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控股:模式转换中的触底反弹

陆金所控股:模式转换中的触底反弹
2024年03月21日 22:23 看懂经济

蹲下去是为了跳的更高。

2024年3月21日,陆金所控股(LU.N;06623.HK)发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业绩,该公司取得总收入人民币342.55亿元净利润10.34亿元。作为上市公司中主要的非银普惠金融服务商,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的贷款余额为3154亿元。

虽然陆金所控股的业绩下滑,但是如果放眼长远,现在的业绩也可能是未来估值和业绩的V字谷底。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指出,2023年陆金所控股总体营收和净利润均比去年减少,这主要可能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公司切换业务模式,从过去部分依赖合作伙伴增信,到目前采用100%担保模式,相应增加了风险拨备敞口。二是公司刚刚切换新的业务模式,对业务规模的增长采取了审慎的态度。

业务节奏和模式的调整,短期来看,是陆金所控股适应市场的权宜之策,长期来看,蕴含着陆金所控股对于小微贷款市场长期的专注,以及对自身发展模式的坚持。

这也是陆控长期投资价值所在。

为什么要进行商业模式切换?

经营模式对于一家企业是最重要的。

陆金所控股这份财报告诉投资者,这家公司在经历了政策和市场的反复砥砺之后,在经营模式的选择上已经尘埃落定,并且正在加速切换,这个模式就是充分发挥融资担保牌照作用的100%担保模式。

这个选择是基于政策和市场两个层面做出的。政策层面,国家重视融资担保在推动小微金融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特别提到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特别提到引导融资担保机构扩大支农支小业务规模。融资担保已经成为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速高质发展、整个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这种重视其原有自。小微企业经营的恢复仍不稳固,需要更加精准有力的金融支持。在金融服务小微的多种手段中,融资担保基于其“增信分险”的核心价值,在推动中小银行扩大小微融资覆盖面,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层面,以融资担保主体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方式,开展小微融资业务,是被市场证明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

先说线上线下结合。

虽然近年来小微赛道出现了结构性饱和甚至拥挤的现象,但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还远远谈不上已经被解决。由于大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部分优质小微企业已经出现信贷过度的风险,而小规模的长尾小微企业仍然难以充分获得信贷资源。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5年,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相互叠加,使得金融机构很难准确评估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即便近些年来有互联网大数据的加持,但是真正要搞清楚一家小微企业风险几何,恐怕还是离不开实地调研。

再说100%融资担保模式。

所谓100%担保模式,即通过融资担保公司申请的贷款,100%由其提供增信的业务模式。为解决长尾小微难以直接获得银行贷款的问题,第三方增信模式是业内可行的解决办法。以前陆金所控股的融资增信方式比较多元化,近年来宏观经济的压力对于小微企业的影响尤为严重,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带来第三方增信成本提升,但小微企业经营本就捉襟见肘,信贷机构难以将更高的增信成本转移给小微企业,极大地限制了陆金所控股的信贷业务扩张。第三方增信模式走不通,还不如利用自身的牌照优势,通过自家的融资担保公司来提供增信服务。

一方面,100%担保模式能最大程度提升合作银行的信心,让它们对小微贷款“敢贷愿贷”,有助于扩大中长期的业务体量。另一方面,过去客户向保险公司支付的增信费以后可以由自己来赚,从而多了一条提升收入利润的渠道。

2023年,陆金所控股通过旗下融资担保公司——平安担保提供增信服务,转型实施100%担保模式财报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新增贷款全部由担保子公司在100%承担风险业务模式下提供。

切换阵痛中铸稳发展基石

陆金所控股2023年财报业绩的下滑,就是这种经营模式之变的阵痛,但现在的痛是为了以后的好。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陆金所控股贷款余额风险承担(包括消费金融)增至39.8%,比上年度增加16.3%。

向100%担保模式的转型让陆金所控股做出了更多的风险拨备。

一般来说,资本市场更加喜欢偏轻的商业模式,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更灵活的经营、更低的资本投入以及更低的风险承担。但是“重为轻根”,陆金所控股逆流而行既是政策要求,也是市场之需。

从金融风险的角度来讲,融资担保作为一种金融服务,就包括重资产性质和风险拨备的要求。风险拨备是融资担保机构为了应对潜在的信用损失而专门设置的资金,这些资金是从机构的收入或利润中提取的,用于覆盖未来可能发生的贷款违约造成的损失。正是由于陆金所控股切换至100%担保模式,扩大了公司的风险敞口,导致业绩出现暂时下滑。

在担保贷款发放后,平安担保首先需要设立风险拨备,这是为了覆盖贷款可能产生的损失。随后,在贷款的整个存续期内,公司将逐步收取费用实现利润。由于风险拨备通常在贷款初期进行,因此对公司短期的财务表现造成压力,但是如果风控到位,后续贷款损失可控的话,这部分风险拨备,不会成为信贷减值损失。

财经专栏作家李庚南表示,在金融市场日益复杂和监管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确保业务的可持续性,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转型虽然带来了短期的阵痛,但从长远来看,它将有助于公司建立起更为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为未来的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模式转型的过程中,陆金所控股没有急于拓展业务规模,而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和小微企业总体的市场情况,采取了一种审慎的态度。

财报披露,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公司“重质而不重量”,实施五大主要去风险及多样化措施。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为人民币3154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576.5亿元下降了45.3%。累计借款人数量增加了10.0%,从2022年12月31日的约1902万增加到约2094万。新增贷款为人民币470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778亿元下降了39.6%。

所以,陆金所控股的业务规模下降,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基于市场认知的主动节奏调整。

尚待释放的潜力

麦肯锡曾表示,“在一个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变化很快的世界,企业需要放眼未来,而非仅着眼于短期绩效和基本的组织健康。”

尽管当前因为模式调整,陆控业绩下滑,但其深厚的行业能力、广泛的行业触角,和对小微金融领域的长期专注,可能预示着其巨大的成长潜力和未来的可能性。

一方面,凭借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的深入洞察和长期投入,陆金所控股已经构建起强大的客户网络,并成功实现了业务模式的战略转型。创新性地打造了一个差异化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可及的融资解决方案。这不仅巩固了其在市场中的独特地位,也为其未来的持续增长和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拥有“金融”+“科技”双属性,陆金所控股在科技创新方面稳扎稳打,不仅打造了深度整合的线上线下“AI+O2O”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和响应迅速的金融服务,而且利用大数据、大模型算法等技术创造的一系列赋能工具,为信贷审批的效率和准确性装上了“金刚钻”。

2023年末,平安担保于业内率先推出的AI视频贷款方案“行云”已累计服务客户94万人,累计获得贷款2181亿元,大大减少了小微客户借款申请流程的平均耗时,有效减少了小微融资服务对物理场所的依赖。扩展科技的边界,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这是平安担保的独特之处,也是提升服务小微融资质量的有力抓手。

更为重要的是,在行业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陆金所控股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适应能力战略和业务模式调整能力,这次模式的切换就是明证。

千帆过尽,能稳立于市场的一定是那些深耕细作、业务模式经得起检验和推敲的金融机构,触底反弹潜力迸发的机会也许并不遥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