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云梦县博物馆的秦简、四川彭州博物馆的青铜、山东青州博物馆的佛像……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不少县级博物馆开始人头攒动、一票难求,有的一年累计接待游客达180万人次。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相比于众所周知的顶级大馆,“藏在深巷”的中小博物馆稍显冷清。而事实上,许多博物馆虽地处小县城,却馆藏大文物,藏品珍稀程度放眼全国都相当“炸裂”。云梦县博物馆有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备的法典,秦简不仅记录了秦国先进的法制文明,其上隶书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遗产;彭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五千余件,上溯殷商、下迄清朝,承载着满满当当的古蜀文化印记;青州博物馆陶瓷、青铜、书画等门类齐全,相当一部分都出土于青州当地……如果说,大馆是顶尖国宝的“群英荟萃”,那么小而美的基层博物馆则藏了更多历史细节与碎片,将它们一一拼凑组合,才能得到一套更完整的“文明拼图”。
截至今年8月,全国备案博物馆近七千家,其中70%都是中小博物馆。尽管其中一部分已经“凭实力爆火”,可“拔尖儿”的还是少数,冷热不均问题依旧突出。尤其是人才、资源等相对有限,哪怕站在“文博热”的风口,很多中小馆提质升级还存在不少困难。就拿人才这一项来说,我国平均每个博物馆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0人,技艺精湛的修复师更是少之又少,现实中不乏小馆吐槽“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稀缺”。着眼于此,一系列政策正从多个方面持续发力。从各地给予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支持,到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深入挖掘馆藏文化资源,曾经的发展落差有望逐渐弥补。
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魅力。中小博物馆突出重围,政策助力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还是在做强自身特色上下功夫。毕竟,大型博物馆的发展模式未必能“向下兼容”,而各地馆藏多元、风格迥异,也总能讲出别具一格的历史文化故事。比如,升级后的云梦县博物馆创新展览手段、打造“文物魔墙”,游客触屏即可了解云梦文物及历史变迁。再如,冰箱贴、小摆件、印章等文创近来跻身顶流,很多博物馆也抓住机遇,开发出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创产品。一定程度上,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拥有什么,同样在于做了什么。创新永远没有标准答案,让沉淀的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会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读懂一座城市,应该先从博物馆开始。”守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每一处历史遗产,让历史在当下与未来都能焕发新的活力,也会让我们更好了解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图源:新华社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