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与众,有何不同?| 试驾

ID.与众,有何不同?| 试驾
2024年09月19日 07:55 AutocarMax

2017年,安徽大众成立;

2021年,新工厂全面开工;

2024年,首款车型ID.与众正式上市。

在“一年磨三剑”的国内造车新势力眼里,安徽大众的速度,还是慢了一点。

今年7月, ID.与众上市发布会上,当安徽大众宣布这款车的建议零售价为20.99万元-24.99万元时,笔者认为希望十分渺茫。

然而,两个月后,这种想法有些许改变。

在山区深度试驾了这台新车,结合安徽大众工作人员给到的诸多有关新车的内部信息。

才发现,这家公司和公众认知里的Volkswagen,有不小的区别。

不比实用,比个性

25-35岁的年轻人掌握了购车话语权。

尤其是新势力,通过年轻化的设计与配置,吸引这部分人群的关注。

于是“冰箱彩电大沙发”、“智舱智驾大满配”走红。

在一众合资品牌中,大众在电动化方面的转型算快的。

早在2018年9月,在德国德累斯顿透明汽车工厂,大众面向全球首发MEB电动模块化平台,现场展示的那台SUV概念车,就和ID.与众有着9分相似。

如果说,提前3年上市的ID.4 CROZZ和ID.4 X都是向市场妥协,隐藏锋芒的产物。那么ID.与众更具个性化。

新车整体设计风格追求棱角分明,车头更为俯冲,获得更低的风阻系数。引擎盖上两根凸起的加强筋,好似动画电影《狮子王》中反派角色辛巴叔叔眼角的疤痕,结合重新设计的三角型IQ.Light大灯,有一种“凶狠”的感觉。

由于定位轿跑SUV,ID.与众的掀背式车尾就成了整车最大的亮点。

这项细节非常考验设计师功底,比例方面稍微一个差池,就会让车辆呈现 “东施效颦”的丑态,当年不少想要创新的国产品牌就踩过这个大坑。

好在,这款新车比例均衡,甚至还呈现出一丝精致。

ID.家族都喜欢使用大轮毂,ID.与众也同样拥有。新车标配20寸轮毂,高配车型甚至还提供21寸轮毂,在20万级纯电SUV中并不多见。

并且,ID.与众的轮胎配置也暗藏玄机。为了平衡抓地力与能耗,它采用前后混合胎宽的设计,试驾车前轮为235/50 R20,后轮为255/45 R20,搭配耐磨且抓地力更好的固特异EFFICIENT GRIP静音轮胎,视觉上确实更显年轻动感。

车尾的诸多细节可品:例如小巧的鸭翼微微翘起,展现出对运动的执着;全新设计的贯穿式尾灯,搭配层次分明的内部结构,在点亮后有辨识度;下方金色ID.UNXY徽标,以及左右同样金色的大众汽车和与众标识,暗示这是一台“比较高级的大众”。

总之,能一眼认出这是一台大众电车,但要更高级、更精致一些。

不比空间,比实用

年轻消费群体最容易犯的一个小错误就是“以貌取车”。

不少新势力推出的产品,在拉开车门的一瞬间,让人惊艳。然而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惊艳的设计并不实用,甚至成了累赘。

ID.与众的内饰则相反,以实用为基础,进行年轻化的创新。

大屏,相比其他两款兄弟产品早期使用的小屏,不但解决了低温黑屏、容易死机等问题,也在操作流畅度和功能性方面有着很大提升。因此,号称“目前大众集团最好用的车机”  。

其次,整体向驾驶者一侧倾斜的中控,这种设计在2002年推出的宝马3系车型中达到巅峰,成就了“以驾驶者为尊”的内饰设计风格,广受好评。

但在智能化时代,屏幕更多情况下是主副驾驶共享,这样的设计让副驾感觉有些不爽。

三角形出风口、玫瑰金装饰带,配合下方无线充电面板和可翻折的储物槽,虽然看起来中规中矩,但用起来十分趁手。比那些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设计,更实用。

前排两张座椅为了追求年轻和运动,采用靠背头枕一体式设计。虽然是织物座椅,但大众的织物是和皮质双拼在一起,比日系高级。

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细节,剩下的部分就是我们熟悉的“ID.4通用件”,小液晶屏+T型方向盘+旋钮换挡,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极易上手,几乎没有学习成本。

再到后排,由于溜背设计,必然会对二排乘客的头部空间产生影响。

笔者身高173cm,国男平均线,可即便如此,头部空间仅存3-4指,可以想象身高180cm以上的乘客,会有多局促。

差点忘了说,后排没有中央扶手、没有杯架······

帮ID.与众想了个说辞:年轻人喜欢独来独往,最多副驾坐个女朋友,后排充当应急座位,不要太在意细节。

不比性能,比操控

MEB平台,单电机后驱,82.4kWh三元锂电池······

和ID.4一样的配置,开起来有什么差别?

还别说,真有一些!

第一是电机,两款兄弟车型使用的电机参数为150kW/310Nm,零百加速8秒出头。而升级新电机的ID.与众,则拥有170kW,虽然扭矩没变,但零百加速变成了7.7秒,60km/h以内的加速更加迅猛。

当然,即便是四驱车型,也没法和造车新势力们动辄3秒多的零百加速相比。

第二是操控,由于尺寸变小,车辆变得更加灵活。ID.与众的转弯半径仅为4.7米,和飞度差不多,在山区中仅有一车宽的车道上,闪转腾挪、游刃有余,可想而知,在拥挤城市车流中的表现也会出色。

最后是底盘质感,依旧是前麦弗逊、后多连杆,但得益于减震器阻尼的出色调校,拥有更运动的表现。飞坡、起伏、减速带,这些考验底盘的“硬茬”都能被轻松化解,还能带给驾乘者20年前老帕萨特的厚重感,在同价位车型中,很少有车型能做到如此。

目前,新势力都在卷超充,但ID.与众依旧坚持400V平台,峰值充电功率也只有区区100kW,补能一次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

笔者的解决方案是——安装家充桩。

7kW的速度虽然慢,但晚上下班插上、早上上班拔掉,一周充一次,还能享受3毛钱一度的谷电优惠价。一周的通勤成本也就18块钱左右,比坐公交地铁更便宜,当然,这是在不算购车开支和保险的前提下。

至于目前都在卷的智驾,ID.与众显然甘拜下风,试驾车搭载的IQ.Drive并不支持打灯变道,说白了就是高阶ACC自适应巡航。

不过它的AEB很灵敏,几乎和沃尔沃S90的触发敏感度类似。虽说经常被倒车时的一脚急刹吓一跳,但用惯了还是有满满的安全感。

结语

2024年,ID.家族已经成长为非常成熟的车型阵列。

在价格与配置的双重优惠下,ID.3在刚刚过去的8月,取得近1.4万辆的销量,证明即便在内卷白热化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ID.家族依旧有市场竞争力。

反观ID.与众,作为安徽大众的首款产品,选择已有成熟平台打造新车型没有问题。只是,如果偏高的价格不下探,想要获得不错的销量,并不现实。

当然,它只是安徽大众试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开胃菜,真正的硬菜还要看后续与小鹏联合开发的新产品。

不过,由于大众坚持的测试标准非常严格,光“两冬两夏”测试,就耗费2年时间。而某些造车新势力在2年时间内,可以推出6个改款······

届时,上市就“落后”2年的安徽大众新产品,在市场上还剩多少竞争力?或许与小鹏的深度合作,能改变这一现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