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港股IPO地产开发行业复盘(下篇) | 2020地产新股投资逻辑

2019年港股IPO地产开发行业复盘(下篇) | 2020地产新股投资逻辑
2019年12月31日 18:06 格隆汇新股

作者 | 大导演

来源 | IPO那点事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我们在2019年IPO地产开发行业复盘(上篇)总结了过去2019年地产开发板块IPO市场的情况,以及过去一年地产整个行业留下了哪些影响因素到2020年。读者有兴趣,可以阅读“上篇”进行回顾。

“下篇”我们主要说说对地产开发行业2020年的展望,更重要的是对这个行业的投资逻辑或打新逻辑。

1

政策的成功,与地产“去周期化”

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整体增速超预期引来许多人“诟病”房地产“百死不僵”,但从政策层面来看,2015年至今,地产行业每年经过“狂轰乱炸”就会进入一个较为可控的状态,一定层面上实现了“去周期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政策可说是较为成功的。

回顾16-17年间,假如不启动棚改,很多三四线如今的境况或许会陷入困境;又如17-18年间不实行“四限”政策,任由地产行业自由复苏,那么房价继续大涨、企业继续融资提供供给、需求继续快速被消耗、家庭杠杆持续被拉满,那么不用2-3年,地产行业就大有可能迎来集体衰退。

从5-10年看,房地产大概率会出现拐点,而这主要是由国内人口结构决定。而如今通过“去周期化”,成功将原本2-3年内市场自由加速的增量摊平到未来5-6年。这么看来,政策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地产行业的衰退节奏,从而换取了更大空间让步经济转型。

而众所周知,行业的洗牌整合是逆周期行为,当周期弱化后,对房企而言收并购机会将逐渐减少。因此顺应2019年趋势,2020年行业的洗牌趋势从过去的“主动”收购,过渡到“被动”淘汰。

相应由于竞争格局趋稳,通过洗牌带来的结构性增长将放缓,头部企业的整体增速将回归行业水平。根据CIRI数据显示,百强房企在2019年成交金额增速已下降至6%。

参考融创孙宏斌的判断,他认为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仍将维持16W亿以上的规模,由此看来还是值得参考的,所以我们预计未来2-3年将延续目前“去周期化”的特点,在销售额上看,行业规模复合增速能够达到5%,这也符合目前港股内房股大概5倍的PE估值水平。

2

内房赴港上市“时间窗口”逐渐消退

“去周期化”以及融资限制对中小企业的限制更大。当下, “千亿”的门票所剩无几,中小型房企实现弯道超车的“时间窗口”正加速消失。

根据CIRI数据显示,2019年进入千亿规模的房企一共35家,同比增长了5家,对比2018年增速快速下降。

可见,2020年,内房开发上市企业数量大概率会持续下降,原因是:横扫TOP50规模企业未上市的已所剩无几。下面是目前正在处理中的开发房企,一共可知的有4家,规模集中在行业的150-200名。

随着融资限制持续发酵,能给与中小房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回顾2019年上市内房企业的估值,2019年的次新股PE(TTM)高低差距较大,最低3.8倍,最高30.6倍,如果考虑公司未来业绩增长,整体公司估值提升空间已并不显著。这意味着,目前地产板块的IPO定价对企业更有优势,而投资者相对而言优势更小。预计港股IPO市场这一特点在2020年将继续延续。

3

地产板块投资的三大主线

其实地产公司打新与非新股投资的逻辑是相通的。因为,地产发展已经进入成熟周期,经过过去10年资本市场的打磨,所以估值体系分歧并不显著。归纳起来,目前地产开发板块的逻辑主要分为三个:

1)存量逻辑:集中度提升,押注龙头

融创孙宏斌在演讲中还做了另一个预测:他认为5年后TOP5市占率能从15%上升到30%。而今年地产板块集中度提升是确定性最强的逻辑,头部企业一直会被给与更高的估值。

2015年,受到政策收紧以及经济周期双重影响,房地产正是开启洗牌加速期。从下面的销售规模TOP10的企业可以看出,行业前十规模的名单以及排名正是从2015年开始发生剧烈洗牌,2017年后,TOP5的格局逐步稳定,而到了今年TOP10格局也已最终成型。

这也意味着,虽然在Q4时间段龙头企业中,虽然融创带来一轮估值修复的行情,但是从增速来看,在格局成型后,头部企业已难以再持续释放较高成长性。

特别是经过一年的增长逻辑演化下(包括Q1利率政策的充分反映),头部企业明年或难以获得超额收益。

但长期而言,具备持续稳定经营优势的企业会越发受到市场认可,所以市场愿意给与其更高PE估值,在此逻辑下,龙头企业估值仍然具备提升空间。

2)轮动逻辑:成长性释放带来的成长股

受益于地产三年小周期的弱化,行业为中小房企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时间和空间,推动了行业的”轮动效应“,TOP10-30开启了新的一轮洗牌加速期。

下图可以看到,2015-2017年,TOP10规模格局加速推动了,中国恒大、碧桂园、融创中国、新城控股等一批巨头释放出巨大的成长动能。

而到了2017年后,TOP10房企中,除了仍然向TOP5发起冲击的新城控股和融创中国,其他TOP10房企增速开始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期间中型房企纷纷向千亿规模冲击,所以我们看到近年跑出了一批新晋房产黑马,而它们在2014-2018年以来的复合增速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一线房企。

所以目前的格局是:TOP10房企优势稳固,而这些新晋的房企通过规模冲刺阶段也逐渐稳稳占据TOP10-30这一梯队位置。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2018-2019年股价涨幅较大的企业,基本都是伴随着成长性的释放。这也意味着,未来短期内,规模在TOP30-50梯队中的企业,仍会出现成长型房企。这一逻辑在IPO市场同样成立,因为当出现成长型企业时,若市场并未完全反映其成长性,便能迎来投资机遇。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上文提到,随着行业格局逐渐稳定,行业实现“超车”的机会越来越少,相应这类通过轮动带来的成长性释放的企业也将越来越少,此外,债务杠杆的受限也加速了格局进入稳定期。

3)逆向逻辑:估值错杀 + 安全边际

最后是估值的逻辑,而这一逻辑出现时机不确定性较高,但是通常能够获取超额收益。

从估值角度看,目前房地产企业估值主要因素有四个:a)增速;b)规模;c)债务风险;d)内在价值。

增速方面,由于行业大背景决定了未来3-5年,平均复合增速或最多为5%,因此在考虑地产合约负债所隐藏的利润后,内房股的中长期估值区间集中在3-7倍PE;

规模方面,在3-8倍PE估值中,在“马太效应”影响下,规模越大则给与的溢价越高,但是即便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估值也稳定在4-5倍PE;

债务风险方面,目前行业平均净负债率为80%-90%,净负债率在60%以下,现金短债比在2倍以上的企业具备持续经营优势。偿债指标超过行业水平应给与相应折价,而低于此值通常不会给与溢价;

内在价值方面,公司内在价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合约负债隐含的利润,以及土地储备隐含的价值。而目前,市场NAV折价率在0.5 - 0.7区间,同样相应根据增速、规模和债务风险给与溢价或折价。如果公司自持物业比重较高,那么资产会给与更高折价,但这部分业务会获得更高的PE估值,原因是稳定租金收入现金流稳定,但另一方面周转会较慢。

其中安全边际方面,PE估值的底部出现在3倍,通常而言,只有债务风险或业务发展风险暴露,公司估值才能到达3倍及以下。若判断公司的债务风险可控,那么3倍PE则具备较高安全边际,未来有望获得重估。

举例而言,对于3倍PE估值安全边际的理解,可以以佳源国际为例:

今年1月17日,佳源国际传出债务风险相关的消息,同时公司原本估值长期处于高位,当时引起了市场恐慌,但是随后公司公告且管理层进行澄清,股价恢复平静。但是恐慌当天,公司估值一度跌穿3倍PE,后迅速修复,目前PE稳定在4-6倍。

今年下半年,出现了2个“杀估值+安全边际”的机会,当证实债务未出现风险后,便出现逻辑反转或预期反转,估值得到修复。它们分别为:新城控股和合景泰富。

新城控股:由于大股东涉及官司,造成股价下挫,形成“估值杀”。

7月份事故发酵形成下跌,但是并未出现足够的低估,或安全边际。直到8月,新城控股作为A股公司,其估值已去到5倍PE,而此时其港股子公司新城发展最低估值为4. 5倍,几乎没有了A/H溢价。

在经过2个月印证公司并未因官司影响债务,且销售维持平稳发展之后,市场逻辑最终发生反转。

再来看合景泰富:上半年,由于股价下挫,估值一度低于3倍。

而公司一直以来:稳定派息、稳定获得海外融资;债务未出现风险;业绩稳定增长;中资及外资大行持续“唱多”的情况下,迎来3倍PE估值“极值”。

随后9-10月份便开始估值修复,目前回归4倍PE附近。

此逆向逻辑同样适用于IPO新股,由于新股波动性高,大股东持股占比高,因此时常出现破发或遇冷现象,当估值出现错估时,便是逆向投资的机会出现。当然首要公司债务端提供足够安全边际。

最后祝愿各位读者,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在打新市场获得稳定收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