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件依法惩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设备犯罪典型案例。
从酒店到民宿,从出租屋到试衣间,非法摄像头一再加剧公众的不安全感。正因如此,“防偷拍攻略”走热,但相比于时时翻新的偷拍手段、已成产业的偷拍买卖,仅靠个人警惕明显不够,更呼唤法律长出“牙齿”。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几乎覆盖偷拍黑产全链条、各环节,有的被告人非法改装并售卖具有窃听、窃照功能的设备,有的将设备安装于酒店房间用于偷拍,还有的贩卖偷拍视频获利不菲。面对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有关方面揭露黑产内幕及普遍操作,释放严打偷拍的强烈信号,的确很有必要。
打击偷拍黑产的专项行动自2019年起一直在进行,公安部还在2022年开展偷拍偷窥“扫雷”行动,缴获相关器材10万余件。但要看到,从生产销售偷拍设备,到买卖传播偷拍视频,黑产分工已相当精细成熟,侦查难度客观存在。一些针孔摄像头于街边小店、地下市场进行交易,很难追踪,也不易溯源整个交易链。此外,偷拍行为往往“人机分离”,很难定位到具体安装者,很多服务器更是设在国外,难以查处这些违法网站。
偷拍行为令人深恶痛绝,但依据现行法律,偷拍行为一般属于行政违法,只有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犯罪。在法律界人士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偷拍者的气焰。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不乏专家呼吁立法跟上脚步,让不法分子付出更大代价。
而对于民宿、酒店等经营者而言,与其下大力气创新营销,不如先把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做好。此前就有连锁酒店表示,将为员工配备摄像头检测仪,客人入住前、退房后会进行检查,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还有地方发布相关《规定》,强调旅馆应当定期组织检查,确保客房内未被安装偷窥、偷拍、窃听等设备。
正如楚门不愿做被人窥视的“傻子”,没有人愿意自己的隐私被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严打“窥视”“围观”,堵住黑产蔓延,才能避免大众成为偷拍者的“猎物”。
图源:视觉中国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