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 俊采星驰——江西籍科学家事略:梅旸春

人杰地灵 俊采星驰——江西籍科学家事略:梅旸春
2021年08月31日 18:06 国科医工

桥梁专家梅旸春(1900—1962)

“……自古以来被称作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

这句几代人都熟悉的课文,说的就是南京长江大桥。它是我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梅旸春先生正是修筑这座桥的第一任总工程师。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50多年来,无数人在桥上通过,无数人慕名到大桥参观。但是,梅先生的子女们却一直不愿走近这座桥边。原因是,他们一想起父亲病逝在这里的场景,就难掩心中的思念之情。

1930年,梅旸春从美国学成归国后,先后主持了钱塘江桥、澜沧江桥、柳江大桥等桥梁的修筑工作。但那时旧中国积贫积弱,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这些桥梁都遭遇了先建成、后炸断的悲惨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梅旸春全身心地投入到共和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中。他配合苏联专家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后,随即开始研究如何把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经验,更好地应用在水域更深、江面更开阔、地基条件更复杂的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工程上。

“决不能让外国人拿中国的工程建设搞实验,建桥是百年大计,必须保证质量。”梅先生这样告诉妻子,也亲身实践誓言。为验证他提出的“沉井+管柱法"[1]建设方案,梅先生率先进入沉箱,亲自到江底做实验;大桥建设期间发生洪水,梅旸春要求测量员每天向他汇报墩身周围河床冲刷标高变化的情况,他在现场根据一手实测资料向施工单位提出抢险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看了,你们就知道祖国有多么伟大!”多年殚精竭虑、不辞辛劳,让梅先生罹患了高血压并多次发生脑溢血,迫使他拄拐走路。但他仍带病坚持到大桥施工现场视察和主持工作,还要求前来探望他的子女去参观工地,为工程建设出谋划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梅先生仍然奋战在桥边的工作岗位上。

有评价说,梅先生的一生多少有些曲折和遗憾,际遇和机遇似乎总是脱节,他准备好了,时运难济;机会来了,他却不在。但其实不然。新中国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贡献。建成以来,南京长江大桥遇到过35次轮船撞击事件,其中不乏万吨巨轮,但至今依然完好如初。1985年,国家把首届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追授给梅先生。2019年的一天,过往船只、往来车辆突然在南京长江大桥处一齐鸣笛致意,原来是广播里宣布,梅先生的家人应邀来到了这里。

[1]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48898622/410145099:管柱法,就是把分节制造好的混凝土管子,打到江底的岩面上,再在这个岩面朝下钻孔。钻孔以后,在管内和孔内灌注混凝土,把管柱与岩石牢牢地粘接在一起。这样把许多根管柱建好后,在上面修筑一个承台,就像把一大把筷子捆在一起,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然而,由于南京长江大桥水下淤泥很厚,江底岩层有很多破碎带,如果管柱下得太深,长度过长,就会引起桥墩顶端晃动过大,影响桥梁安全。沉井法,就是制作一个围堰,像一只巨大无比的杯子,把它下沉到水下,按到江底的泥巴里去,然后在这里面再插一把筷子,也就是预制好的管柱,让它达到基岩,这样受力比较均匀,桥基不易整体晃动与下沉。

关于我们

国科医工是中科院体系在江西落地的集科技研发、科技孵化、科技服务、科技投资为一体的新型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国科医工依托中科院顶尖科技和高级人才优势,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使命,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联动发展的科技成果创新与产业化平台。围绕江西优势特色产业,在中医药、医药装备、智能医疗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的公共技术平台,以及制药技术与装备领域国家级创新与产业化示范基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