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寻访长江边上千年历史文化古镇——大通,这座在万里长江边上的古镇虽小,却是盛产“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的八宝之地。古镇不仅留下了数百年青砖小瓦木楼古建筑,更是见证了千年历史的风云变换。这里凸凹坑洼的石板路面曾经迎来送往过许多历史人物。而那些残墙断壁更是留下了侵华日军犯我中华的滔天罪证…… 岁月虽然似滔滔江水流逝,但古镇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仍屹立在万里长江边上。如今,这座古镇随着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的步伐,已华丽变身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国家AAAA级风景区。
一
翻开地方史志查阅:大通古镇,西汉时名曰“澜溪”。因此地处长江水运交通要道,始于唐朝,历朝历代在此建有“大通水驿”。(公元975年)宋朝开宝八年,此地成为来往船舶停靠修整的水陆货运码头,长江水岸鱼虾水产品交易重地,往来人烟集散之地。大通自宋代建镇以来,距今已是千年岁月。史料记载,历经战火的古镇大通,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时至清末民初,大通古镇成了《烟台条约》的重要通商口岸,时与芜湖、蚌埠、安庆并称安徽“四大商埠”。古镇澜溪老街因与隔江相望的和悦洲古街时系长江水师、安徽临时军政府驻地,盐务招商局驻地,而繁华茂盛一时,声名远播,素有“小上海”美誉之称。
与当地政府相关人员一行人行至古镇江边大广场。经了解,这座大广场是古镇昔时临江客货船只停靠大码头。为打造古镇文化旅游,方便来往客流集散,新的船泊码头改建它处,此处旧码头扩建成了今时一座漂亮的大广场,来此地观光游客大都喜欢到大广场观看长江水上往来穿行船只,并摄影留念。查阅地理图册,大通古镇地处吴头楚尾的长江之滨,属楚、吴文化结合地,长江中下游分界点,背依羊矶山,环绕祠堂湖,湖光山色江水伴,自然环境美,地理位置佳。
大通古镇区位交通便捷,地处青通河入江口,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安徽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两山一湖”风景区)的北大门。境内沿江高速、铜黄高速、铜九铁路、宁安高铁等高速、高铁纵横交错,穿境而过,居长江黄金水道,邻九华山国际机场,水陆空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大通镇历史文化悠久。至今,澜溪老街上仍有杆秤制作、藤艺编织、龙灯制作、渔网编织、剪纸艺术等等传统手工技艺完整保存。
大通古镇澜溪老街口,一幢面积5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建筑物,昔时是码头客旅货物集散中心。侵华日军入侵大通后,这里被日寇强占建成了日军俱乐部。据史料记载:1938年8月,侵华日军少将旅团长三浦带领一个旅团日军入侵大通,当地百姓提前得到新四军地下党组织提供的消息,沿江江岸数十公里的船只全部进行了隐藏,迫使日军不能及时渡江入侵江北,气急败坏的日军便架起大炮对大通古镇江对岸和悦洲、铁板洲实行持续20天的轮番轰炸,所用炮弹1000余枚。和悦洲古街及乡村房屋被炸成残墙断壁,铁板洲上民宅也变成了一片废虚。近千民众丧生炮火中。日军占领古镇一座教堂后,三浦设为旅团司令部,将澜溪老街房屋强征霸占为军营,凡遇百姓反抗便开枪射杀。三浦所率旅团大部队以大通古镇为据点,派出几路小股日军继续向沿江内地进犯。大通古镇日军俱乐部等遗迹便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铁的罪证。
沿着坑洼石板路面走进澜溪老街,这条古镇主要街道长约两华里,沿街居民商家1300余户。老街建于元末明初,街上是小瓦青砖木楼,大多是明清徽派建筑,小部份房舍虽是近代历史建筑,但保持了皖南古风模式。所有沿街建筑,均上为住房下为商铺前店后坊。走访过大江南北许多古城镇,所见街道最宽不过5米,而澜溪老街则宽达16米左右。与众不同的是其它老街是长条石铺路面,而此街却是四方石块路面。
老街居民介绍,元末明初时,老街路面是长条青石铺设的路面,至清代,澜溪老街成了徽商贩运布匹、鱼虾、大米、盐、油、木材等货物集散地,日夜车水马龙繁华喧嚣。货物运输沉重,长条石块易碎,便改用九华山上的红色花岗岩“九华红”方块石头铺路。历经数百年的车马碾压,老街方形石块路面也留下了不少的坑洼凸凹。
二
从澜溪老街两侧老店面的布局不难看出,老街辉煌岁月百业兴旺,盐店、桐油店、饭馆、百货店、旅店、土产店、理发店、布行等等千家商铺排列,金、银、铜、铁匠、木匠、篾匠、桶匠各行各业手艺人齐聚,白天街上人挤人,一眼望去只见人头望不到脚,叫买叫卖的穿流不息,南来北往的货物应有尽有。每到晚上,街上灯火阑珊不夜城,卖唱艺人二胡琵琶曲子哼,鼓书艺人彻夜《三国》、《水浒》话古又论今,更有大通地方戏曲铜陵牛歌、隔江枞阳吹腔、安庆黄梅调艺人街头搭台唱大戏,还有那路边排档烧烤夜宵喝酒客,划拳行令闹通宵。
因大通古镇地处长江边上,成为货物集散商贸中心重镇,昔日方圆数百里几百万民众须到古镇进行商贸交易,以至这里的繁华景象素有“”小上海”之称。的确名符其实,那时难卖难买的东西到古镇都能交易出手。
古镇历代商家自发组织的商队,共同出资修造大木船从大通码头扬帆起航入长江,南上南京、上海,西北往武汉、重庆方向,商船将本地生姜、大蒜、苎麻、凤丹、手工铜制品、木榨菜子油、桐油、手工精织布匹、晒干的淡水鱼虾等土特产品运往大都市,换回丝绸、肥皂、煤油、水果等等日用生活品,运回古镇销售,顺带将大都市的人群运来江南水乡古镇观光旅游。自至2000年代后,因铁路、高速、空运快速发达,从此,货物运输不再单一经过大通长江岸边码头转运,大通古镇昔日船来车往货物运输繁景不再。
据古镇老辈人回忆,古今从大通古镇走出去了不少有影响的名人志士历史人物,特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大通古镇的一些爱囯商人及群众明里暗里积极捐款捐物支援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游击队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时期,又积极支援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反动军队,因而多次惨遭日宼及国民党反动军队飞机大炮疯狂般的报复,造成大通古镇商家及群众伤亡惨重。特别是解放军渡江战役时,大通古镇的商家及群众在时地下党组织的发动下,纷纷将大批渔船及商货船只捐献给解放军渡江参战。
大通澜溪老街上至今还保存着不少百年历史的老店名铺,每一家都有段历史传说和传承的技艺。走进街上的百年老理发店,里面青砖地面,木质楼板墙面建筑,店内理发桌椅、镜子,据说是百年前从德国、英国进口而来。两位从业者虽是七旬八旬老者,但从业已有50余年,技艺精湛,依然身体健康。
沈记磨坊是一家家庭作坊式手工磨坊,制作工具是传统古石磨、石碾槽,主要制作销售芝麻粉、渣肉粉、豆腐乳、腌制生姜等大通镇本地特色农产品。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及色素,其产品不仅在本地深受欢迎,更是四方扬名,每天慕名而来购买者众。
在铜陵有句顺口溜:“来到铜陵不吃姜,等于白来跑一趟”,据史料记载,铜陵产姜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此地便有种植,北宋时期成为朝廷贡品。而在铜陵生姜尤以佘家大院一带品质最优,佘家大院所种生姜因土壤、气候、种植方法独特,品质优良。大通古镇澜溪老街佘家贡姜。以白醋、白糖腌制,坛罐密封保持了原色、原汁、原味。是餐桌上特别深受欢迎的一道美味。据悉铜陵白姜制作技艺,已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通古镇澜溪老街另一家百年老店“夏洪兴老秤店”,已有130余年历史,也是目前方圆百里唯一一家手工制秤店,夏家制秤技术已是五代传人。据说旧时大通有10余家杆秤店,但所有的杆秤店年生产销售量加起来,也比不过夏洪兴老秤店一家的总量。
大通古镇渔业发达,鱼市兴旺。自唐宋已来,这里盛产各类鱼、虾,各种捕鱼工具也是琳琅满目,而大通古镇澜溪老街上一年四季腌制干鱼晒满大街,这里的腌制鱼干销往全国各地,由于长江禁捕,近年来这里俺制鱼大都来自一些湖泊河渠。
大通邮电局成立于1896年,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分为35个邮界,安徽全省当时只有芜湖和大通才有邮电局,可想当时的大通古镇商业气息有多么的繁荣兴旺。
大通古镇的历史主题展馆虽是现代设施,但它向世人展示的却是大通古镇古今历史,走进展馆迎面挂在墙上的板块便是清政府在1876年与英国人签订的《烟台条约》。只见条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大通为寄航港,允许轮船停泊,上下客商货物。据展馆介绍,大通从此打开了水运大门,与世界各地产生紧密联系。随后,外国人开设的振兴电灯公司落户大通、外国人还在大通建造了钟楼、教堂,并进行商贸往来。
展馆内有块“续办同仁局”的石碑,经了解,此碑于1863年立于大通古镇,历经百年沧桑的碑文已迷糊不清。据展馆介绍,这个同仁局是经官方批准设立,由民间集资建立的长江大通段水上救援队,因当时大通羊山矶地段险要,江水急流浪猛,经常发生翻船水难事件。同仁局训练的救援队随时守候险段为过往船舶、渔民提供救生援助。同仁局的设立曾为许多在此遭遇不测的过往船舶化险为夷。这也记录了当时大通古镇人胸怀仁慈,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而做出了努力。展馆内至今保存着上个世纪30年代大通面貌的展盘。这个被称之为镇馆之宝的沙盘。完整地展现了昔日大通古镇繁华原貌。
三
大通古镇隔江约400米有一块全国独一无二的江心洲,名为和悦洲,据史料记载,1853年后,清朝政府为抗击防御太平军溯江西进,在大通古镇和悦洲上设立派驻了“大通水师营”。同治年间,太平军被镇压后,清政府将大通江防要塞改为经济关卡,在和悦洲设立了“盐务招商局”,督办统辖沿江数省的盐务交易税收,和悦洲因此而进入繁华阶段。一时间江上水运物流贸易、工商业、手工业迅速得到扩大和发展。至抗日战争前夕,和悦洲上常住及流动人口多达10余万人。时和悦洲上商号、银楼、电厂、报馆、学校、赌场、妓院、烟馆等一应俱全。时大通古镇港湾内船桅如林,鹊江两岸商店猛增。街市熙攘,人流如潮,日间烟火繁忙,夜间灯火通明,时称长江岸边“小上海”。一些历史名人如蔡锷、林森、秋瑾、曾国藩、李鸿章、王阳明、王守仁等都在古镇大通留下足迹,相传金乔觉乘船沿江而行,是从大通古镇徒步步行登上九华山的。
和悦洲四面环水呈圆形,站高远望似一片荷叶漂浮在江水面上,因故此地原名为“荷叶洲”。相传清朝水师提督彭玉麟一次来荷叶洲上检阅水师,发现洲上的一些做买做卖的生意人,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而争吵打闹,彭玉麟对此进行了整顿,使这一不良风气及时得到纠正。从此,商家交易做买做卖的一团和气,彭玉麟故将“荷叶洲”改为谐音的“和悦洲”,意在此地做买卖的生意人要此终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方可生意长久兴旺。
大通古镇澜溪老街隔江对面和悦洲上另有一条历史古街和悦街,这条古街原有三街十三巷,三条古街巷道全长2460米。所谓“三街”指的是头条主街和第二条街、第三条街。查阅史料,头条街上清政府时设立了许多金融机构和商铺。百业兴旺,这个时段仅和悦洲上的税收,每年上交清政府的厘金税就达一亿二千万银元,当时在全省上交税收排列第5位。第二条街主要是驻地行政机构衙门,日夜骑马坐轿的官家、差人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第三条街大多是大通古镇上一些有头有脸人的居宅,院墙高筑门庭气派,一家更比一家豪。十三巷分别是以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河、洛、沧13个水字旁汉字命名,含意是克火,因和悦街大都是砖木建筑,马头墙、吊脚楼,房屋木建筑物密集,特别怕火灾。繁华的街巷均是一色的青石板路面。
据当地一些八旬以上老辈人回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大通驻守的国民党军队逃跑前巧借“焦土抗战”之名,放起火把将和悦老街三街十三巷烧为灰烬。呈现眼前残墙断壁的老街,仍能看得出昔日繁华的街区规模和全貌,一些墙壁门头上还能见到一些老商号和祠堂的标志。
四
大通古镇是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此地划龙舟、玩龙灯及大通剪纸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响誉海内外。据说大通龙舟赛自清末民初时每年都举办一次。特别是1926年欢庆北伐胜利时,将大通龙舟赛事推向了高潮。
据大通古镇风景管委会人员介绍,旧时大通古镇参赛的龙舟,严格要求船体全长二丈余,船头呈尖形,尾尖而翘起,船的尾部安装一长桨为船舵,由“把舵”人操作。船头船尾分别安上竹编外用包布颜料描画成型的龙头龙尾,(旧时是木雕龙头龙尾)龙头龙尾在农历五月初一前安装好,同时将船身画出龙的鳞纹。到了五月初五端阳节日,划龙船的乡民先举行隆重的传统开光仪式。在河岸摆香案,供三牲,焚香放炮,举杯洒酒。由当地一德高望重长者持红硃毛笔点画龙睛。随后划龙舟的乡民在欢叫声中抬龙舟下水游弋。20名青壮年身着统一彩服执水桨坐成左右两排,一人擂鼓、一人掌舵。比赛时跟着擂鼓的人节奏奋力划水前进。
至今大通古镇仍沿习了传统龙舟赛事。1984年,在大通鹊江举行了安徽省首届龙舟会,“铜陵市龙舟协会”随后成立。2022年6月,大通古镇再次举办了全国龙舟邀请赛,一时古镇大通名扬四海,很短时间内便吸引了50万余游客来大通旅游观光。
大通剪纸传统艺术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如今的大通剪纸,在过去传统艺术手法中融入了现在和美乡村、乡村振兴等讴歌幸福生活,表达对美好未来向往的作品,以至这里许多剪纸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荣获大奖。
来大通古镇观光旅游,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探访,那就是座落在和悦洲上的国家环境保护长江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这里可以看到“水中熊猫”江豚。
五
现如今,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国家AAAA级风景区的大通古镇,在和美乡村及乡村振兴建设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气象。
大通镇党委书记朱宁介绍,近年来,大通古镇按照铜陵市委、市政府及郊区区委、区人民政府部暑,积极推进古镇和美乡村及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为更好打造大通古镇文化旅游,先后对古码头亲水平台、和悦洲休闲驿站、新区主干路网、和悦洲绿化等项目进行了打造提升,使大通古镇焕发新颜,更加吸引了四方众多游客来大通旅游观光。
大通镇人民政府何宇轩镇长介绍,大通镇坚持将古镇澜溪老街、大士阁、和悦洲努力打造成独具特色品牌彰显长江中下游旅游名镇。近年先后投资数亿元,启动大通古镇历史街区修缮工程,严格按照“修旧如旧,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已完成澜溪老街修缮保护、和悦老街环境提升等工程,在有效改善老街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即保护了濒危历史古迹,又重现了明清历史古镇的传统风貌。紧接着镇政府再次启动了大通古镇AAAA级风景区创建工作,遗址保护、展馆建设、街区整治、古建修缮、业态恢复等一系列工作,为的是留住乡愁,弘扬大通古镇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推进古镇街区面貌,做好文化旅游文章,留得住观光游客,扩大本地农特土产品销售,搞活市场经济创收。
(宋海明 文/图)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