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解放战争,我军形成了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五支战略力量。
在五支战略力量中,哪一支部队的歼敌总数独占鳌头呢?是名扬天下的二野刘邓大军,还是“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华东三野钢铁雄狮,亦或是敌军谈虎色变的林总四野“狗皮帽子”部队?
1950年7月,在我军解放战争四年综合战绩公报显示:
我军共歼敌807万人,正规军554万人、非正规军253万人,其中包括投诚63.3万人、起义84.7万人、改编29.3万人。具体到五大战略力量的歼敌数量:一野歼敌52万人占6.44%,二野221万人占27.40%,三野245万人占30..36%,四野188万人占23.30%,华北军区101万人占12.51%。
在这份成绩单中,三野高居榜首,二野位居次席,而四野仅排在第三位。林总的“狗皮帽子”部队兵强马壮,总兵力和武器装备超过任何一支兄弟部队,为何歼敌总数反而不如三野和二野呢?
第一个原因,东北的定位决定了解放战争初期韬光养晦为主。
换句话说,从“抢占东北”到“大决战”林总的部队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此时东北部队已经从入关时13万人发展到27.8万人;而同一时期关内解放军晋察冀军区26.5万人,陕甘宁晋绥8.9万人,中原军区6.1万人,唯二比东北人马更多的只有晋冀鲁豫28.7万人,以及山东和华中35.4万人。
陕甘宁和晋绥是我军指挥中枢所在地,而孤悬敌后的中原区由于强敌环伺将来也会大概率放弃,所以我军四大战略区量实际上只有南线晋冀鲁豫区、合并后的华东区,北线晋察冀区和东北区。
陈毅、粟裕的华东区战略位置重要,刘伯承的晋冀鲁豫区号称“四战之地”,中原战事一开敌军大兵压境,南线中野和华野首当其冲,解放战争第一年歼敌数量位居前两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主席对东北的定位是全国解放区的后院,尤其是经历了解放战争爆发前四平保卫战的惨败和千里大溃退,林总坚定了韬光养晦战略,在北满三下江南、南满四保临江,1947年春季攻势也只是初步扭转了东北的不利局势,因此东北战场总体歼敌数量有限。
第二个原因,东北民主联军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
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实现“一元化”领导,但是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歼敌112万人,东北只有17.5万人(正规军13万人),远远不及华东43.4万人(正规军37.4万人)、晋冀鲁豫28.7万人(正规军15.4万人),仅略高于晋察冀14.4万人(正规军6万人)。
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是解放战争第二年,我军歼敌152万人。
解放战争第二年,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被“拖瘦”,失去了打大仗的“本钱”。而华野虽然歼敌数量仍然位居第一,但由于配合刘邓南下“七月分兵”后遭遇南麻、临朐失利,好在粟裕“斗胆直陈”暂不下江南,随后在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根本扭转了南线形势。
而在东北这是林总一个关键转折点,东北民主联军快速发展壮大:
在后方,政委罗荣桓的征兵和练兵工作肉眼可见,政治部主任谭政的“诉苦工作”卓有成效;在前线,司令员林总和参谋长刘亚楼配合珠联璧合,在进攻四平铩羽而归后8个月,成功解放了四平。
从第三次到第四次四平之战,民主联军由大到强,朱瑞的炮兵作用巨大。
第三个原因,东北敌军只出不进,影响了东野歼敌战绩。
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三年之后,东北我军已超百万之众。1948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改名东北野战军,全军12个纵队17个独立师70余万人,地方部队30余万人,而整个东北敌军满打满算不过55万人,我军机枪、大炮数量可观,除重炮以外均对敌军形成压倒性优势。
在主席眼里,东北这55万余人虽然有新1军、新6军等“五大主力”之二,还有60军、71军、新5、新7军等杂牌中的“战斗鸡”,但是完全不是东野的对手,只要南下锦州就可“关门打狗”。而辽沈战役的发展也确如主席所料,美中不足的是刘玉章52军在营口乘军舰逃脱。
林总一生唯谨慎,这是四野战无不胜的基础,但也制约了四野战绩更进一步。
而蒋氏手里的兵力捉襟见肘,不但关内的重镇济南无兵可派,对关外更没有富余的兵力可以增援,所以关键的塔山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没拿下来,实际上早已注定了东北全军覆没的悲催结局。
而牙口越来越好的林总,一开始不敢下口,等锦州、沈阳、长春逐一吞下吃上了隐,敌军在关外的主力已经被消灭殆尽。等林总指挥东野83万大军挥师入关,傅作义的50万人早已成了惊弓之鸟。
第四个原因,主席“大迂回”让四野失去了“包饺子”机会。
三大战役以后,三野65万人、二野35万人,第四野战军先遣12兵团12万人联合发起渡江战役,此时“小诸葛”白崇禧和汤恩伯70万大军和海空军已是螳臂当车根本无法阻止我军过江。
此时三野剑指京沪杭,目标是华东六省一市;二野直插浙赣线,距离华南最近;而四野50余万大军从武汉一带长驱直入两湖地区,是进攻四川和大西南最近的一支战略部队。就连白崇禧都自诩:“为了对付我一个白崇禧,来了一个林彪,又加上半个刘伯承。”
此时,中南地区白崇禧还有35万大军战斗力较强,而大西南虽有胡宗南、宋希濂等残敌90万人但战斗力较弱。一般人甚至敌军都认为,主席会安排四野进军西南,二野经略中南两湖、两广地区。
但是,主席采纳了林总“大迂回”战略,但执行解放大西南任务的却是距离较远的二野,他们在林总“旗号”下和四野交叉运动,大迂回、大包抄在云贵边兜底合围大西南。
这样一来,林总和四野就与登顶解放战争歼敌第一“宝座”的良机擦肩而过。
林总虽然没有进军西南,但麾下42、47、50军13万人配属刘邓指挥,和第3、5兵团以及贺老总的18兵团一起歼敌90余万人、仅损失5000余人,还顺便把二野送上了歼敌总数第二的位置。
尽管四野歼敌总数仅位列第三,但公认的是,四野的战斗力最强。
敌军“五大主力”三野歼敌整74师、第5军,四野歼敌新1军、新6军,二野在三野配合下干掉18军。除此之外,东北的60、52、71军等部也不可等闲视之。辽沈战役后四野一入关,大势已定。
当然,建国之初歼敌统计,三野和华北军区已经把各自30余万、20余万剿匪统计在内,而三大野战军没有统计剿匪数量:一野剿匪13万,二野剿匪110万,四野剿匪135万。按照这一口径,一野歼敌65万,二野330万,三野245万,四野323万,合计歼敌1066万人。
在这个口径下,二野歼敌最多,四野紧随其后,而三野位居第三。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烈士的鲜血,解放战争一野共牺牲1.8万人,二野牺牲21.5万人,三野牺牲11.6万人,四野牺牲6万人,华北军区牺牲4.16万人。而807万敌军,总共才阵亡35万人。
从这些数字来看,刘伯承二野仗打得最苦而且贯穿始终,粟裕三野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140万民兵歼敌46万人),而林总的四野素质最高、武器最好,自然战损比和作战效率也是最高的。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