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俞敏洪因董宇辉陷入巨大舆论争议的时候,半路杀出一个罗永浩单挑,让俞敏洪腹背受敌。在罗永浩与俞敏洪的舆论战一浪又一浪的时候,半路又杀出一个郑刚硬刚,让罗永浩腹背受敌。
有朋友在遇到舆论危机时找我咨询,我都会冷不丁问一句:你还有没有得罪过别的人?或者你虽然觉得没有对不住别人,但却有人认为你对不住他?这一问,往往会把朋友问得一愣,他大概率从未想过类似问题。他只有眼前的敌人,殊不知在你不知道的方向,还会远远冒出一支枪口对准你。
从前结下的梁子并不是已经解决了,而是蛰伏起来了。正如舆论没有死亡,只有蛰伏。横空出世的第三人,将开辟“舆论战的第二战场”(参阅《弱传播》一书有关“舆论的战场”及“第二战场”相关章节),它将加剧甚至改变舆论战的局势。
舆论战中,所有主动出击或被动应战的人,都要增加一个“第三人检测”,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古训从不欺我。但这里为什么不用“黄雀检测”?理由是,这个“第三人”并不是食物链的更高端——“黄雀”,而是跟你结过梁子的“前某某”——前夫、前女友、前同事、前客户……不一而足。
当我用“结下梁子”来分析罗永浩事件时,其实我就是在暗示,事关罗永浩舆论事件的舆论分析,最适合用“舆论的江湖”传播工具。我多次强调,遇到舆情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要马上回应,而是首先判断它是什么传播类型。判断正确,事半功倍。判断错误,满盘皆输。其实,从俞敏洪VS董宇辉,到罗永浩VS俞敏洪,再到郑刚VS罗永浩,贯穿始终的传播类型都是“江湖传播”。
恩怨是舆论江湖的主题歌。你看看,围绕俞董罗这几个人,吃瓜群众哪个不是从相互之间的恩怨进行吃瓜、站队与评判?谁对得起谁,谁对不住谁?哪个当事人不是在恩恩怨怨的洗衣机里来回翻滚,被洗来洗去?(参阅《弱传播》有关“江湖恩怨法”相关章节)
罗永浩在与俞敏洪的舆论战中,直面老板与优秀员工到底谁对谁有恩的问题。罗永浩认为,这是一个相互利用、彼此成就、谁也不欠谁的关系。他批评:“企业对员工有所谓的‘恩惠’,并要求员工对企业家表示‘感恩’的这种观念,是那些无良的资本家长期以来通过各种洗脑手段灌输给打工人的邪恶思想。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这就是PUA。”罗永浩结合自己的经历,指责俞敏洪利用董宇辉的善良,用显著不公平待遇压榨优秀员工的剩余价值。他给俞敏洪贴上“铁公鸡”的标签,并成功让这个符号家喻户晓。
在这场舆论场中,罗永浩占据的舆论制高点是公平与正义,他塑造的自我人设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英雄,他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小弟”董宇辉拔刀相助。在俞敏洪与董宇辉分手之后,罗永浩自我辩解:他不是蹭流量,也不是为黑而黑,而是为了“董宇辉们”和被资本家PUA的年轻人。罗永浩把自己设定为打工人与年轻人两肋插刀的同盟军。由此,他获得广泛的支持与共鸣。
当俞敏洪体面地与董宇辉分手,攻守之势异也。真金白银的给予,快刀斩乱麻式地割断,超出舆论预期的回馈,俞敏洪忍辱负重一年多,一声不吭地卸下了“铁公鸡”的这顶“重帽”。当箭射出后发现靶子不见,“铁公鸡”符号就像一个“借箭的草船”,所有的射出都可能被射回,罗永浩的评论区被沦陷。
舆论的战场又一次发生了转移。在“弱传播”有关舆论战场的章节里,我提出了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叫做“客厅里的战争”。什么叫“客厅里的战争”?那就是舆论争议的所有标的物都是仅与自己相关的战争。因此,舆论战的战场不到万不得已,千万要避免“客厅里的战争”。
江湖斗嘴打架,常会说一句:“走,到外面去打!”为什么要到外面打?理由可能有三:一、打架场面不好看,怕吓到了家里的老婆孩子。二、万一打输了,还可以回来跟老婆孩子吹牛,自己打赢了。三、如果是在自己家里打,家里的坛坛罐罐难免遭殃,最后还是自己吃亏!
“客厅里的战争”指的就是那种“怎么打都是自己亏”的战争。在罗永浩与俞敏洪的舆论战就是最好的案例,舆论争议的标的物仅涉及俞敏洪是不是铁公鸡,俞敏洪打赢了充其量就是还自己一个清白, 打输了那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在对俞敏洪的舆论战里,罗永浩谈笑风生、挥洒自如,因为,舆论争议的标的物是俞敏洪,罗永浩收获的只会是流量,不会失去半毛钱的东西。而罗永浩与郑刚舆论战的标的物是罗永浩自己。如果罗永浩不能自证清白,那么他同样会在舆论场抬不起头来。
之前罗永浩动的只是俞敏洪的奶酪,这次郑刚动的是罗永浩自己的奶酪。之前罗永浩打俞敏洪时,身轻如燕,有一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罗永浩骂俞敏洪张口就来,不用打草稿,在直播间随时开直播。而罗永浩面对郑刚的挑战,却不再敢信口开河、在直播间张口就来。看似万字雄文,其实小心翼翼,完全书面回应,文章字斟句酌,看得出来罗永浩急了!因为,“客厅里的战争”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我一再强调,舆论最主要的功能不是打击敌人,而是争取朋友。所以,我高度评价罗永浩这一次万字雄文的系列行为。因为罗永浩这一次的舆论战打法就是为争取朋友而来,罗永浩一攻击别人就用口头语言,一自我辩解就用书面语言。与俞敏洪的舆论战中,他终于发现他在攻击敌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流失朋友,现在轮到要为自己打一场争取朋友的战争。
初步预判,罗永浩的这一次辩解,应该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否则,就无法解释这一篇雄文出来会让对手郑刚急得跳脚,直批这不是“雄文”,而是“熊文”。当然,从最好的效果看,也不能对罗永浩的这次自我辩解,抱过多的乐观,因为,他还是在打一场标的物为自身的“客厅里的战争”。郑刚就在朋友圈发文回应:“就这点能量啊?技巧如图:月亮从来只让你看一边,另一半你永远看不到。”“自证自”很难,“自证无”更难。罗永浩还是会陷入一个“自证自”的舆论天花板。真正能够为罗永浩洗白的还是要来自第三方,这可能是一场法律诉讼,也可能是另一个重大事件。
自己无法证明自己,这是罗永浩的悲哀,也是所有人的悲哀。
但是罗永浩聊可自慰的是,他毕竟是在打一场恩恩怨怨的“江湖舆论战”。恩怨是舆论江湖的主题歌,在舆论的江湖里,事实不如是非好传播,是非不如恩怨好传播。俞敏洪和董宇辉也好,罗永浩和俞敏洪也好,郑刚跟罗永浩也好,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吃瓜群众对事实并不是太感兴趣,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谁对谁错。其实就连对错,吃瓜群众也不是太在乎,他们津津乐道的还是:谁跟谁有怨,谁对谁有恩,谁欠了谁,谁对不住谁。
在这场恩恩怨怨的江湖舆论战中,对罗永浩有利的是:无论是输是赢,他都能够收获流量。而流量对罗永浩未来的还债也罢,东山再起也罢,都是至关重要的资源与变量。罗永浩离不开它,也需要它。但对罗永浩不利的是:在这一场舆论恩怨战中,他面对的一个是之前赏识过他的前老板,一个是之前投资过他的投资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中国人固有的观念,会让前老板与投资人客观上占据有利的舆论地形,罗永浩在这样的情势下打恩怨战,会很艰难。
面对“自证自”的艰苦,与“恩怨”战的困难,罗永浩选择了用“在乎传播”回应。这个“在乎传播”不在于他宣布:“真还传”一共还了8.24亿元,远远超出之前对外公布过的“欠债6个多亿”,而是他主动承担新增债务的6个亿(罗永浩解释这是系锤子科技当年融资时,获得过国有资本的3亿元投资和3亿元借款)。
在乎传播,就是用力过猛一点点的传播。在乎传播表现在商业传播上,就是不能等价交换,而是要进行“超等价交换”。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最近胖东来公司对隔夜三文鱼投诉事件的处理。2024年8月19日,新乡胖东来超市生活广场店接到顾客反馈,称超市门店寿司柜台售卖的日清盒装进口三文鱼刺身存在隔夜返包销售现象。胖东来痛下杀手,免职的免职,解除的解除。对投诉的顾客奖励10万元现金;对三天来购买进口三文鱼刺身的顾客退款并每人补偿1000元。一个可以躲的债却要还,一个可以省的钱还不省。罗永浩用这种被人称之为“不符合人性”的行为,重新塑造自己在舆论场的责任感。
在罗永浩与郑刚的舆论战中,有一个1500万元的细节值得特别重视。郑刚说他借给锤子科技1500万元,罗永浩承认“锤子科技当年向郑刚的机构借款是属实的,到期后没还也属实。”而没还钱的原因与郑刚在网络对他“声讨”等情况有关,罗永浩表示:“这笔钱如果我个人替锤子科技还给他的公司,也一定是真还传大结局前,最后最后最最后的一笔。”罗永浩这样解释:以自己一贯的厚道,十多个亿的公司债务都主动承接下来并完成了过半,并不差替公司还郑刚这笔钱。如果郑刚想让自己还钱,需要对方拍摄一段致歉视频,并承诺绝不对任何创业者再犯下这类流氓恶行。如果郑刚“死要面子不要钱”,自己不仅会给他点赞,还会把这笔钱捐作公益用途。
这里对罗永浩有一个小小的舆论建议。其实,罗永浩既不必“敌人反对的,我就一律反对”,也不必意气为先,以自己爽不爽作为行动的决策依据。如果郑刚真的有错,罗永浩犯不着逼着郑刚道歉。我反复说,舆论是一个巨大的补偿机制,现实世界你失去的,舆论会补偿你。董宇辉尝过这个甜头,如今俞敏洪也尝到了这个甜头。
要是我是罗永浩,我就会放下身段,吐出一口恶气,把欠郑刚的1500万作为最优先的还款项目,能借钱给你(或公司)的,都是人世间的稀缺资源。欠钱的不是大爷,还钱是义务、是责任,没有任何前置条件。如果我还了钱,对方还喋喋不休、不仁不义,不需要我逼着他向我道歉,舆论的口水会把对方淹没。还了这笔1500万,罗永浩就占据了舆论的主动权与舆论的制高点。一个有情有义、敢担当、不计较的罗永浩会赢得舆论世界更多的认同与追捧。
经过一系列现实遭遇与舆论风波,罗永浩决定从“闷声大还债”转为“火力全开、兴风作浪、大肆炒作”。他这一底气来源于主动承担更多债务的“超等价交换”的“在乎传播”。如果还债变成一个“知不必行而行之”的行为,它就从最好偷偷进行的做“害羞科”,转化为可以高调宣传的“壮举”。在这个欠钱不还者是大爷的现实场,我们乐见更多主动还钱的舆论担当。
罗永浩如此感慨道:“感谢命运在我最艰难的时刻,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去打赢翻身仗。相应地,我也因此想做得更多更好,不辜负这样的安排与馈赠。”
请舆论场善待俞敏洪、董宇辉、罗永浩、郑刚等所有被我们吃瓜的对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利益与优点,也困于自己的局限。我们可以批评他们,也要善意地祝福他们。
特邀作者邹振东丨厦门大学教授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