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门计划”这名字听起来有些感觉非常神秘!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美国人起的各种计划名称听起来很是高大上,比如“阿波罗计划”、“木星计划”、“拉撒路计划”等等,这“南天门计划”一听就有中国特色,而且还高端大气上档次哈。
南天门计划:其实是一个游戏
南天门计划最早出现是在2019年10月17日-21日的中国空军航空开放日上,除了歼-20、歼-16、教-10、运-20等新锐机型参加了飞行表演,还有歼-10B、空警-500等战机则进行了静态展出,另外在室内展区还有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模型:
这个就是展出的飞行器的铭牌参数,看起来实在是太猛了,而造型则十分酷炫,整架飞行器为飞翼形状,而且根据其参数,还是一架载机母机:
正在开发的大型战略空天载机平台,代号“鸾鸟”。“鸾鸟”全长242米,翼展达到684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12万吨,可以搭载88架“玄女”无人空天战机。目前,“鸾鸟”的原型机正在进行第9次试飞,预计将在2050年......
笔者翻到了其官网,除了这些造型数据外,还有极其让人震惊的计划,比如还有天行计划、潘多拉计划和南天门计划等等。
显然各位大神已经看出了不对劲,没错,这就是一个游戏!这是中航环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造的“AVIC宇宙”中的故事情节,也是中航环球打造的“航空沉浸式体验活动”,说白了就是一个游戏!这个“南天门计划”的背景是:
21世纪30年代开始爆发了外星飞行器入侵事件,人类社会第一次意识到文明的存亡将要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人类凭借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与顽强的战斗精神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但面对威胁,需要有一个长足的计划,因此中国在21世纪40年代提出了“南天门计划”,构建国际社会统一的军事力量。
而前传就是《天行计划》和《潘多拉传》,这是和外星文明之间史诗般的战争,各位喜欢宏大的太阳系战争场面的朋友可不要错过了。
作为游戏:南天门计划飞行器其实也有些不严谨
不考虑装载的发动机和武器能不能实现,仅凭飞行器气动外形上种花家就认为这样的飞行器是不可能的,因为要从地面起飞后直接飞向近地轨道,这种气动结构不合适。
飞翼形状非常适合大气层内飞行,它拥有极佳的升阻比,机身的每一寸面积都可以产生升力,缺点是难以控制,不过在数字飞控条件下已经完全解决解决了飞行器的控制难题,比如目前有名的B-2轰炸机就是飞翼,而且属于隐身轰炸机。
但它难以超音速飞行,因为这种机型都是梯形翼,最高速度也只能高亚音速或者跨音速阶段,无法推迟激波的到来,在超音速时可能会导致机身解体。
而从地面起飞要进入近地轨道,那么需要从0加速到7.9千米/秒的速度,按此规划,基本上在10000米高度以内时就需要达到2-3马赫的速度,所以这架飞行器在这个时就该解体了。
而适合高超音速飞行的机型大都是箭形或者轴对称形状!可能很多朋友都会认为,也许未来实现了反重力发动机和力场保护外壳,飞行器形状已经不重要!那么问题来了,一般设计飞行器至少会有两个考虑:
1、空气动力学结构;
2、机体内根据任务布置结构;
第一个就是飞机各种外形的来历,小型低速飞机就是平直翼或者梯形翼,高速飞机都是后掠翼或者三角翼,高超音速飞机就是箭形或者轴对称型飞行器:
假如不需要考虑空气动力学结构,那么一定会将飞机设计称最适合装载的形状,长方体或者圆柱体,或者大致结构,因为这种结构装载量最大并且最方便生产,飞翼这种机型在那个时代一定是会被淘汰的。
种花家认为,南天门中的“鸾鸟号”存在的问题是如果考虑空气动力学问题,那么就按空气动力学的结构来,要么根本就无需考虑,比如像光环中的飞行器设定,那个几乎就不考虑空气动力学
有哪些技术可以大规模进入近地轨道?
就目前来说只能是火箭,效率最高,速度最快,另外最现实的一条路就是火箭,但目前火箭存在的问题不少:
1、大部分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的;
2、燃料利用率太差,不够经济;
NASA的航天飞机开启了回收火箭的先河,只是助推器海水浸泡后的重复利用率太差,而SpaceX则开启了陆地上回收的先河,明显效果要好很多,但就算全回收的火箭,其发射成本依然在每千克费用超过5000美元,真特么是烧钱的活。
第二个问题说的是火箭燃料利用率太差,其实不够准确,火箭燃料燃烧还是挺充分的,但氧化剂在大气层中就有,为什么还要带?或者可以这样理解,火箭只要携带燃料即可,氧气可以从大气层中取用不是吗?但现在的火箭做不到。
当然最后一个问题则是燃料的热值不够高,目前火箭液体燃料中燃烧释放能量最高的是氢,但很可惜氢不容易保存而且体积非常大,搞到火箭看起来雄壮威武,但荷载比却是渣渣,比如目前火箭荷载比超过2%就不多,3%就没有,打个比方,100千克的火箭,只能送2-3千克物品到太空,是不是太没用了?
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不过就目前而言,很多技术手段其实已经实现或者到了即将实现的前夜,如下方式可以大幅度改善这种状况:
1、空天飞机或即将出现
组合发动机,从喷气式到冲压或者脉冲爆震发动机(均可直接利用大气层中的氧气),最后到无法利用氧气的高空时切换成火箭,因为有机翼这个升力型结构,这种飞行器的荷载比目前的飞机会小一些,但绝对要比火箭高得多。
2、助力发射的方式或将出现
NASA就已经在测试一种全新的发射系统:离心发射,原理很简单,将火箭装入一个圆盘,高速旋转后释放发射,再在空中点燃火箭发动机,可以大幅度减少燃料消耗。
这种发射方式只能发射无生命的卫星,并且能在强大的离心力下不散架的物体,比如小型结构紧凑的卫星等,不适合载人飞行。
不过它还有另一种延伸版,即利用巨型环形轨道加速来实现载人发射,比如用一个几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长的电磁弹射轨道,出口位于8000米以上的高空,比如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一个发射台,可以大幅度减少发射的燃料消耗。
3、至于像太空电梯之类的科幻设施,估计大家这辈子应该是见不到了,这玩意儿难度实在太高,不如实际一点。
当然就目前来看,空天飞机无疑是最合适的,不依赖任何设施,直接进入太空,而且地面支持设施就一个机场,投入成本低,载荷量大,一定是未来最受欢迎的飞行器,不过有轨道支持的发射系统对于更快速进入轨道是具有优势的,而且没有空天飞机那么笨重。
但就目前能看到的未来,像南天门计划中的飞行器,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像是游戏中各种武器堆砌的通病,没有逻辑可言!不过就游戏而言,何必较真呢?大家不就是玩的乐呵么?
延伸阅读:中国的小行星防御系统
《环球网》4月24日报道: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近日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预计在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就改变它轨道进行技术实验。
看起来高大上的PDC(行星防御理事会),但事实上我们连发现小行星都很困难,到目前为止,漏网之鱼还是很多,比如大家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一颗XX大小的小行星于昨日经过近地点,原因很简单,接近前没发现,要是它撞上地球的话,估计只有进入大气层后才会被发现。
而对于变轨则仍然在试验阶段,比如NASA的DART也是正在实施中的小行星轨道改变实验,预计将在2022年9月26日至2022年10月2日之间的某个时间撞击“Dimorphos”小行星,之后将会有一个长期的追踪小行星轨迹,看看是否有改变成功。
所以,距离各位遥望的光环宇宙,或者AVIC宇宙、星战宇宙、星际迷航宇宙实在非常遥远,考虑太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如低下头看看脚下,这才是各位真正要走的路。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