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出炉,6月新生仔猪数量超4000万头!创下历史新高!
6月猪价很好,7月猪价更好!但就在全行业刚扭亏为盈之时,大猪企们的产能扩张便已“快马加鞭”,不仅导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2连涨”,同时也催生了6月打破历史记录的新生仔猪数量,对应着年末供应量的急剧攀升!这也意味着,新的猪周期,说来就要来了!
谁在增产?新生仔猪超4000万头!
前两天,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涨到4038万头的数据引发关注,大家都担心这是否对应着明年猪价的下跌。
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另一个重磅数据在“2024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公布——3月份以来新生仔猪持续回升,6月份规模场新生仔猪数量首次超过4000万头,同比增长5%。
对此,需要注意两个细节:
一是3月以来新生仔猪量持续回升,这意味着规模场是从春节后就开始加速生产仔猪,而仔猪价格也是从3月份开始突破30元/公斤,到最高点接近45元/公斤,仔猪是同时在炒作和增产,全行业也是受到猪周期逆转的鼓舞,原本“廉价”的仔猪越发变得抢手!
二是6月规模场新生仔猪首次超4000万头,同比增长5%。
众所周知,新生仔猪影响着半年后的行情,而2023年末的行情在14-15元/公斤之间徘徊,最低曾跌到13.78元/公斤。那么,今年6月新生仔猪还要高出5%,这意味着,今年年末15元/公斤的猪价都很危险!
此外,笔者个人思考的一点是,2023年6月末的能繁母猪存栏量是4296万头,比今年6月要高出258万头!
为什么,2024年在母猪产能大缩减的情况下,新生仔猪数量却显著增长?
到底是谁在增产?
现在的母猪,真的有这么能生吗?
猪企扩张——量、质齐升!
现在的母猪,比起以前——太能生了!
因为现如今,大部分的母猪产能都掌握在头部猪企手中,他们不仅有着最优秀的基因、最先进的产房和设备、最严格的健康管理,还有着最艰巨的生存压力!
据统计,2023年全国排名前20的现代化猪企共出栏生猪近2亿头,占全国总出栏量的27.4%,较2019年提高约16.7个百分点!
很明显,头部猪企们已成为全行业的产能引导者,他们增产或减产的动向,对猪周期走向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但这些猪企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因为养猪几乎是“重资产、高负债、高风险”的事业——截止今年一季度末,22家上市猪企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4.9%!
大家都很清楚,平均值的背后是有几家猪企负债率超70%甚至80%!
这给了上市猪企们巨大的生存压力,尤其是2021年以来的“超级周期”,让所有人都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正邦科技”,因此头部猪企们坚定了一个信念——成本要降、产能利用率要升!
这汇聚成了一个热门词汇——增效降本!
增什么效?当然是要“母猪生得多、仔猪长得好、肥猪长得快”!
降什么本?大猪企讲究的是降低“头均成本”。
这些无可厚非,笔者也相信——中国养猪业生产力的提升,正是在这些猪企们持续“内卷成本、优胜劣汰”的过程当中。
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猪企们过于“急功近利”了,今年猪价刚刚好转,“猪老大”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疯狂增产。
据统计,行业内7家头部猪企的能繁母猪存栏达到了554万头,同比去年增长62.54万头!
而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即便6月末全国母猪已重回4038万头的高点,但是猪企们仍在持续增产,例如温氏股份、新希望、正邦等7大猪企的增产计划显示,年底将最高增长至345万头,共增加42.8万头。
各猪企的增产计划如下——
温氏:从157万头增产至160-165万头;
新希望:从73万头增产至80万头;
正邦:从20万头增产至30万头;
大北农:从24万头增产至27-28万头;
巨星农牧:从15万头增产至20万头;
神农集团:从9万头增产至13万头;
东瑞股份:从6.2万头增产至9万头。
实际上,这只是统计的一部分猪企,例如华统股份、天康生物等其他猪企也大多有着增产计划!
而且,这些猪企除了母猪存栏量提升以外,他们的PSY、健仔数、仔猪存活率、生长速度等都有显著提升,导致单头母猪提供的出栏量进一步增长。
呼吁猪企,理性扩张!
总而言之,当前接近20元/公斤的猪价确实很好,但希望猪企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要因为资金回暖就大肆扩张,到时候受苦的可不止是中小猪场、家庭农场,大型猪企同样也会面临亏损、负债乃至破产的挑战!
也许,有的猪企信心很足——企业现在养殖成本只有14.5元/公斤,甚至不到14元/公斤!这么好的成本,怎么可能亏损?
还真别说,即便实现了14元/公斤的成本,也仍有亏损的可能!
因为内卷和竞争是无止境的,尽管现在14元/公斤的成本很好,但是明年就会有更多猪场和企业做到这一成本。我们要清晰的看到,现在还在养猪的老板,有几个不是高手?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留下来养猪人只会越来越优秀,养殖成本也越来越低。
所以说,现在的母猪确实能生了,但还不够能生,未来一定会更能生!
因此,生猪产业确实要提升、要发展,我们的PSY还要增长!但站在广大养殖场户的角度,确实希望“猪老大”们能稍稍延缓母猪增产的脚步,不妨把更多精力放在“质”的提升上,让行业有细水长流的利润,有更健康的成长曲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