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星
一句“这次是场硬仗”充分展示了杨根思及三连战士们面对的凶险战情,而“三个不相信”则是他们以坚守阵地、与敌军战斗到底的顽强信念。面对浓重的战火硝烟,伤痕累累的战士们视死如归,是他们不屈的意志换来这场立国之战的全面胜利。也正是无数三连战士们一般的英雄,给予新中国挺起脊梁的底气。
杨根思如何指挥三连在种种不利因素坚守小高岭阵地?又是怎样连续击退数倍于己的美军的八轮进攻?当他选择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那是一幅怎样的壮烈场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腾讯视频、一寸时光影视联合投资制作的电影《冲锋》以新中国第一位特级英雄杨根思的英雄事迹为蓝本,讲述了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的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强敌毫不退缩,为保家卫国而冲锋陷阵的故事。创作者用电影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带领观众一同回溯这段历史,并以文艺作品向英雄先烈致意。
从客观真实到精神写实,
全景式描摹「中国军魂」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是一场打出了军威、国威的“开国之战”。电影《冲锋》以中国第一位特级英雄杨根思的故事为切入,对此进行了全景式、史诗性的回顾和呈现,把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故事徐徐展开。
不同于传统故事片常采用的虚构叙事手法,这部电影特别注重对历史真实的把握。经过漫长的思考沉淀,影片确立“力求真实”这条生命线,也是主创团队为电影《冲锋》设定的第一个突破口。正如导演崔炎龙表示,在审美习惯不断更新的当下,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期待早已不满足于视听层面的享受,而是期望建立与其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而真实便是打动受众的基础,自有万钧之力。
首先,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军事和历史真实,主创团队在前期的调研准备工作中下足了功夫,大量阅读研究历史资料和著作文献,对特级英雄杨根思及所处时代环境进行全局性把握;专门邀请党史、军史方面专家担任创作顾问,对片中台词反复修改和打磨;深入到杨根思所在连队进行系统性采风,以求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三连战士们的英勇故事。此外,为了帮助演员建立和英雄前辈的情感连接,剧组在开机当日成立临时党支部,推动全剧组同仁对于杨根思的精神力量与信仰的理解,和对这场伟大的胜利的深刻认知。
然而,让历史资料中的战争故事原原本本地跃然于屏幕之上,仅仅是战争题材电影要做到的第一步。近年来,类型题材佳作频现,如何通过影视艺术的创作技法撑起宏大叙事、创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又眼前一亮的作品,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又一挑战。对此,电影《冲锋》发挥创造力,真正做到“大事不拘,小事不虚”,通过剧情、人物、服化道等层面的升级突破,将战争叙事的客观真实升华为精神写实。
在此意义上,电影《冲锋》的真实在叙事中体现为有观赏性的故事情节、立体的人物角色和合理的战斗逻辑。具体而言,导演和主创团队通过艺术表达将主旋律与中国东方美学相结合,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摹人物行为,以连贯而富有深意的镜头语言传递给观众这部影片的精神内涵。影片尾声处,在杨根思生命的最后一刻,雪花在夕阳的余晖中幻化成漫天氛围的金黄,温暖的雪陪伴着这位特级英雄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此处“暖雪”的视觉元素,恰恰是以东方美学理念对中国军人的军魂的写意表达。
影片也不仅写战争中的军魂与血性,同时注重展现杨根思和战士们的策略与智慧,“三三制”“三枝花”“夜战近战和工事作战”“穿插迂回”等具体战术策略的勾勒让观众对志愿军有了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也从另一侧面丰富了这部电影对于中国军人的军魂的厚重表达。
有血肉更有力量,
从战火中走来的鲜活人物群像
紧紧围绕史实,不架空、不虚构,电影《冲锋》无疑是一部“干货满满”的诚意之作。也正因如此,影片上线当日就收获了一众好评,不少观众点赞这部电影的服化道、影像质感。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冲锋》前半部分对行军的详尽描绘与后半部分对小高岭战斗的集中展现互为补充,在情境的塑造中赋予人物强烈的感染力,以更加细腻的情感铺垫和细节描写衬托志愿军战士的无畏精神。
以真实为基础,影片完成了从典型类型到“非典型”叙事的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叙事革新。
一方面,虽是将家喻户晓的功勋英雄作为主角,电影《冲锋》并非单单是一部属于特级英雄杨根思的人物传记,影片同样塑造了普通战士的人物群像。包括张佑民、崔青山、郑光哲、王井云、王喜等人在内,该剧质朴的人物真实而接地气,更容易叩动观众心扉。正如饰演王井云的演员贾宏伟所说,“在我心中,每个士兵都是英雄”,一个国家的魂牵系在“英雄”身上,“英雄”是杨根思,也是许许多多抗美援朝战场上保家卫国战士们。他们与主角杨根思之间形成了微妙的互补关系,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爱与牺牲、团结与奉献的战斗集体。
值得一提的是,郑光哲这一角色无疑成为了影片中的一大亮点。他身为东北猎人,枪法精湛,是连队中不可或缺的狙击手。然而,在他那看似粗犷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细腻而柔情的心。当朝鲜百姓迷茫地询问他们的去处时,郑光哲的回望与沉默,透露出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郑光哲这一角色更加立体且富有深度。
另一方面,这部影片采用了非典型情感化的叙事方式,剧情中的人性化叙事为角色赋予了更多层次,使得观众更加能够深入地理解新中国第一位特级英雄和这些群像人物。
在战场上,郑光哲以他的乐观与坚韧,成为了战友们心中的精神支柱。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无论是独自一人坚守阵地,还是为了成全连长的心愿而假装撤下阵地,都展现出了他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深厚的战友情谊。特别是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他重回战场,以一己之力诱敌深入,最终协助杨根思完成了惊人的壮举。那句“连长,这次我来当诱饵,你来狩猎!”响起时,英雄形象更加生动,一段传奇也跃然银幕。
能够看到,创作者巧妙地以“家”为单位,搭建影片与观众之间的关键桥梁。电影《冲锋》呼应家国主题,在三连这个革命大家庭中,上下级将士虽无血缘关系却似手足般情谊深重,严父、慈母、兄长等角色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对应人物。当战争主题被赋予了更强的情感力量,观众自然从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共鸣与共情,继而激荡起心中的家国情怀。
让历史的烛光照亮现实,
英雄事迹值得铭记
致敬历史,关照当下,是战争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旨归,电影《冲锋》旨在战争语境的叙事之下让中国军人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为此,影片力图摆脱枯燥的说教和空洞的喊口号式表达,而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寓于剧情之中的精神价值娓娓道来,将中国军人的宝贵品质具象化于更多人物角色身上,令人动容。
影片的结局,当杨根思毅然决然地抱着炸药包,向敌人发起最后的冲锋时,时间仿佛凝固,而此前的战火岁月则以闪回的形式在他眼前快速流转。这些闪回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英雄精神的深刻诠释。最后一幕的闪回,也是杨根思心中的首次回望中,他眼中所映照的,远不止是三连那些熟悉而勇敢的战士面孔,更是一份超越言语、深入骨髓的信仰与情感,是对祖国和人民深沉而坚定的承诺。影片细腻且巧妙地呈现这一幕无言的回首,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志愿军战士们内心的纯净与坚韧,感受到了他们为了信仰和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
是决心,也是电影《冲锋》的创作初心,即通过这部作品,可以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那段感人至深的峥嵘岁月,那种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英烈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宝贵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进一步地,这部影片打通了过去与当下的时空连接和情感通道,让观众得以切身感受那段真实历史,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厚重回响,感受闪耀于中国军人身上的精神光芒,并从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巨大力量。正如导演崔炎龙表示,“虽然生命已逝,但杨根思的精神永垂不朽,成为每一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对于当下的人们而言,只有知道了新生活从何处来,才能明白自己该向何方行。我们相信随着电影《冲锋》的热映,伟大的中国军人精神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弘扬。杨根思等英烈们昂首开辟历史,我们这一代人肩负使命、砥砺前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必会更加坚定而沉稳。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