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探中华》:方寸之间,尽是波澜壮阔

《简牍探中华》:方寸之间,尽是波澜壮阔
2024年12月11日 15:34 影视前哨

文|黎河

在这个时代,仍有很多热爱简牍的人,为这份“冷门”的事业注入新鲜“热血”。

有的人投身于田野,扎根发掘现场,在泥土中寻找着简牍的踪迹;有的人则走进了实验室,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数字人文学科的理念,努力让古老的简牍展新颜;还有更多的青年群体,包括研学的孩子们,在观看了《简牍探中华》等节目后,主动走进博物馆,通过参与“探秘简牍的清洗与保护”等活动,感受历史的温度……12月8日,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第二季迎来首播,近2500枚世所罕见的战国竹简清华简引发观众热议,话题#文化中国行看简牍里的中国人智慧#和#中国古人21根竹简计算器能算乘方开方#分别登上微博热搜第3位和第8位,首期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1.4亿,直播观看人数破295万,视频全平台播放量超630万。

内容活化,揭开隐秘的灿烂

清华简为什么能揭开《尚书》的千古之谜?

“清华简内《尚书》类的文献大概有二十篇,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接近于原版《尚书》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古文《尚书》的原貌。”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国忠看来,清华简的独特之处在于源自百家争鸣、思想碰撞的先秦时代。经碳十四测定,这些简牍的抄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335年至公元前275年之间,即孟子、庄子、屈原等先哲们生活的时代。

躲过了秦火与战乱,清华简奇迹般地保存至今,为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史料宝库。在《简牍探中华》第二季中,这段经历犹如故事一般娓娓道来,那被遗落久远、“命途多舛”的《尚书》类文献得以再次焕发新的光彩,它正缓缓揭开那沉睡已久、错综复杂、揭示着先秦历史真相的面纱。

简牍并非冷冰冰的文字堆砌,它记录的不仅仅是古代的知识和思想,更是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流行风尚。节目中,记述商王武丁与傅说故事的《傅说之命》、疑似周文王遗言的《保训》等文献的解读,让人们了解古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生活。而这些简牍的背后,更是隐藏着古人对于道德、伦理、政治等各方面的深刻思考。

更有趣的是,清华简《算表》熠熠生辉,映照出古人对数学的智慧探索。它是世界数学史中的一个惊人大发现,距今2300多年,是中国迄今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更是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

以80×90的乘法运算为例,只需找到最上端的80和最右边的90对应的丝带,拉动后交汇的数字就是结果——这一古老的算法呈现在观众面前,激发了热烈讨论。网友们纷纷表示,“点赞中国人的智慧!老祖宗好牛!”“什么叫文化自信?这就叫文化自信”……

体验升级,对话让文化流动

“论年龄,我是老人了。可在这些竹简面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

一束束温暖的灯光下,读简人许还山以第一视角引领我们进入清华简《傅说之命》的世界。他带着现代人视角,用沉稳而富有感情的语调“转译”着简牍上的文字,娓娓道来商王武丁与贤臣傅说的故事。

商王武丁求贤若渴、唯才是举,把傅说从水火里解救出来,任命他为国相;傅说以耕种之法向商王武丁阐述治国之道,辅助他开创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盛世“武丁中兴”。节目用故事的温度传递出思想的深度。正因如此,《简牍探中华》第二季为我们拨开了历史的迷雾,让我们在短短几百字的简牍背后看见生动的中华民族精神。

《简牍探中华》创新引入“读简人”这一全新视角,他们可以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们不再是简单的解说员或旁白者,而是与观众共同参与这场历史探险的伙伴。读简人像一根无形的线,将节目中三个不同的故事串联起来。

《简牍探中华》第二季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演播室或历史现场再现,而是打造了全新的多维空间场景。这种场景融合了舞台空间和特效空间的虚实元素,使得整个节目呈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效果。主舞台、简牍屏、特效绿幕的结合,打破了传统节目的单一视觉形式。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时而古朴,时而现代,时而梦幻,时而真实,观众仿佛与古人并肩行走,共同探寻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这种对创新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是“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创作者在解读历史时,注入了现代的视角与情感,让每一个故事都显得如此贴近生活。这种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大胆尝试,激发了更大的创作潜力,鼓励参与者在广阔的文化原野上继续拓展新的可能性。现实与历史的界限,被悄然撕裂,时空的交错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流动与延续。

守正创新,创作有现实态度

近年来,各类文化节目犹如一股热潮般涌现在大众视野中,众多精心创作的作品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传承的强烈呼唤。特别是对于“简牍”这一古老的文化符号,年轻人也开始重新认识并热爱它——这一切的转变,都离不开那些追求无止境创新的国潮文化节目。

自《简牍探中华》第一季播出以来,这档节目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同时也折射出历史的深度。它通过对简牍的展示与研究,让观众看到了历史深处的闪光,也让当下得以见证历史的厚重与价值。例如,清华简《保训》自公布以来便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节目中周文王走向周原那一望无际的谷田时,我们的心灵仿佛也沉浸其中;而嘉宾们围绕清华简《保训》中提到的“中”字展开讨论,也让人们看到书写在简牍上的历史烙印。

真正的创新,往往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新的连接点。《简牍探中华》第二季正是这样一档节目,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了创作主体的潜力和能动性,在浩瀚的文化资源中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在内容上体现了对时代、对生活的独到勘探和新颖发现。在人工智能生产内容越来越普遍的当下,我们需要更多像《简牍探中华》这样的节目,来引发我们对创造力的深刻思考。

《简牍探中华》在众多文化类节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年轻人的热爱。这档节目告诉我们,只有站在年轻观众的视角,紧跟时代的节拍,不断自省创新,才能真正打造出精品文化节目。它既传统又现代,既庄重又生动,既创新又深入人心——这无疑为推动年轻人拥抱简牍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