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控股“自救”,转向融资担保模式

陆金所控股“自救”,转向融资担保模式
2023年05月31日 11:20 厚雪研究

导言

处在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旋涡中的陆金所控股,增信方式正在转向融资担保子公司。

承担更多的信贷风险,意味着其向金融属性上更进了一步。

出品 | 厚雪研究

作者 | 于百程

成于小微金融,也困于小微金融。

作为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中规模最大的助贷平台,陆金所控股(股票简称“陆控”,LU.US;06623.HK)可能正面临其上市以来的最困难时刻。

陆金所控股的核心业务是以技术赋能小微企业主融资,其困境发酵于疫情冲击所带来的资产质量恶化,并在2022年开始显性化。

从2022年开始,陆金所控股的各项季度业绩指标开始急转直下:逾期率、信贷减值损失上升,新增贷款、贷款余额均下降,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并在2022年四季度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单季度亏损——亏损8亿元。

在最新的2023年一季度,陆金所控股成功扭亏为盈,但7.32亿元的净利润同比依然大降86%,并且已经低于奇富科技(原360数科,QFIN.US;03660.HK)9.3亿元的净利润水平。而受益于一季度宏观经济的复苏,乐信(LX.US)、小赢科技(XYF.US)和信也科技(FINV.US)三家上市助贷平台的业绩指标均强力反弹,前两者的净利润甚至同比翻倍大涨。

业绩的困境也映射到了资本市场。2023年4月,陆金所控股登陆香港,完成了港交所和纽交所的双重主要上市,但股价却一路疲弱,两地股价目前均处于上市以来的最低点。

图:陆金所控股在美股上市以来走势,单位:美元,来源:Wind

陆金所控股是平安集团旗下最具代表性的小微金融科技平台(目前由平安集团间接持股约41.4%),经过多年业务持续发展,已成长为年营收500亿元以上、净利润100亿元以上的巨头。

但其过去一年的处境,却让市场始料不及。不过,一系列的自救行动早已展开:除了收紧和优化信贷投放,控制人员等运营成本,陆金所控股还对其信贷增信方式做出重要调整,从信用保证保险转向融资担保模式。

01陆控的业务模式变迁

2020年10月,陆金所控股在纽交所上市。当时,陆金所的核心业务为两大板块,基于“平安普惠”开展的零售信贷业务,以及基于“陆金所”平台开展的财富管理业务。

而陆金所这一品牌,更早被市场所熟知是因其网贷理财相关业务。由于行业乱象和监管政策变化,2019年开始,网贷业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到2021年三季度,陆金所完成了网贷业务的平稳退出,但财富管理业务却一直不温不火,在2022年三季报中,财富管理交易及服务费收入为3.64亿元,仅占营收的2.8%。

从2022年四季报开始,陆金所控股已不再披露财富管理细项收入,将其剔出了核心业务,由此,公司的业务定位也出现变化:从“中国领先的科技赋能个人金融服务平台”,到“中国领先的小企业主金融服务赋能机构”。

据赴港招股书中介绍,陆金所控股是非传统的金融服务提供商,运用科技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零售信贷业务赋能。其将金融机构与其原本无法触达的借款人连接起来,提供或安排增信服务发放贷款,并提供贷后服务(如催收服务)、增值服务及工具,使融资交易落地。到2022年底,陆金所控股已与超过550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图:陆金所控股业务模式,来源:招股书

陆金所控股服务的小微企业主,包括法人实体的所有人和作为个体工商户经营业务的个体。

和其他上市助贷平台主要提供个人线上消费贷款不同,陆金所控股的客群主要是小微企业主,其贷款产品金额更高,期限更长,并主要通过线下渠道获取用户。2022年底,平安普惠所赋能的大约82%的贷款余额来自小微企业主,平均贷款期限在38个月以上,无抵押贷款件均为24万元,有抵押贷款件均为44万元。2022年底,陆金所控股服务的贷款余额为5765亿元。

图:陆金所控股所赋能的各类零售信贷产品情况,来源:招股书

另外,自2020年开始,陆金所控股还通过新设立的平安消费金融子公司提供自营个人消费贷款,平均贷款金额不到6000元,与原有业务形成互补。2023年一季度,平安消费金融贷款余额达296亿元,同比增长39%。

02资产质量恶化将陆控拉入至暗时刻

近几年来,金融科技助贷业务整体面临了十分复杂的环境,包括疫情与宏观经济困难,利率下行,资产质量下降,业务合规等挑战。头部的金融科技公司更加谨慎,策略上注重业务质量而弱化规模增长,业绩减速或下滑也时有发生。

陆金所控股与其他助贷平台的周期有所不同,这些挑战累积到了2022年才集中爆发,这或许与陆金所控股的客群、产品以及业务模式相关。

最先显现风险的指标是资产质量的恶化,包括30天以上、90天以上逾期率以及C-M3迁徙率的快速走高。根据陆金所控股财报的说明,C-M3迁徙率为预估未逾期正常贷款于3个月后成为不良贷款的百分比。

根据厚雪研究的统计,从季度数据看,在2022年之前一年多时间里,陆金所控股的30天以上逾期率一直稳定在1.9%到2.2%之间,从2022年开始逐季上升,从2.6%、3.1%、3.60%、4.60%,到2023年一季度继续升至5.70%。

90天以上逾期率从之前的1.1%和1.2%,到2022年逐季升到1.40%、1.70%、2.10%、2.60%,2023年一季度升至3.30%。

30天以上逾期率和90天以上逾期率已经是既成的事实,相比之下,C-M3迁徙率指标更为前瞻,可更准确地反映资产质量恶化或改善的早期迹象。陆金所控股C-M3迁徙率在2021年四季度率先抬头,从之前的0.4%升到0.5%,此后在2022年的四个季度一路升到0.60%、0.70%、0.80%和1.00%,好消息是,2023年一季度的C-M3迁徙率维持在了1.00%,并未继续走高。

在赴港招股书中,陆金所控股解释了资产质量恶化的原因。其资产质量变化与疫情大致重合,在宏观经济变化期间,小微企业通常最早受到影响。2022年,新冠疫情多次复发,其影响更广、持续时间更长,从而导致公司资产质量持续恶化。

在助贷业务中,陆金所控股与金融机构合作,采用了信用保证保险和融资担保的增信模式。在这一业务模式下,陆金所控股就所发放的大部分贷款与增信提供商共同承担信贷风险。截至2023年3月31日,包括其消费金融子公司,陆金所控股承担贷款余额24.5%的风险,增信合作伙伴承担贷款余额72.0%的风险,其中平安财险占大部分。

资产质量的不断恶化,给陆金所控股的业务带来了一系列冲击。

一是导致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由2021年的66亿元扩大至2022年的166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0.7%及28.5%。特别是在2022年的第四季度,信用减值损失高达63亿元,是当季亏损的主要原因。

二是导致保险增信合作方提高保费或者取消合作。由于此前发生过保险公司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巨亏事件,因此保险公司对合作资产的质量尤为关注。保费的提高无疑增加了陆金所控股的成本,从而降低盈利能力。以take rate(营运利润率)来看,陆金所控股take rate从2022年之前10%左右,2022年开始逐季下跌,在2023年一季度已跌至7.30%。

三是新增贷款被收紧,并导致了贷款余额的下降。2022年一季度以来,陆金所控股的季度新增贷款从1643亿元,逐季跌至2023年一季度的570亿元,这一新增贷款规模已低于奇富科技(1095亿元)和乐信(609亿元);贷款余额从2022年一季度的6763亿元,逐季跌至了2023年一季度的4952亿元,跌破了5000亿元大关。

上述业务变化,最终均反映到利润表上。

2022年四季度,陆金所控股实现营收123亿元,同比下降22%,净利润亏损8.1亿元,为上市以来首个季度亏损。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01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42%,净利润7.3亿元,同比下降86%,环比实现扭亏,但扭亏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当季信贷减值损失仅为31亿元,环比大幅减少约50%,同比也仅上升11%。

03高管调整及三大阶段应对策略

面对外部冲击带来的资产质量恶化和业务压力,陆金所控股做出了多方面的应对调整,也包括高管团队的调整。

陆金所控股在2022年二季报披露了一系列核心高管的变动,成为战略变化的一部分。

2022年8月起,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冀光恒不再兼任陆金所控股董事长一职,原联席CEO赵容奭接任董事长职务并兼任CEO,计葵生仍为陆金所控股联席CEO。

此外,原平安普惠总经理陈东起被任命为陆金所控股总经理,平安普惠财务总监徐兆感被任命为陆金所控股CFO,林允祯被任命为陆金所控股首席风控官。

陆金所控股在其递交的赴港招股书中,将业务调整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更广泛的信贷政策调整。

在2022年,陆金所控股收紧了信贷标准,以在客户风险评级、地域及渠道方面做出明确的选择。比如,主要面向优质客户提供服务,削减了对信用评分为R5或更低的借款人的贷款赋能;通过数据分析各地经济弹性和信贷表现,新增信贷向贷款迁徙率表现更好的地区倾斜;对借款人信贷质量出现恶化的第三方客户推荐渠道进行缩减等。

第二阶段:业务调整及经营效率提升。

自2022年第三季度起,陆金所控股专注于更具经济弹性地区的优质客户,在新增贷款赋能中优先资产质量而非资产增长。此外,采取多种成本控制措施来管理运营及获客成本。

比如精简了管理层级,并调整了直销团队组成,将直销团队的全职员工总人数从9月底约58000名减至年底的约46000名,单季度缩减了20%。据公司介绍,优化工作在2023年第一季度已完成,并设法留住了直销团队中最积极和高效的员工,2023年第一季度的总费用,包括信贷减值损失、财务和其他成本,同比下降21.5%。

第三阶段:随着经济恢复正常,将会恢复持续增长及盈利。

由于第三方增信提供商的信用保证保险定价提高,陆金所控股已开始与资金合作伙伴进行商讨,并通过旗下融资担保子公司提供更多增信,这对于提升利润及保持战略灵活性而言至关重要,这也是陆金所控股各项调整中一个重要决定。

04转向融资担保模式初现效果

融资担保,是指担保人为被担保人借款、发行债券等债务融资提供担保的行为。融资性担保公司需要依法设立,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监管。

在早些年网贷业务中,网贷平台通过旗下或关联的担保/融资担保公司对借款项目进行担保的模式,因为自担保风险较高易滋生造假,且违背了信息中介的定位,当时被认定为涉嫌违规。

如今已时过境迁。在助贷业务中,放贷方为专业的金融机构,担保模式主要看金融合作方的增信需求和对风险的评估。不过,在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的监管原则下,不少助贷平台近几年在往“轻资本”也即不承担信贷风险的方向转型,在科技和金融属性之间寻找平衡,但探索过程也一波三折。

从陆金所控股的增信方式更多转向融资担保子公司来看,其无疑往金融属性上更进了一步。作为背靠金融集团的金融科技平台,自身已具有融资担保牌照,因此陆金所控股的这一选择在商业上可能更为合理。另外,融资担保模式还有另一项优势,陆金所控股称,通过融资担保子公司的信贷赋能模式,使公司能以完全符合监管要求的方式与机构合作伙伴共享数据。

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是陆金所控股旗下的全资融资担保子公司,于2022年5月持有江苏金管局颁发的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并于2022年10月获江苏金管局批准兼并了旗下另一家融资担保子公司——平安融资担保(天津)有限公司。

由于我国融资担保公司的政策属性较强,因此绝大多数融资担保公司都由国企、央企或政府部门直接控股。其中全国性担保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多为央企或全国性国企,地方性担保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则多为地方国企或地方政府部门。

据华福证券的研究,在51家融资担保公司中,仅3家公司为民企控股,分别是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瀚华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州三六零融资担保有限公司(360数科旗下)。民企控股的融资担保公司由于不需要承担政策性担保的职能,所以主营业务收入表现更好,主营业务收入排在前2名的均为民企控股,其中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营收远超其他担保公司。

陆金所控股称,其融资担保子公司被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CCXI)评为3A级,与目前的增信合作伙伴(如平安财险)一致。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底,其融资担保子公司资本状况稳固,净资产分别为134亿元、474亿元及479亿元。从数据看,平安普惠融资担保在2021年的净资产即获得了迅猛增长,或许当时陆金所已经决定要将增信方式转向融资担保。

从进展看,融资担保方式正在不断被合作金融机构所接受。从2020年底到2023年一季度末,陆金所控股有信贷风险敞口的未偿还贷款比例已从6.3%,持续上升至24.5%。陆金所控股在业绩说明会中表示,截至2023年5月中旬,6个信托合作伙伴中有5个和78个银行合作伙伴中有37个,已同意由融资担保子公司提供全部担保的模式。

目前,陆金所控股融资担保子公司杠杆率低于2倍,远低于10倍的监管要求。而按融资担保子公司的479亿元的净资产规模,最高可担保资产已近5000亿元,与陆金所控股的贷款余额接近。

05结语:U型复苏与模式转型同步

陆金所控股将业务调整和恢复的过程,称之为U型复苏。

在2023年一季度财报及业绩说明会中,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CEO赵容奭、联席CEO计葵生对于U型复苏均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也提醒了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

赵容奭表示,已看到了资产质量上升的早期迹象,预计今年下半年,有风险贷款的冲销将逐渐下降,未来几个季度收入的下降速度将低于一季度,预计在2024年利润将显着复苏。

如此来看,整个U型的底部或许还得近一年时间,而在这一恢复过程中,融资担保方式将转变成为业务模式的核心。

参考资料:

华福证券李清荷团队:42家担保公司全景扫描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