造成品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将粮食酿成醋的山西人是当仁不让的“吃醋王者”,菜要加醋,饭也要加醋,哪怕是甜品、饮料,还是离不开醋;包裹着鱼肉鲜味的镇江醋香曾被苏东坡称为“桃花春气”,也是江苏人情有独钟的味道;豆瓣酱是麻婆豆腐里的灵魂之味,也成为四川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家乡味;西瓜成熟的季节,河南人把它制成的西瓜酱,前调咸,中调麻,尾调才能尝出一点淡淡的甜。酿造物不仅是味觉记忆,也是文化记忆。

保宁醋用山楂、甘草等中药入曲的传统,可能和四川潮湿气候有关;“色如油”的白汤酱油能让食材保持原有的颜色、鲜甜的滋味,迎合了淮扬人对“清淡本味”的需求。自然物候造就出不同的酿造风味,人们又根据各自偏好优化工艺。在酿造史里,人与自然是相互成就的。

各地的酿造物映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酿造工艺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我们所酿造的不仅仅是酒、醋、酱,更是千古以来的生活印记与民俗遗风。

酿出文化底色,看见“活着的传统”

当你品下一口醋、一杯酒、一勺酱,与感官发生“对话”的,是古人凝结千年的智慧。《中国酿造》循着古法之技、古人之语,深入挖掘了酿造背后的文化内涵。

纪录片从酿出的“中国色”切入,以工艺引出了文化的根。片中讲述米曲霉的孢子未成熟时,呈黄绿色,就像初生的柳叶,风吹时孢子飘散如尘——中国传统色“麴尘色”因其得名。中国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提到的“五色衣”,说明至少在15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通过颜色来辨识酒曲中的微生物。黄酒,是中国独有的、最古老的酒种之一,它的酿造自诞生以来,随着地理与历史而变化,古诗词中“绿蚁、玉醅、真珠、鹅黄、琥珀、金波”都是其色泽之称。

片中提到唐朝人形容酱为“百味将领”,宋代人称其为“八珍主人”。粗茶淡饭抹上酱,也让人回味无穷;山珍海味加上它,立刻活色生香。清代美食家袁枚,曾把酱比作厨房里的姜太公,作为领军的主帅,酱最擅长的就是“撒豆成兵”,化腐朽为神奇。

解读古画《漉酒图》,画中描绘的是朋友去拜访陶渊明,正赶上他新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顺手取下头巾来滤酒的率性场景。这种古老的过滤方式,在今天襄阳鲜酒的过滤方式中依然可以看到。

每一次酿造,都是一次传统的延续和再生。《中国酿造》的讲述也不拘于过往,不止于今朝。

时间轴来到当下,王建平是临夏黄酒酿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至今还采用古老的压榨法来滤酒,木榨机的石板槽内,藏着临夏黄酒复杂风味的秘密。福建泉州,古老的菌种保留下永春醋的口味,让今天的人们依然能领略到曾经让苏东坡迷恋的醋鱼,品尝到李世民赐给悍妇的苦酒。

科研人员从菌种库中挑选出优良的米曲霉菌种,用高活性离子的轰击令其在短时间内高效进化,为酱油风味带来新的惊喜,满足当代人口味的差异化需求。传统的大肚陶罐被高达2米的巨型晒池取代,在广东佛山,国内最大的酱油晒场面积相当于80多个足球场。人们参照着古法,结合着现代技术,开始了一轮轮全新的酿造,一缕酒香、酱香、醋香跨越时空,弥散在中国的历史和山河中。

以人类古老的食品加工工艺为题,纪录片《中国酿造》不仅探索了中国酿造的工艺和文化史,也记录了中国人的情感与人生,实现了科学原理与人文表达的交融。观众也得以通过本片,理解了中华古老文明中的酿造工艺与文化“从何而来、因何而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