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华:33年的匠心坚守 | 广东护理:书写新时代高质量答卷 ④

周玉华:33年的匠心坚守 | 广东护理:书写新时代高质量答卷 ④
2024年05月11日 21:32 广东卫生在线

“不知打了什么鸡血,一直这么精神抖擞。”这是同事经常感叹周玉华的一句话:有时是风风火火卷过走廊的身影;有时是夜半办公室依然亮起的灯光;有时是紧急任务中的24小时在线;有时是处理完一堆庶务又走进病房……

从韶华灼灼的19岁到眼角爬满细纹的52岁,从汕头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普通护士到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33年在岗,一份职业一做就是一生。

同事评价她严肃而坚定、感性而柔软,患者形容她温暖、专业,有一双会笑的眼睛。而在周玉华心里,自己只是和万千护理人员一样,在日常工作中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走过平凡之路,却因此收获了许多温暖的回馈。这也让她动力满满。

守护健康,当好患者的贴心人

14年过去了,每到年节,周玉华依然会收到华姨的问候。2010年,华姨的独子在一场车祸中遭受严重脑外伤,术后在神经外科病房躺了大半个月,时常头晕、头痛,肢体活动欠佳,还变得激动易怒,作为单亲母亲的她“眼泪流了八百遍,又把菩萨念了八百遍”,很担心儿子留下影响生活的后遗症。

彼时,周玉华是脑外科护士长,虽然工作很忙,但每天下班后都会特意去关心母子俩,科普一些康复理念,叮嘱他们早日干预,还带着做康复动作。“我们能有现在的安稳生活,有您的一份功劳。”出院后半年,华姨传来了儿子恢复良好的好消息。

这样的善缘还有很多。和周玉华共事多年的神经外科二病区护士长黄桂琴对此丝毫不意外,“她共情能力很强,为了患者好,总在力求做到极致。”她讲述了记忆深处的某个片段:有年夏天,科室收治了一名脊髓血管畸形的患者,50多岁,坐在轮椅上,因为小便失禁,身上散发着异味。当时还是神经外科护士的周玉华帮她换好衣服,又仔细问起病史,得知患者已经几天没怎么进食,赶紧追问原因。“我已经10天没解过大便了,肚子胀得不行,开塞露、泻药都用了,还灌过肠,就是拉不出来,太难受了!”患者掀起了衣服,肚子圆鼓鼓、硬邦邦。

周玉华向主管医生汇报完情况,带着导尿包、开塞露和手套回到病房。一只手帮患者按摩肚子,一只手从肛门里往外掏,不一会儿就掏出一大堆粪便,收拾干净后,又为患者插上导尿管。“姑娘,脏……”期间,患者几度哽咽。

“我的工作就是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呀。”在黄桂琴竖起大拇指时,周玉华只是很自然地回答了一句。后来,黄桂琴又很多次听她说,当好一名护士,就是应该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同理心。

做事风格雷厉风行的周玉华,有着一颗柔软的心。她生长于农村家庭,1988年中考,以所在乡镇中学第二名的成绩,报考了汕头市卫生学校。在校期间,她学习和实操都格外认真,每年都拿奖学金。毕业分配工作时,得到了去省城大医院的机会,但是她放弃了。“我打小恋家,想离家近点,也想为父老乡亲做点事。”19岁的姑娘当时想法很朴实。

她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并始终践行着造福乡亲的初心。为此,她不断保持学习状态,多次去上级医院进修,赴香港、台湾地区参观学习等,确保自己紧跟发展形势和前沿理念。

“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护士不只是简单的打针、输液、发药,某些方面还和医生形成优势互补。”她举例,譬如对糖尿病足患者而言,良好的延续性伤口护理,甚至能让其有机会免去截肢之苦。

在临床护理中,她也当一个“有心人”,不断针对患者需求改进护理操作,设计的一款急救工作车已与企业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作为通讯作者,和护理硕士吴晓英一起发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定点医院的应急护理管理》,实现汕头中心医院护理SCI论文零的突破;周玉华创新工作室被省总工会授予“广东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又通过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护理+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等等。

赋能团队,当好护士的主心骨

不只是自己温暖又有光,周玉华还坚持带好队伍、照亮他人。

2016年主持护理部全面工作起,她便将“成长”定为团队的关键词,每年做好计划,选派骨干外出进修,包括到香港参加专科护理培训等;成立9个护理质控组,每季度开展交叉检查,并向全院输出“每个人都是质控员”的理念;组织叙事护理比赛,以赛促练,推动人文护理植根各科室,等等。

在她的推动下,医院2018年3月开设护士门诊,打造延续护理中心。

93岁的郑伯身患糖尿病多年,左脚严重溃烂发黑,骨头都露了出来,甚至生出蛆虫,辗转多家医院都建议截肢治疗,最后在病友推荐下,来到延续护理中心伤口造口门诊。经护士门诊转介,郑伯在介入科做了手术,改善下肢动脉闭塞,出院后又由专科护士继续跟进伤口护理——前期保守锐性清创与抗感染,后期进行便携式居家负压治疗,促进足部肉芽生长、创面愈合,多管齐下,郑伯的糖尿病足得到良好控制,不仅避免截肢,还成功保住了脚掌和大拇趾。

“延续护理中心目前开设了9个护理门诊,专科护士与各专科医生联合协作,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慢性疑难伤口,包括动静脉性溃疡、糖尿病足、外伤感染、压疮、自身免疫性溃疡,以及术后伤口愈合不良、造口并发症等,年均门诊量达到近1.5万人次。”周玉华有些骄傲,过硬的技术让护士群体赢得更多认可与尊重。

她鼓励年轻护士积极做研究写论文,攻读汕头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同等学历硕士学位,还争取到医院6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我自己受时代影响,只拿到自考本科文凭,就想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不要重蹈我的遗憾。”她说。

她也鼓励团队进行科研创新。近5年护理部共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106项,其中一款简易防足下垂的下肢主动肌力训练装置,获得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二等奖,并成功与企业签约进行成果转化。

▲周玉华(中)进行简易呼吸球囊操作示范

她还关心关爱护士群体,每个季度组织召开护士座谈会,召集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倾听大家的心声;对于护士的委屈,分析问题所在,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并帮助规划未来发展;在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时广泛听取一线护士的意见……

“周主任是大家的主心骨和代言人。”护理部行政助理郑泽丽感慨。“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有时候一些工作需要加班,她会主动留下来,让年轻人回家带孩子,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紧张时,更是经常坚守到半夜一两点。”

她进一步补充说:“有事情愿意扛,有机会舍得放。有什么问题大家讨论,立规矩、明目标,然后充分授权给办事的人,推进顺利就不用请示汇报,有问题了再一起商量解决,如此做事情效率高,干事的人成长也快。”

周玉华也充分发挥医联体牵头单位的优势,带动基层护理水平提升。除了常规的授课和培训,她每年都要带队走访5家紧密型医联体单位,开展现场交流与指导,推动护理规范化与质量控制等。因为表现突出,她获得2019年广东省优秀护理工作者“十佳牧羊人”称号。

而今,走到知天命之年,周玉华依然是一身白衣,步履不停。在推广叙事护理理念时,她喜欢说“生命就是故事,故事就是生命”,于她又何尝不是如此——收获一路丰盛的故事,也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一抹暖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