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不讲道理,孩子越优秀

父母越不讲道理,孩子越优秀
2024年04月17日 18:45 子岭生活汇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为了孩子的教育而感到困扰,而孩子却似乎总是不愿听从你的教诲?

我们常常试图将我们所有的知识与孩子分享,但他们似乎并不买账。

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杰出的孩子呢?

事实上,父母的非指导性教育可能更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

这可能听起来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悖,但科学的研究支持了这个观点。

人类的大脑前额叶,负责思考、情绪等复杂功能,在孩子4到6岁时才开始逐渐成熟,到15到20岁时才会完全发育好。

对于那些前额叶还未完全发育的孩子来说,理解父母的观点并与他们产生共鸣是有一定难度的。

如果父母不断地进行说教,可能会无意中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担心自己是否给予孩子的爱足够,但有时候,适度的放手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心理学家陈海贤分享了一个案例。

一个孩子向他的妈妈抱怨学校的老师总是责骂他,对他也很不友好。

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妈妈回应说:“我们不能控制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你应该想想,这种挫折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磨练?”

从成人的角度看,这可能没什么错,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回应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感受被忽视,从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当孩子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产生代沟。

事实上,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并不需要说太多。

有时候,只需耐心倾听孩子的抱怨,理解他们的感受,就是一种很好的支持。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关心。

正如临床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所说:“我们所能做的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事情就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平静、克制、不急躁、不指责和不看重结果。”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被说教。

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更加反感父母的唠叨。

因为被说服往往意味着他们做错了什么。

父母的理由越充分,越可能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无知。

因此,在这种压力下,孩子会不自觉地保护自己。

要么表面上听从,内心反抗;要么直接逃避现实。

因此,父母的苦口婆心往往收效甚微,吃力不讨好。

下次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可以尝试主动拥抱孩子,询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他们是否感到愤怒,是否感到不公平。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敞开心扉。

长此以往,亲子关系必然会越来越好。

在某一阶段,同事文文陷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中,被儿子的教育难题折磨得死去活来。

自儿子步入小学一年级的大门起,她便将生活的重心全部倾斜,耗费所有精力在儿子的学习上。每日,她不仅要陪伴儿子进行拼音的听写,还要细致检查他的错题,并制作各类手工制品。

但令她深感失望的是,儿子对学业显得异常漠不关心,甚至时常忘记教师布置的作业。每当文文忍无可忍、愤怒爆发之后,她不得不降低姿态,在班级群中咨询其他家长,那语气充满了谦卑和无奈。

无论何时何地,文文都会向儿子灌输学习的重要性。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她发现自己的说教对儿子毫无成效,他依旧我行我素,将她的话当作耳边风。

文文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和无力,不知该如何是好。后来,她决定放手,减少对儿子学习的干预。

没想到,就在她不再对儿子的学业紧追不舍之后,儿子反而开始主动预习课程,遇到不懂的问题还会跑来向她请教。

文文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之前过于包办一切,让孩子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无生命的工具,因此选择了放弃。

孩子们只有获得了选择权和控制感,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做某件事。

自媒体达人凯叔很早就洞察到了这一现象,在育儿的道路上,他总是有意地让自己退后一步,让孩子走在前面。

例如在作业问题上,凯叔从不催促女儿,只与她协商确定一个完成作业的截止时间,并强调若不能按时完成,必须自行承担后果。

某次,女儿在放学后因玩耍而将作业拖延至深夜。

面对这样的情况,凯叔并未对她进行责骂,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陪伴她一起完成作业,尽管女儿当时困意盎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逐渐学会了自我管理时间,学习上也变得自律起来。

改变一个孩子的,并非父母的说教或者课本的灌输,而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中国家庭中常常上演一场场博弈,父母想要替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

父母作为人生的过来人,向孩子传授经验本无恶意。

但是,孩子与父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父母再有智慧,也难以将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教导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长大后他们才会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为重要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希望孩子拥有某种能力,父母首先应当培养出这种能力。

的确,父母是孩子的楷模,他们的言行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情感和能力。

想要改变一个孩子,重要的不是一味地讲道理,而是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首先,成为“倾听”的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

有一位老人给教育专家尹建莉写信,提到自己2岁的孙女爱撒娇,喜欢乱扔玩具,不知如何是好。

尹建莉耐心地回复他,指出所有“反叛”的孩子都暗示了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

试图改变2岁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思路。

面对孩子时,重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展现出理解和耐心,成为一个“倾听”的家长,去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

例如,当孩子撒娇要抱抱时,这不一定是因为懒惰,而是他们可能需要解决视线受限的问题或寻求安全感。

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家长往往会在孩子犯错时,不经意间给予他们消极的标签,如“不懂事”、“不听话”、“懒散学习”等。这些标签背后隐藏的指责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孩子认同这些负面的自我认知,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一无是处。

若孩子某天上学迟到,我们与其立刻指责,不如转而询问他们:“你认为这次迟到的结果是什么?下次你打算采取什么方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你可以利用哪些资源来改善你的作息?我们将如何采取具体行动来实现这一改善?”这样的提问方式,能让孩子在思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并更有动力去实践自己的答案。

父母的以身作则往往比言语教导更有影响力。湛庐文化的创始人韩焱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她的父母并未强迫她读书,但家中充斥着书卷气,父母每晚的阅读习惯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母亲时常带她光顾书店,选购书籍,即便没有车费回家,也会愉快地一起走回家。在这样的氛围中,韩焱自然而然地爱上了阅读,并将这份热爱转化为自己的创业方向。父母的言行一致,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爱和学习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如同精心培育的花园,播撒了什么种子,孩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因此,与其过分强调对孩子的学业要求,不如自身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愿所有的家庭都能认识到,家是一个充满爱的港湾,而非单纯讲道理的场所。真正的爱应该是支撑、认可和接纳,而非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教育、控制和贬低。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越能理解并尊重孩子,孩子将越表现出自主性和优秀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