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抗战期间最大的汉奸汪精卫,原名汪兆铭,祖籍浙江绍兴,1883年5月4日出生于广东三水一个贫困的读书人之家。在家人的熏陶下,他从小读书,满腹才华,但是贫穷的生活有造就了他自卑懦弱、优柔寡断的性格。汪兆铭最初也是一腔热血,踌躇满志,加入到了新思潮的革命中,并且立志像传说中“精卫填海”中的精卫一样,为国家贡献力量,所以就用精卫作为自己的笔名。
汪精卫在投身革命的初期,他也有过一定的功绩。面对着梁启超的”保皇论“,他奋力发文反驳,为了民主革命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群众舆论基础;为了给革命筹集经费,他不遗余力的奔走于东南亚各国发动海外华侨筹款;此外汪精卫还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虽然失败,但是也让这些老旧派们惶惶不可终日。
也正是这次刺杀失败,汪精卫被抓入狱。在狱中他曾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豪迈的诗句视死如归。如果此时他为革命就义,那么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个卖国求荣的汉奸而多了一位为国赴死的英雄。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被释放了,全身而退。
这次死里逃生,让他对于生命有了重新的审视。对于捡回来的这第二次生命,格外珍惜,于是年幼时养成的懦弱、优柔寡断的性格在他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尤其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后,面对日军残忍的虎狼之师,汪精卫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可悲的是,此时的汪精卫已经身居要职,可以说他掌握着中华民国的命脉。有这样一个对日本恐惧深入骨髓的人来执掌国家的命运,后果可想而知。
就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身为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并没有坚持领导中国人民积极抗日,而是因为他内心中对于日军的恐惧,一再的坚持他所谓的“求和理念”,直到1938年12月汪精卫逃往越南,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电文中充斥着为其自己贪生怕死而开脱的种种借口。
次年,汪精卫亲赴日本,与日本官方直接进行卖国交易,不惜以出卖中国的领土主权来换取日本对其成立伪政权的支持。至此,汪精卫已经由一个曾经大义凛然的革命者彻头彻尾的沦为一个卖国求荣的大汉奸。日本人为了让汪精卫更好地为其“效忠”,还将其母接到南京。
为了能让汪精卫的葬礼显得隆重一点,家人把他葬在了南京位于中山陵西南的梅花山,并且花钱雇佣市民来为其送葬。他老婆陈璧君深知国民对汪精卫恨之入骨,怕有人毁了他的墓地,特意用了5吨碎钢掺在混凝土里,浇筑成了坟墓的外壳。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南京人民对大汉奸汪精卫的坟墓留在梅花山十分不满,纷纷要求铲除。1946年汪精卫坟墓被炸毁,打开棺木时,尸体尚未腐烂。后来政府他的棺木和尸体运往清凉山火葬场彻底焚化,骨灰被丢弃。
纵观汪精卫的一生,年少时投身革命,大义凛然,可歌可泣;中年时投降日本,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的人生有如此巨大的转变。他所有的“大局为重”的说法只是为他汉奸的本质欲盖弥彰,否者也不会费尽心思的建造一座如此坚固的坟墓来防止恨之入骨的国人对他挫骨扬灰。从这一点看来,他的行径有多么的无耻他自己内心是知道的。
对这样一个民族的罪人,人民是不会饶恕的,即便是死了,也会对其挖坟刨尸,挫骨扬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