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十万年薪难觅科研人才,真相是科研人才要求太高了吗?

中国天眼十万年薪难觅科研人才,真相是科研人才要求太高了吗?
2018年10月31日 15:50 杜巴问答平台

10月29日,《科学技术日报》的头版刊登了一条有意义的消息--《FAST验收在即,已启动新一轮招聘,“中国天眼”10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FAST ( 中国天眼 )将再次招聘,因为前一次( 2016年)的招聘效果不好,所以领导们希望新一轮招聘会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

既然如此,让我们简单地总结一下我们的职位和待遇,看看你是否感兴趣。

1,工作地点是贵州黔南县平塘县,比较偏僻。

2。需要24小时3班。潜台词:一年到头都是夜班。

3,聘任制,即无编制,优秀者可以入编,但没有提及具体“优秀者”定义。

4,只能在半个月后回家,也就是说,需两地分居。

5,工资结构是工资加上居民补贴,两个相加,每年可以达到10万。

当消息出来的时候,很多科研人员的第一反应是:这么低的工资,怎么能招到人?

有网友就说道:“10万年薪不是挺高了吗?虽然是偏僻一点,辛苦了一点。”

下图是国内某非重点高校招聘,而相对于现在工资加补助一共年薪10万的非编制岗,不是高下立判了吗?

要知道博士毕业的人,除非个别特别优秀的人,几乎都已过而立之年了,可谓是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也很大。我们在网站上随便搜出的招聘,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有什么理由不选择一个能搞科研、也能出成果,但薪水和待遇更好的岗位呢?

背后的体制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思考。

中科大副研究员袁岚峰博士所说过:“我们更多地要以花别人2倍的钱办别人1.5倍的事自豪,而不是以花别人10%的钱办别人20%的事自豪。”

国家和研究所愿意花钱购买设备是好事,但更舍得花钱在科研人员的收入,这是重视人才的想法。诚然,科学研究需要有情怀的人来做,这不是致富的途径。然而,搞科研不能致富,绝不等于科学研究人员应该无条件地忍受低工资的事实。已经8012年了,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一边讲奉献,一边宣扬甘于清贫,这不是亲手将人才推向别处吗?

2016年,李总理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考察时说,希望有一批人能够静下心来甘于坐“冷板凳”,但别忘了,总理同时还提到,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科研“人头费”不要管得太死,否则很难吸引一流人才。

很多时候,有些人似乎只看到前半句,而选择忽略总理的后半句。

市场经济这么多年来,真诚地希望政府和科研机构能够检查自己的薪酬体系。我们并不要求研究人员一夜暴富,但至少他们的收入应该与安心奉献的程度相称,这已经是最低底线了。我们必须谈论感情,但我们不能仅仅谈论感情,对吗?

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