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转向!历史时刻来临,仔细聊聊这三件事!

抗疫转向!历史时刻来临,仔细聊聊这三件事!
2022年12月01日 20:30 智友养基

核酸、地产、中字头央企,是最近股市的大热点。

今天,我们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聊聊这三个事情。

眼下,核酸企业的信誉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今年不少核酸企业扎堆申请上市。

闷声发财不好吗?为何还要上市融资?

11月28日晚,证监会对房地产射出了“第三支箭”,出台5条措施支持房地产企业融资。

这两年房地产过得是战战兢兢,本来勒紧了裤腰带,为何命运迎来大转弯?

多数人眼里“不差钱”的国企,突然重视起自己在资本市场的估值问题。

证监会在11月21日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其中特别提到了国庆央企,估值偏低的问题。

这三件事看似毫不相干,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都把压力给到了资本市场,寄望股民能掏钱买买买。

换句话说,谁能把故事讲好,赢得市场的信任票,谁就能摆脱桎梏,走向美好未来。

核酸是近3年来最具确定性的赚钱行业之一。

同花顺iFinD的数据显示,目前A股“新冠检测”相关的企业有109家。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5家核酸企业顺利过会,分别是康为世纪、达科为、致善生物、瑞博奥和菲鹏生物。

其中,康为世纪已经成功上市,剩余几家的上市进度还停留在过会或提交注册阶段。

核酸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火热,却引发了大家伙的不满。

明眼人都知道,核酸企业暴富的原因是什么。

据浙商证券孙建此前保守估算:

常态化核酸检测带来8300万人/日的需求增量。

按当前低价2.6元推算,全国每天要为核酸检测花去超2.15亿元,2022年6月至12月的核酸检测总价将超460亿元。

这还是5月份的数据,考虑到最近俩月各地疫情散发,感染人数远超此前,背后的核酸检测需求难以想象。

龙王卖伞,雨永远也没法停。

还记得前段时间石家庄敢为全国先取消了全员核酸,当日核酸测试公司全线暴跌。

火遍全网的神秘人张珊珊,名下有35家核酸检测机构,哪里有她的公司,哪里就疫情爆发!

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没有核酸机构入驻,靠着民众自发去医院做核酸的柳州,三年来累计感染人数维持在两位数。

面对外界的质疑,11月21日,上交所、深交所打响了审查核酸企业上市的第一枪。

当晚这两家交易所同时对外宣布,正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尤其是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大家这么反感核酸企业上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怕他们“成也核酸,败也核酸”。

换句话说,大家不反对检验机构上市,反对的是旗下仅有核酸业务的公司上市。

事实上,带了三年口罩,核酸产业已经度过“蜜月期”,各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出现分化。

核酸企业急着上市,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缺钱了。

那些核酸企业接单接到手软,钱却迟迟没到账。

该收的钱收不回来,于是把手伸向了股市。

为了搞清楚这点,我扒了一下核酸企业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

以兰卫医学为例,他家此前就在2022年半年报指出,因为大筛查核酸业务回款周期较长,公司的总资产中,有66%是应收账款。

而在2021年末,这一数值仅有38%。

谱尼测试、华大基因、迪安诊断等多家公司的半年报中承认,其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

(资料来源:澎湃美数课公号;

数据来源:各大公司2021半年报、2022半年报)

应收账款是企业最害怕的事情之一。

因为应收账款,属于企业赚到了,但是还没拿到手的钱。

这些在路上的钱(指应收账款),有可能变成坏账。

收不抵支,现金流会面临巨大压力。

数据显示,从2021年末到今年年中,多家核酸企业的应收账款在总资产的比重不断攀升;兰卫医学为66%,金域医学52%、迪安诊断51%、明德生物39%、凯普生物39%。

智谷趋势研究员黄汉城统计,今年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财政赤字8.4万亿,全国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赤字3.3万亿,合计11.7万亿的财政缺口。

核酸做多了,地方政府手里没钱,无法及时付款,核酸企业的现金流也面临压力。

核酸企业能否坚持到应收账款变成利润的那天,就看投资者愿不愿意给个机会了。

温馨提示:如果你相信核酸机构在资本市场的前景,别忘了看看,他们除了核酸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挣钱的业务。

投资者身上还有另一项重担。

11月28日晚间,证监会送出“救市大礼包”,在股权融资方面推出调整优化5项措施。

具体包括:

(1)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

(2)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

(3)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市场上市政策。

(4)进一步发挥REITs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

(5)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

上述措施中,重启了已中断超过10年的“上市房企再融资”。

这一消息,惊动了整个资本市场。

11月29日当天,房地产全线暴涨近8%。

要知道,自2010年实质叫停之后,房企再融资已经连续12年按下“暂停键”。

过去的每一次救市,不管房地产企业怎么叫苦连天,官方都没有在这个方面做出过任何的让步。

相较于“第一支箭”的信贷、“第二支箭”的债券,“第三支箭”的股权融资可以在输血的同时,不增加房企的负债,状况将持续向好。

至此,信贷、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三支箭”全部放出,房企融资渠道全面打通。

监管层面的这一次放行,意味着房地产真正走出了至暗时刻。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严防死守资金,到想方设法支持楼市,这个态度转变,经历了将近2年时间。

这背后的转变是基于,政府在等那些债务特别差,风险特别高的房企主动爆雷,自己出清。

优胜劣汰之下,再出手救助那些,在逆境中活下来的房企。

可以理解为,用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激活楼市。

一方面,拿到银行救命钱的17家房企中,11家有国家队背景。

至于缺钱的民营房企,则是本身就已经比其他房企要优秀,才有资格获救。

另一方面,这次恢复再融资,不是让房地产企业走过去随意扩张的老路,而是有附加条件的。

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募集资金需用于政策支持的房地产业务,包括“保交楼、保民生”相关地产项目、保租房和拆迁安置项目,不得用于购买新的地块。

虽然定增融资面向的是机构投资者,但资金来源和最终买单的,估计还是基民股民们。

也就是说,未来保交楼顺利与否,也需要各位股民掏钱“买买买”了。

股民为国救市的同时,注意谨慎“抄底”出险房企。

选好中字辈,赚钱不怕累。

都说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器,不仅身负重任,而且还很能挣钱。

中字头央企的业务,都是涉及石油石化、电力、交运、钢铁、煤炭、通信、军工、地产产业链等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战略地位实体行业。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

在保就业、稳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1年,国有企业贡献了31%的全国税收,全年缴税53559.9亿元,同比增长16.6%。

数据显示,已经上市的央企,近3-5年整体业绩平均增长远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近1年来,央企100指数业绩增长,妥妥跑赢沪深300指数。

尴尬的点在于,能挣钱,但是市场不愿意给这些国企央企高估值。

从市场估值来看,截至当前,中证央企动态市盈率为8.79,PE分位为12.77%;中证地企动态市盈率为15.26,PE分位为4.10%,整体估值位于市场低位。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

提到国企,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重要、稳当。

而估值低的原因也基于此,业绩稳定,没能给投资者想象空间。

而且国企央企所在行业,多为周期性行业,本身估值就比其他行业要低。

过去几年,A股更偏好于赛道股、新经济行业。

对比全球的同类型企业,中国的银行和国企央企估值也普遍比海外要低。

深知国企“老大难”的问题,管理层从2014年起就启动了国企改革。

目前管理层针对国企央企的改革,从“管运营”、“管资产”,再到“管资本”,这个转型过程中更看重资本运作。

目的在于,借助外部力量敲打国企央企,让他们主动提高自身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投入更多资源到硬科技行业,最后交给市场进行估值重塑。

例如近年来,火电企业选择跨界发展新能源,国内基本金属和贵金属企业积极到海外开发并购锂矿。

为什么要在眼下这个时刻启动?

一方面,是为了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今年来民企营收增长面临不确定性,不敢轻易贷款扩大生产的情况下,依靠国家、政府、国企信用,辅助民企获得更优惠的融资,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是为了填补财政缺口。

我们前文提到,今年1-10月我国的财政缺口超过10万亿。

国企作为政府资产的重要组成,估值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困境。

钱是最聪明的,最终获得市场估值认可的,一定是拥有硬核科技、积极创新改革的企业。

就在发稿这会,北京、广州、郑州、石家庄等地都对疫情防控管理措施进行了调整,坚决落实快封块解、精准防控的措施。

(资料来源:界面新闻)

而在新华网发布的稿件中,还表扬了广州的防疫举措,并且提到了“节约全市核酸资源”这样的字眼。

(资料来源:新华社)

这些变化都在表明,核酸企业的利润不可持续。

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能改变的太少,唯一能做的,就是看清政策热点背后更长远的趋势。

守护好钱包,寻找真正有穿越周期能力的企业。

在未来,能拿到市场高估值的,一定是拥抱硬科技,踏实做 创新的国企央企。

核酸企业利益不能持续,而借着核酸大潮上市的企业们,必须在寒冬来临之前,研发出另一项赚钱业务。

经营性现金流,是一个行业保持元气的终极武器。

本轮楼市危机的长度和强度史无前例,也将铸就行业格局的分化,有人出清,有人修复,也有人增长。

“剩者为王”,能活下来的,也会过得越来越好。

声明:基金研究、分析和基金组合服务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本账号发布的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买卖的依据。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及基金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敬请认真阅读相关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声明,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理性投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