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了12.7mm还得有14.5mm大口径机枪弹?这两有啥区别

为什么有了12.7mm还得有14.5mm大口径机枪弹?这两有啥区别
2019年12月21日 21:02 颖的星语

前两天狗子收到一个问题,原题目是《14.5毫米的机枪为什么不能取代12.7毫米机枪?》,但那只是个问答,而出于一贯的懒,我在当时的问题中并没太详细的回答。所以接着这个文章和大家捋捋这些大口径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大口径的起源很难追溯,毕竟滑膛枪那会都是15mm以上的神经病,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口径步机弹起源于一战,1916年,英国佬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动用坦克以后,慌的要死的德国人粗暴放大了毛瑟Gew98,制造了一杆13.2mm的“肩膀杀手”用以抵抗。这就是大口径枪弹的起源,而且这批弹还考虑用于MG 18 Tuf这种机枪上,但随着一战的结束而不了了之。

同样是一战时期,美国人看着德国大口径枪械的研发觉得真香,尤其是当时的装甲车辆和飞机正在逐步成型。传统中口径枪弹对这些目标毁伤能力真不咋地,因此他们也开始了12.7x99mm口径枪弹以及配套枪械的研发计划,当然,一战是没赶上。

再之后,诸如英国的12.7x81mm维克斯,法国人的13.2x96mm哈奇开斯,意大利的12.7x81mm布瑞达、苏联人的12.7x108mm Dshk等等都在二战前夕冒了出来。然而这批口径的穿深基本也就20多mm,对付个装甲车或者飞机还行,但到二战期间坦克装甲是要厚多啦。因此苏联人在1941设计了穿深高达40mm的14.5x114mm弹药,专门用于PTRS和PTRD步枪用以反坦克。到战后又将这种弹用于KPV机枪,专职防空和反轻装甲(毕竟二战中后期,坦克皮更厚,完全免疫机枪)

看图做个对比吧,下图最左边是9x19mm帕弹,之后三枚12.7x99mmNATO,再是两枚12.7x108mm俄弹,最右边是14.5x114mm。

之所以14.5这个口径现在很少见,远比不上12.7流行的本质原因是,14.5能干的事儿12.7大多也能干,而12.7干不了的事儿,14.5一般也都干不了。就这么说吧,当时这些大口径的设计初衷是打坦克、打装甲车、打飞机。

坦克之前就说过,二战中后期的坦克就已经免疫大口径机枪弹,所以不谈。装甲车的话简单分为APC(装甲运兵车)和IFV(步兵战斗车),APC也分轻重。早期轻一点的铝合金装甲M113就只能防护7.62全威力步枪弹这个级别,遇上大口径的就是凉凉。不过也可以在正面加装甲以防护14.5mm级别。

而现代一点的斯崔克就有全面防护14.5的能力。

IFV也一样,但作战需求更高,一般都有全面防护14.5mm的能力,选装更厚的装甲附件时可以防护30mm机炮。

飞机就别说了,导弹当道。即便是低空的火力网组成部分也都是机炮担当,机枪啥的还是歇着吧。

所以说,14.5mm虽然3万焦出头的动能比12.7的2万不到焦要高出一大截,但是现代战争里头地位真的很尴尬,14.5能穿的12.7也能穿,12.7穿不了的硬茬14.5一样头疼,还是得用筒子解决。盲目增大口径,增加装药反而只是平白增添携弹重量和后勤补给的不便。

到现在,拿着14.5KPV当宝贝的也大多都是开着皮卡,重武器较缺的黑绿叔叔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