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总心跳次数不足6万
远低于正常值
每分钟最慢心跳仅17次
仅为常人的三分之一
今年4月,28岁的小林开始反复出现头晕、黑朦、乏力、出汗及面色苍白,甚至突发晕厥过多次,检查发现是“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停搏”问题。
辗转多家医院诊治,小林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始终未见好转,唯有植入心脏起搏器?
01
晕厥总是在长时间站立后发生
“情绪有些低落,思想负担比较重。”住院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柴仁杰为小林的心脏做了“全面体检”,并了解到他的晕厥总是在长时间站立后发生。
柴仁杰推断,小林的晕厥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有很大关系,医学上称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
他进一步解释,心跳是受到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双重调节的。当迷走神经太敏感时,就会导致心动过缓,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晕厥症状。
晕厥是指由于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或其他多种原因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患者可能因此摔倒,并伴随一系列相关症状。柴仁杰表示,年轻人发生晕厥多数是典型、单纯的血管迷走性晕厥,而老年人则多是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晕厥。
在治疗方面,40岁以上反复发作和长时间心脏停搏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由于对心脏起搏器接受度不高,保守治疗效果又不明显,因此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一直是难题。
02
小导管解决大问题,免了心脏起搏器
考虑到小林正值青春年华,医生团队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最佳治疗方案——右房及左房迷走神经节消融手术。此方案可以免去安装心脏起搏器。
该手术是通过外周血管将消融导管送至心房内,对迷走神经节进行导管消融,降低迷走神经“敏感度”,从而消除患者因为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率、血压下降并诱发晕厥等问题。
“手术创口只有一粒花生米大小,这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柴仁杰说,由于术前做好了全面准备,术中很快就让小林的心脏重新找回了节奏,恢复正常跳动。
术后6小时,小林便能下床活动,且久站再也没有感到头晕、眼前发黑等。术后第二天,复查动态心电图的结果让人欣慰,24小时的总心跳次数从术前的54389次提升到了104238次,最慢的心跳也从每分钟17次提高到了62次,心脏功能得到了极大改善。
“我们来的时候很忐忑,以为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没想到只在腿上穿刺一个针眼,就解决了心脏的大问题。”出院前,小林和爸爸既感慨又高兴。
柴仁杰表示,年轻患者对心脏迷走神经节导管消融术接受度更高,目前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优选方法。
03
蹲下后突然站起的“头晕眼黑”也要警惕
相比久站后出现头晕、眼前发黑,久蹲后站起时更易遇到这种情况。
“这很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在作祟。”柴仁杰解释,体位性低血压也被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导致的低血压现象,如从蹲位突然站起。
当人体从蹲位突然站起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会迅速流向下肢,导致上半身,包括大脑的血液供应暂时减少。如果心血管系统不能迅速调节以维持血压稳定,就会出现大脑缺血、缺氧的情况,进而引发眼前发黑、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
柴仁杰表示,体位性低血压也是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建议起身时动作应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此外,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保持规律作息、进食等,预防晕厥的发生或减轻影响。
记者 | 薛平世
通讯员 | 许咏怡、李敏
编辑 | 任君飞责编 | 贺依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