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托举“青椒”,就是点亮科技的未来

锐评|托举“青椒”,就是点亮科技的未来
2024年05月30日 19:34 长安观察

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包括北京在内,各地纷纷开展活动,表达对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的关心支持。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科技人才有充足的脑力优势和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数据显示,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从量子计算机、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到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青年科技人才勇担重任,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这也证明,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挑大梁、当主角,值得给予“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

当然,现实中,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烦恼”仍有不少。比如,一段时间以来,科研领域“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情况较为突出,最富创新潜力的“青椒”,普遍面临获得科研资助的机会少、崭露头角的机会少、拔节成长的通道窄等痛点。再如,广大“青椒”年纪轻资历浅,申报项目、填写表格、评审评比、报销经费、迎接检查等事务层层转派下来,多半都会落在他们头上。零零碎碎、七七八八,极大消耗着时间和精力,以至于白天忙杂事、晚上搞科研,成了很多“青椒”的常态。科研的时间不够,发展的空间不足,“青椒”的“青焦”,不只是个体遭遇,更是群体困境,尤需政策发力破解。

有舞台才有展示,压担子才善承重。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已开展30余年,每年选拔30名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骨干,一次性给予每人20万元左右的经费支持,如今已有2977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该计划支持下成长起来,其中包括13位两院院士;自2017年起,北京市科协面向市学会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如今已有379名被托举人顺利完成三年培养周期,且在课题研究、发明专利、成果转化、评选表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北京高校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生活服务保障,帮助青年科技人才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大胆作为,可谓其克服职业发展起步“静摩擦力”的第一股推力,支持其科研事业向前推进的“第一桶金”。

除了关注“干什么”的问题,也要破解“没时间干”的痛点。要知道,科技创新“十年磨一剑”,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换言之,保障科研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否则很容易滋生“浮躁病”,轻者醉心于“短平快”的无营养成果,重者铤而走险学术不端。此前,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专门就青年科研人员减负下发通知,明确“简化、淡化平时考核,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释放出“把时间还给科研人员”的鲜明导向。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把青年科技人才从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他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才会更加充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北京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优势突出,拥有92所高校,1000多所科研院所,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在北京,在京国家杰出青年入选人才也占到全国的39.3%,理应在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方面勇当先锋、积极作为。去掉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给予“后来者”多些信任,让他们有时间有空间静心坐热冷板凳,科技创新才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助推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