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过去了1/3,创投圈发生了什么|投融资见闻⑧

2020年过去了1/3,创投圈发生了什么|投融资见闻⑧
2020年05月03日 09:35 IPO早知道C叔

“从商业模式到技术驱动,硬科技成为当仁不让的关键词。”

终于可以当面谈项目了。

在经历一段时间密集的电话沟通后,某项目的领投方终于在四月中旬带队南下,对项目进场访谈尽调。尽管四月中旬的北京,疫情响应级别被升级为“一级”,但凡出京回来必须隔离14天,但这位投资人说,“想不了这么多,去,就是了!”

时光飞逝,想到2020年已经过去了1/3,不禁让人心头一颤。扪心自问,过去四个月都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恐怕对于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来说,2020的开头,心情都是复杂的。

最近接触了一个珠三角项目,本来是做智能工厂,结果疫情袭来,公司紧急启动了口罩机生产业务,一个月骤增了几个亿订单,提前完成了未来两年的业绩——这样的例子,是另一个极端了。

一个创业的朋友今年年初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前几年投资机构和公司签了对赌条款,由于业绩没达标,今年投资机构找上门来,要几个股东承担连带责任,回购公司股份。这个朋友抓破头——当年签对赌协议时脑子没转眼睛没眨,现在却是只有干着急的份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前几年公司业绩不错时,老板赚了不少钱,作为股东之一的他却没分拿到分红,现在想起要跟老板追溯,却发现自己连股东协议都丢了。要说倒霉是真的,但也仿佛是偶然中的必然——无论对外的投资协议、还是内部的股东协议,都有学问讲究,一个闪失,都换不来后悔药。

再说投资协议,虽然投资机构在签订时经常附有对赌条款,比如要求达到一定的收入利润要求,在几年时间内做到上市或被并购,但是当机构投资成功,双方成为一家人后,也往往在特殊情况下放宽要求。

不过这两年,投资机构的日子并不好过,新的募资没完成,老的基金到了退出期,由于不少项目打了水漂,越是业绩不好的机构,越得要执行这些条款。所以,当年的埋下的定时炸弹,也就在这时引爆了。

疫情是一场大考,让企业和投资机构都开始重新思考价值。对创业者而言,最大的感慨就是现金流才是王道。而对投资机构而言,更是加剧了行业的洗牌,有人称过去的二八原则变成了一九原则,强者恒强——一些头部机构在过去几个月频频出手,在行业低迷时低价抄底了不少项目。张磊在和黑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世民对话中就说,“现在最大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就在当下。所以现在是重仓中国最好的机会。”而对另一些机构来说,疫情则让募资工作变得更难。

如果以2020为起点,回顾过去的四个月,投资界发生了哪些变化?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不少早期投资机构在向中后期项目偏移,Pre-IPO项目成了所有机构追逐的重点。

2、 从重投资到重投后管理,新项目的投资数量和投资质量都被严格把控。

3、 项目的单轮投资周期拉长,一个项目从初步接触到作出投资决策,往往会被反复论证,机构会把行业企业都看一遍。

4、 企业盈利能力是核心,现金流是王道。

5、 从商业模式到技术驱动,硬科技成为当仁不让的关键词。

6、 马太效应明显,头部机构愈强,中小机构洗牌、甚至被淘汰。

7、 半导体、新基建、5G、产业互联网是硬科技关键,也在疫情中呈现出了更多价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