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谁来管管满街“俄罗斯马甲”

锐评|谁来管管满街“俄罗斯马甲”
2024年12月11日 19:23 长安观察

近段时间,“俄罗斯商品馆”如雨后春笋在许多城市“冒”了出来。蓝白相间的店面设计,喀秋莎的激情音乐,“哈拉少”的广告标语……十足“俄味”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加盟生意更成了招商人员口中的蓝海。

那么,这些店里卖的真是“优质俄货”吗?至少从目前的媒体调查来看,架上的恐怕只能称作“俄风商品”。大列巴、牛筋肠、伏特加、坚果、奶粉等是俄罗斯特产不假,但店里所售商品的产地多为中国本土。但在包装与宣传上,这些商品通过满眼的俄罗斯元素来隐藏“混血”身份,甚至某些企业通过注册或购买俄罗斯商标的方式,生产了大量俄罗斯本土都没有的“俄罗斯商品”。说白了,就是纯忽悠人。

无利不起早。据招商人员介绍,一家俄罗斯商品店综合毛利润在50%以上,快的话,两三个月就可以回本。国人之所以对俄罗斯商品青睐有加,应该说,既有品质因素,也是情怀使然。由于土地肥沃、气温较低,俄罗斯农业病虫害相对较少,食品原料供应相对健康。近些年,“硬核”的俄式风格也吸引了不少拥趸,不乏消费者出于猎奇和情怀愿意掏腰包。

俄罗斯商品受到中国消费者欢迎,其实也是两国民间友好交流的微观注脚。这种真挚情感不该沦为无良商家蒙人的噱头。更何况,开店卖货,经营者有提供真实、全面信息的义务,挂羊头卖狗肉涉嫌欺诈,是在违法边缘试探。

近些年,大量海外优质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并广受欢迎。但名不副实、滥竽充数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一些商品利用名称或包装上的套壳碰瓷,以及比芝麻粒还小的产地字迹,翻倍炒高价格,割消费者韭菜。对这类操作和“马甲”重灾区,有必要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同时,消费者也要多个心眼,不跟风、常维权,才能不让“假洋牌”搅乱了市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