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猪价展望:在供需、情绪与政策的博弈中,猪价寻找平衡点

下半年猪价展望:在供需、情绪与政策的博弈中,猪价寻找平衡点
2025年07月05日 12:15 猪好多网

近半个月以来生猪价格高调上扬,愣是从7元涨到8元(局部),从猪好多网监测的数据来看,今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经涨到15.27元/公斤,比昨日上调0.02元/公斤,广东/福建等地的猪价已经涨到了16元以上,不得不说,在供需、情绪与政策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的影响下,这波猪价上涨完全不按套路出牌,那么,接下来的猪价会如何在复杂的因素中找到平衡点?又会如何演变?

首先来说,生猪市场的猪价波动始终是养猪从业者关注的核心焦点。长期以来,剖析猪价走势主要依赖市场供需基本面的研究方法。然而近两年来,政策调控与市场情绪等新变量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尤其在短期价格走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些多元因素相互作用、彼此交织,致使猪价变化更趋复杂,难以精准预判。

如今的猪价走势已突破传统"基本面+猪周期规律"的框架,各类突发因素频繁出现,如不速之客般打乱原有趋势,在短期内对猪价造成剧烈扰动,极大增加了行情研判的难度。当前的猪价形势,正是这些错综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直观体现。

基本面:生猪供应充裕的现实

从基本面来看,生猪的供应情况是影响猪价的基础因素。能繁母猪存栏量和新生仔猪数量是反映未来生猪供应的重要先行指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42万头,处于绿色偏高区域。且目前每头能繁母猪提供的有效仔猪数比一年前增加0.5-1头。从新生仔猪数量来看,2024年8月至2025年1月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5%,按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2-7月肥猪出栏量将明显增多。这一系列数据清晰地表明,当前生猪产能处于高位,市场供应充足。

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无论是中大猪存栏还是新生仔猪数量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这种基于基本面的供应过剩局面,是猪价走势的重要底色,对猪价的长期趋势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那么,既然基本面的信息已经如此明朗,猪就是多,那为什么近期猪价不降反涨,一反常态呢?这就要说到另外两个因素了:情绪和政策!

情绪面:市场预期引发的共振效应

以近期市场为例,年初仔猪腹泻疫情导致部分产区补栏受挫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行业普遍预期,受前期仔猪损失影响,七八月份生猪供应可能出现阶段性短缺,进而推动价格上行。这种看涨预期在市场中迅速蔓延,催生出强烈的"赌行情"心理。许多养殖户选择延长养殖周期,采取压栏惜售策略,试图在预期的价格高点实现收益最大化。这种群体行为形成的共振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的动态失衡。

市场情绪已成为短期猪价波动的"放大器"。随着规模化猪企养殖规模的扩张,其出栏策略的调整对市场的影响愈发显著——当头部企业集中压栏惜售或突击放量时,往往会在当日交易中引发价格的剧烈震荡。

大型养殖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在当前养猪业格局中,头部养殖企业对猪价的调控能力不容忽视。北方猪价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哥"影响,南方猪价则受"二哥"的影响显著。由于这些企业养殖规模庞大,其出栏节奏的微调就能直接影响市场短期供应量:当猪价过低时,大场常采取缩量抬价策略。例如在某些时段,大型养殖企业通过减少出栏量,在需求稳定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猪价获得支撑。

政策调控的顶层设计逻辑

政策层面的调整对猪价有着深远影响,当前政策围绕"稳市场、反内卷"的核心思想,相关部门会根据市场情况动态出台调控措施:

·短期干预措施:前段时间出台的文件明确要求大规模猪场禁止二次育肥、控制大猪体重等,直接针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旨在稳定供应端,避免非理性养殖行为导致价格大幅波动。

·长期产能调控: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维持生猪市场的稳定和合理盈利空间是重要目标。例如"发哥"要求各大企业将能繁母猪数量控制在2023年末水平,从源头上防止产能过度饱和,为猪价长期稳定奠定基础。

·价格托底机制:当猪价过低时,官方会通过多种调控工具进行托底抬价,提振市场信心,保障养殖户基本利益。

当前影响猪价的三大因素

综合来看,在基本面、情绪面、政策面三大因素中,政策面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更具有主动性、前瞻性和全局性以及系统性调控能力,已成为当前影响猪价走势的重要变量。

在"保民生"的政策基调下,养猪业已进入"政策敏感型"发展阶段,企业尤其要关注政策工具的创新方向——从产能调控转向"产能×效率"双控,从价格干预转向产业链利润分配调节,这将是未来企业在政策主导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