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嘉年华

人生就是一场嘉年华
2022年02月12日 09:24 维港三公子

#01

我在英国读书时候的寄宿家庭,男主人是飞行员,女主人是镇上小学的老师。

他们有两个儿子,弟弟表里如一,斯斯文文的,一路学霸开挂,我认识的时候已经是斯坦福物理系毕业留校,又选择继续攻读博士;

而哥哥身材高大健硕,热爱运动,更像爸爸;从小喜欢在屋后的院子里帮忙打理植物杂草,但他高中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学业。

全家人都热心而健谈,弟弟后来跟了斯坦福的同学组建家庭留在美国,哥哥在老夫妻身边,开着皮卡,帮着镇上左邻右舍打理花园。

我问过他们好几次,你们怎么会同意哥哥不再念书了。

他们每次都特别自然地说,哥哥的决定不需要我们同意啊,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且哥哥像你那么大的时候,自己想了好几天决定的。

这是他的人生,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意见,但是依然尊重他的选择。

当年我刚去英国不久,还读着女校高中,也刚过了17岁生日。

#02

这两天,微博上看到个金句,谷爱凌身上有新生代偶像感的原因在于,谷爱凌身上没有一丁点要榨干自己、孤注一掷的苦情感,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求胜欲。

今年的冬奥会,我们不停地看到新星小将或者资深运动员,怀揣着奔赴巅峰的初心;而”获胜“或者是”金牌“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下,他们这段追逐极致梦想的旅途上,随机出现的极其偶然的结果。

我们看到谷爱凌选择挑战她从未完成过的1620高难度动作,在空中漂亮的几个大回转之后,冬日早晨温和的阳光里稳稳落地,她一瞬间实至名归所有关于天选之女的期待,赢了全世界的喝彩。

我们也看到羽生结弦仿佛用了余生还能在花滑世界舞台上积蓄的所有力量,两年的孤独,无数次地摔倒,去挑战4A。

在这最后的一场圣战上,他还是跌倒了,他没有如愿完成万众期待的那个世纪惊鸿一跳。

他几乎是在接连着无数跌倒中,摔下神坛,但他仍是赢家。

他被问到4A的感觉是怎样的?

他说,啊,那四周半的转速,那是只有我感受过的东西。

看到这些我们都泪目了,但却不是因为那个金色的奖牌。

我觉得远不止于求胜欲,他们在各自竞技项目上,从灵魂深处迸发的力量来自于全然地忘我和热爱。

谷爱凌阳光凌厉,羽生结弦悲壮苦情,但是我们都深爱这两名运动员,恰恰他们本身并不是为求胜而战,他们都致力于挑战自己甚至无人之境的人类极限,但他们都走上了非凡的旅途,都让我们所有人,甚至时代铭记。

#03

最近在读刘子超写的《午夜降临前抵达》关于漫游欧洲腹地的旅行文学。

前言的结束语就是,旅行最大的困难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他说生活中诸多事情也一样。

我都会怀疑自己之前是否知道那么多滑雪项目,感谢近在咫尺的北京奥开启了对大多数人对雪域运动的全新理解。

从来没有关注哪一次体育赛事,像这届冬奥一样收获如此多对人生的感悟。

看着屏幕里成群结队的顶尖青年运动员,再看看自己身边横在沙发上为了一篇日记写不下去哭得鬼哭狼嚎的娃,我们刚开始头脑一热,不自量力思考的是”如培养像谷爱凌一样的娃”。

而这几天冷静下来,看着无数运动员仿佛为了自己所爱而生,你会不会开始思考,步入中年的我们怎样可以不停下找寻热爱的脚步,依然心里有光地把平凡的日子过下去。

#04

想想2021年几乎一整年,我没有继续日夜扎根在一线金融市场打拼,搬回二线,大部分项目远程参与,大把时间跟娃打上持久战。

待在二线亲测,养娃其实钱不用太多,够用就行,但是精力付出无上限,时间陪伴无上限,而最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其实是情绪稳定。

网上有人调侃说,这届冬奥会简直是” The fight between China born Chinese & America Born Chinese”。趁机挑衅中美关系,两国对立。

但换个角度看,应该骄傲啊。归根结底,大家都还是华夏民族,华夏就是强大了,今天我们才看到这样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巅峰对决。

我去看了这几位品学兼优,无论学业运动都大放异彩的在中国成长的运动员或者是华裔小将的访谈。你会发现聊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无一例外地给了你“放轻松,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朱易的父母对孩子的兴趣很宽容,完全尊重孩子兴趣和特长,喜欢的全力支持,兴趣淡了想放弃,父母也随她。

谷爱凌的妈妈说,我对谷爱凌的教育第一是多睡觉,第二学习,第三是玩儿。她尽了最大可能去呵护女儿的创造力,多表扬她的努力而不是聪明。但她并不希望谷爱凌也像她一样追求完美。

苏翊鸣的妈妈在了解苏翊鸣可能因为银牌裁定的误判,而错失了金牌之后说,要做强者和勇气,就是要向前看。

我们什么时候能心平气和地说出这样的话,并在日常里知行合一的时候,娃可能就更靠近我们心目中的美好的样子。

对于身为父母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好像并不受所谓的“财富,身份,地位”限制,比如:

他们在自我成就的同时,也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鼓励他们勇于尝试自己所想,不关乎结果,也无惧失败;

他们给了孩子无条件的爱,他们的养育绝不是控制,他们给了孩子很多发挥的空间;

这些专业运动在这些父母眼里,只是孩子收获的一条路,而绝不是唯一路径;

而父母本身保持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和孩子一起探索热爱,激发自驱力。

我们虽然平凡但也没必要被迅速拔出的谷爱凌的祖上三代闪瞎双眼的背景吓到,也应该努努力。

不管娃是否蓬勃发展,我们起码应该首先让这些父母的美好品质成为标配,才能让越来越多的美好事物成为孩子生命力的标配。

#05

根据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约翰.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并没有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个人能够持续他的教育。

能够实现娃在脱离我们的孜孜教诲之后,依然能够持续进行的自我教育的核心其实就是是培养娃的自驱力和自律力

但是如何能够真正的激发娃这两个能力的斗志,看看寒门出身的14岁为了给妈妈治病而咬牙在最艰苦的训练环境中成就冠军的全红禅,再看看家世显赫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滑雪是因为全然热爱的谷爱凌,我内心并没有答案。

我只是坚定地觉得体育运动是锻炼这两个自驱力和自律力的最好途径。

你要是觉得冰雪项目昂贵,要有家底支撑,那你大可以选择别的运动,比如我送娃练了田径,户外的阳光和风,都是大自然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他沿着斜坡往下冲,也能享受到听风过耳的自由,享受像鸟儿一样飞起的乐趣。

而在竞技运动的不断失败,需要孩子们一次次面对弱点突破,战胜恐惧,获得成长的过程中,他才能体会到“”给他们带来的无以伦比的成就感和正反馈,从而周而复始地训练他的自驱力,也让所有反人性的自律力有了意义。

#06

之前听到过一个有趣的说法,人生就是一场嘉年华。

有人会乐于在摩天轮的最高处远眺,也有人在爆米花棉花糖的小卖部前流连。

你可以选择碰碰车、旋转木马,安稳地游玩,不时有一点点不出大意外的小刺激;你也可以选择排一整天的队,孤注一掷,只为体验一把全场最闪耀的过山车的惊险。

你游来逛可能觉得焦虑和浪费时间,你也可能就喜欢漫步乐园,观察周边的一草一木的美好,远离刺激和风险。

精英会有更多选择权,玩得起更带劲刺激的项目,但是并不代表普通人别无选择。

但你需要沿着你的选择坚定地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最后定义我们人生的就是你经历的场景,而财富,身家,地位不过是用来交换这些体验的票根;积累再多,也不过是票根而已,本身并毫无意义。

#07

后来的日子,我顺利考上大学,我搬回香港,我们和老夫妻很多年都没有见面。

在他们给我寄的圣诞贺卡,全家站在一个打理得错落有致的花园前嬉闹着合影,哥哥怀里搂着一个笑起来甜美的个子娇小的女生。

老奶奶跟我说,哥哥已经成了全英国规模数一数二的园林公司的创始人。

我按耐不住兴奋问,哥哥这个浪子也最终愿意安定下来了么?

老太太一脸骄傲地说,对啊,女生很优秀,还曾经是代表英国出战过冬季奥运会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呢。

按女生的形容,她觉得人生最带劲的日子,除了在短道速滑的赛道上,就是跟你哥哥一起的时光了。

你看,人生的嘉年华里,平凡也是一种选择。

但一直走,依然值回票价。

#人生这场嘉年华里,

你玩过什么难忘的或者超预期的项目啊?

三公子本期留言,点赞,选一位读者,三公子请你喝一杯暖暖星爸爸咖啡,一起继续我们的嘉年华之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