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女真:被征服的成了满族,没被征服的形成赫哲、鄂温克等族
野人女真是女真三大部之一,又称东海女真。主要指分布在“极东”“远甚”地方,即今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女真人。
《大明会典》载,在建州、海西女真“极东为野人女真,野人女真去中国(中原)远甚,朝贡不常”。到16世纪初,建州三卫已确立,扈伦四部也已形成,并各已形成了稳固的联盟集团,有了各自的地域范围,于是在他们区域之外的女真人,统被称之为东海(野人)女真。建州、海西女真南迁后,东海女真也趁机南移,进入建州、海西女真过去的居地,故1621年(天启元年)成书的《东夷考略》载,女真“略有三种,自汤站东,抵开原,居海西者为海西女真,居建州、毛怜者为建州女真,极东为野人女真”。说明明末的东海(野人)女真,包括了原属建州、海西女真的一部分。
“野人”一词明初用来代称女真人,至明代中叶后,即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形成时,用来代指这两支女真人以外的女真人。其含义是因这部分女真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近人有以其居住在“远甚”地方,对明朝“朝贡不常”而得名。其实,野人女真或女真野人居近东海之滨一带,应以改称“东海”女真为是。
野人女真明人也叫乞列迷,居住地距奴儿干都司有3千里,明朝有3种:
一种叫女真野人,专属山区狩猎为生,似清代鄂伦春族;
一种叫北山野人,北山指的是奴儿干以北之山即外兴安岭北支及鄂霍次克海北岸山区,此部人乘鹿出入,及清初使鹿部之一以捕捞各种海产进贡明清两朝;
一种直接叫野人,居住在北海(鄂霍次克海)之西,在平顶屋,屋顶开孔,以梯出入,与乞列迷为邻,在库页岛上还有苦兀人也叫苦夷,既今阿伊努人。
据《明实录》记载,正统四年(1436年)明廷命辽东总兵官曹义等执行明廷对各女真等卫所的女真进贡做了以下规定:
第一,如系边报,不拘时月,听其来朝;
第二,其余进贡袭职等事,许一年一朝,或三年一朝,不必频数;
第三,其有市易生理,随辽东开原交易,不必来京。
当时,女真人除有一年一朝贡者外,还有三年一朝贡者,一年一朝贡者是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三年一贡者必是野人女真。
根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野人女真发展都落后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最后在1615年,被努尔哈赤所吞并。野人女真也分为三部:渥集部、瓦尔喀部和虎尔哈部。
渥集部,又作窝集部、乌稽部、窝稽、阿儿、沃沮、兀狄哈等。满语意为“森林”。故地区特征是“连山茂林”,居地东西狭,南北长,可千余里,又称“千里窝集”。辖域北达毕哷根窝集,噶林窝集,东至尼满河、达乌河(胡中路),西至牡丹江及三姓(依兰)以下数百里松花江两岸,迄黑龙江、东海岸、库页岛等广大地区,南至敦化县塞齐、纳穆窝集。实跨瓦尔喀部、虎尔哈两部。明清之际住民亦称瓦尔喀,虎尔哈部人。有女真、赫哲、鄂伦春、奇勒尔、乌德赫、库尔喀、费雅喀、朝鲜、汉、回等族。
瓦尔喀部,居图们江流域及乌苏里江以东滨海地区,东至海滨及沿海岛屿之地。大致分布地在今乌苏里江及穆棱河两岸,属于古肃慎族的分支,和赫哲人亲缘相近,主要分布于现在的虎林、密山、饶河、宝清四个县。明朝初年,图们江流域的女真人接受了明朝的招抚,设立了建州等卫,后因一些原因相继的向南迁移,而留在原地的这些女真人被称为东海女真瓦尔喀部。
虎尔哈,为满语hūrha(源于hūrhan,之意)的汉语音译,又被译作瑚尔哈、呼尔哈、库尔喀、虎尔喀等多种不同形式,其居处位于建州、海西二部以北、以东,距中原更为偏远。其部众来源也十分复杂,系由女真、赫哲、鄂伦春、达斡尔、蒙古诸族融合而成。
明中叶后,虎尔哈部又据有海西女真原居留地,活动于今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龙江流域,东达海岸,包括库页岛的广大地区。明清之交,窝集部崛起,成长于该部落。内部分为瓦尔喀、虎尔哈、使犬部、使鹿部等几大集团,而虎尔哈部分布地域最为广大。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以南,西北自黑龙江上游雅克萨城一带以东,南自雅兰河、西林河、绥芬河以北,皆为该部繁衍生息之地。其中多有与索伦、瓦尔喀部众杂处者,以今牡丹江、松花江下游一带最为集中。渔猎经济居主要地位,个别地区也从事农业。在东海诸部中处于较为先进的地位。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努尔哈赤派兵攻取虎尔哈部扎库塔城,该城虎尔哈部众降附。皇太极继位后,继续对东海女真用兵,兵锋直抵黑龙江中下游至海。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八月,黑龙江中游的虎尔哈部首领托黑科等4人来朝,贡貂、狐、猞狸狲等皮,表示了对后金王朝的臣服。清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平定索伦部首领博木博果尔叛乱,将整个黑龙江流域并入版图,同时将所收服部众置佐领,编入八旗。虎尔哈部被编入伊彻满洲(Icemanju,满语新满洲之意),从而成为满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满族姓氏中的虎尔哈氏,乃该部后裔,因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省黑河市以北俄罗斯境内),以地为姓,可为该部融入满族所留痕迹之见证。
明代诸文献记载的生女直、乞列迷、女直野人、北山野人、苦兀、吉列迷等,多属东海女真的部落,但这还只是记载分布在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以北地区的一些部落。今绥芬河流域、乌苏里江附近及东至日本海地区,在明末清初属东海三部中的穆棱路(居今穆棱河流域)、绥芬路(绥芬河上游)、那木都鲁路(绥芬河下游近海之地)、尼马察路(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附近)、瑚叶路(今俄罗斯滨海边区达乌河流域)、乌尔固定路(今俄罗斯滨海边区比金河流域)、雅兰路(今俄罗斯滨海边区塔乌黑河流域)、锡林路(今俄罗斯滨海边区苏祖河流域)等,也为东海女真的氏族或部落集团。
野人女真居住黑龙江以南地区的不少氏族和部落,被努尔哈齐和皇太极征服后,南迁到浑河流域,后来成了满族的一部分。但分布在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以北等地的诸部落,大多未纳入满族共同体,于清初形成了今天居住我国和俄罗斯境内的赫哲(俄罗斯境内的称那乃)、鄂温克(埃文基)、鄂伦春(鄂罗奇)、费雅克(尼夫赫)等族。
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中下游南北深山密林中的女真人,以狩猎为生,东达海岸,部落众多,被明朝政府称为野人女真。《寰宇通志》载,野人女真中有乞列迷部,生活水平和特点,居草舍、捕鱼为食、不栉沐、着直筒衣、暑用鱼皮、寒用狗皮、不食五谷,六畜惟狗至多,行则牵拽爬犁,死者刳腹焚之,以灰骨夹于木末植之。乞列迷去奴儿干三千里,一种女直野人,性刚而贪、文面椎髻、帽缀红缨、衣缘彩组,惟裤不裙,妇人帽垂珠珞,衣缀铜铃,射山为食。暑则野居,寒则室处。
《东北边防辑要》称,女直野人居尼满河源者日奇雅喀喇,其人黥面,地产貂、无五谷,夏食鱼、冬食兽,以其皮为衣,俱系长发、男女不分。
《啸亭杂录》称,吉林东北有和真艾雅喀部,其人滨海而居、剪鱼皮为裙,以捕鱼为业。去吉林二千余里,即金代时所谓海上女真也,其旧俗父母至六十诞日,即聚宗族会饮。清朝礼亲王昭裢所述的和真艾雅喀与乞列迷人生活极其相似,傍水而居,捕鱼为食,父子不亲,父母疾、远构草庵处之,待其自死。
《满族发展史》对照挹娄、勿吉和棘鞨人习俗,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谓之不壮,认为生活在库页岛上的苦夷人(史称苦兀)与乞列迷人大体相同。在奴儿干海东,乞列迷人身多毛,属于女真族黑水靺鞨系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