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冬,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开始大规模平整农田,不断到附近一些被怀疑是古墓的大土丘上取土,被农民刨开的封土下,到处埋着战国时期宫殿建筑用的大瓦。村里有个叫刘西梅的老人曾挖出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考古人员随后在刘西梅家看到这块石头,虽然当时不能解读这些战国时代的文字,但他们意识到,2200多年前消失的一个神秘王国与今人不期而遇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勘探了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发掘了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战国雄风再现于世。
上世纪70年代,中山国的王陵和都城在平山县三汲乡被发掘后,绚烂的中山国终于呈现在考古学家面前了。雄伟的城墙,夯土厚达50多米,突显出中山国的辉煌繁盛。
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的一个小蛮夷之国,因城中有山得国名。中山国是由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战国中山与齐、魏、燕、赵等强国相抗衡,耀兵称王于太行山麓。当时,列国以战车数量衡量国力,中山国被称为仅次于战国七强(七强被称为“万乘之国”)的“千乘之国”。但由于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故称“神秘王国”。
史称“中山地薄人众“,北部以牧业为主。南部以农耕为主。中山国手工业生产非常发达,其工匠制造的铜、玉、陶、金、银、骨、石等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在数量、造型、工艺水平上,都有很高水平,《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正是对中山国手工匠人的工艺技巧和绚丽多姿的工艺品的赞叹。令世人震惊不已和匪夷所思的是,在七强夹缝里生存的,东西只有500多里的一个“千乘之国”小国,却能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堪称“中华辉煌”的灿烂文化。
文物的佐证会使历史的描述更为充实和具有趣味的直观性。这是一次完美的考古纪实,出土文物突显了青铜古器的异常精美和古玉器的美妙瑰丽。但现实中,考古与研究更偏向于青铜器,那是因为有器型的磅礴,有鲜艳斑斓的锈色,又有有待考究的金文...。
下面图均为中山古国出土青铜器:
错银铜双翼神兽
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现藏河北博物院
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
错金银铜神兽
长22.1厘米高11.8厘米
龙首形金衡帽
错金银虎噬鹿铜器座
中山三器
中山三器是指中山王厝铁足铜鼎、夔龙饰刻铭铜方壶和胤嗣刻铭铜圆壶。其造器精美端庄,华而不艳,美而不娇,纯厚大雅,古朴深沉。其独特的语言艺术无声地诉说着中山国饱经沧桑的历史和独有千秋的厚重文化,将两千年的过往娓娓道来。器表那跳跃的文字符号仿若一个个清婉脱俗、纤细秀美的少女,带领我们探索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王国。
“中山三器”以长篇铭文著称于世,其上共长达1100多字的铭文,对战国文献研究、古文字考释、书法美学等方面都提供了异常宝贵的资料。
图丨中山三器
丨铁足铜鼎
铁足铜鼎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重60公斤,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的铜铁合铸器。它是中山王厝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是一种礼器,出土时器物的底部有火烧的烟迹,且里面有结晶状的肉羹。鼎上铭文共469个字,铭文刀法娴熟,横竖刚直,构字秀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丨夔龙饰刻铭铜方壶
通高63厘米,最大径35厘米,重28.72公斤。礼器,造型独特,在它的四个光平的腹壁上,以纤细的笔触刻着优美的篆书,其铭文多达450字,铭文大意是中山王十四年,中山王命相邦司马赒,择所获燕国之吉金制成此壶。告诫嗣王记取燕王子之反臣为主的教训,颂扬司马赒的忠信和伐燕的功绩,并阐明如何得贤、民附和巩固政权的道理。
丨胤嗣刻铭铜圆壶
中山胤嗣铜圆壶是中山王的嗣王为先王所作。整体造型优雅圆润,独具艺术特色。铭文位于腹部与圈足,腹部铭文59行,计182字,圈足铭文1行,计22字。铭文是嗣王为先王写的一篇悼词,除歌颂先王的慈爱贤明外,还赞扬了相邦司马赒伐燕取得的战果。
中山三器是中山先民挥洒自己的气韵和才情,融注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创造出的属于自己的超凡艺术,为研究中山国历史文化和礼制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其书体结构变化多姿,动人妩媚而不失典雅,极富艺术魅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