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精神科的患者是最不近人情的,但是他却把他们当成亲人看待;
有人说做,学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是他面对后辈却总是倾其所有。
有人说青少年心理问题最为复杂烧脑,但他却选择了拯救青年世界。
有人说,精神科是承担精神和心理压力最大的地方,但他却在这里一干就是30年……
漫画:青少年心理健康困扰 焦虑网瘾逆反厌学
他是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精神心理科学科带头人,精神科一线最资深的老大夫。他是精神科患者最信任的“亲人”,他是青少年的求命稻草,他是青年医生最敬重的老师,他叫杨小红,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医生本职工作而已。
杨小红,1972年生人,现任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学科带头,致力于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与研究30余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案例,率先提出“分型分诊·辨证施治”的模式,并在精神分裂、焦虑症、失眠症、抑郁症、精神障碍等多个病种的临床上取得显著成果,尤其在综合治疗青少年心理问题具有独特的见解。
漫漫成长路
在一个精神科医生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决定性的时刻。
杨小红教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8年7月,医院的新职工培训会上,院领导分享了自己选择精神科的心路历程,“他引用了雨果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这句话在此后十几年里,给了他很大的精神力量。
2009年,由杨小红主导,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宣武医院等上百名神经内科专家参与的“生物技术在治疗各类疑难精神疾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课题研究,获国际国内外专家委员一致认可。
杨小红在工作中
在他随访患者甚至长达十年之久,杨小红院长以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具体的案例,讲解不同青少年心理干预危机的综合康复模式的操作方式和方法,给予了精神医学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具有操作性的建议。着他们一步步完成学业、组建家庭,实现人生的蜕变,才深刻的感受到精神科医生工作神圣之处,“有机会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大的特权,也是多么沉重的责任。”
杨小红院长收治了一位河北的16岁抑郁症患者,患者经过治疗出院后,病情出现反复,一度想要自杀。在即将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她心里最放不下的竟然是为她治疗的杨小红医生。“当时,她打电话来告诉我,自己不想活了要自杀。她感觉我为她的治疗操了很多心,所以很愧疚。”作为精神科医生,杨小红知道,病人的情绪已经失控,只要放下电话就极有可能自杀。为了稳住患者,杨小红给她做心理疏导,一边与她拉家常,尽量拖延时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患者的情绪也慢慢平复下来,并叮嘱家属及时带患者来院复查,稳定病情。这看似普通的一个多小时的医患对话,在决定一条鲜活生命的去留时,才让人感受到它生死攸关的惊心动魄。
“患者能够在最危难的时候想起你,这说明他对你已经完全信任了,如果当初你对患者没有百分之百的付出,患者对你自然也不会推心置腹。”杨小红经常和实习的助力谈到,精神疾病患者有时神智不受控制,打人骂人都是常有的事。但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患者越是这样,就越需要医护人员的爱护。
为医者要常怀恻隐之心,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精神心理科学科带头人杨小红,一生的追求。
从西安到北京,在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小红见到了更多的青少年饱受抑郁、焦虑、社交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的迫害。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青少年经历了上网课、复学复课等多种转变,部分青少年出现了焦虑、抑郁情绪、厌学、网络成瘾,甚至是自伤、自杀的现象。杨小红院长在这段时间更坚定了自己之后30年的职业方向。他也看到老师们治好很多的患者,这让他决定从事精神卫生这个方向,这一干就是30多年。为医者要常怀恻隐之心,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精神心理科学科带头人杨小红,一生的追求。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