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瞧不上的欧盟,正在拉拢日韩憋大招?

特朗普瞧不上的欧盟,正在拉拢日韩憋大招?
2025年04月14日 12:40 互联网潜水员

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

[编者按]据媒体报道,4月10日,欧盟宣布与中国达成共识,启动“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对华电动汽车关税谈判。这被外界视为双方贸易争端实质缓和的重要信号。而在此前,欧盟通过对美部分商品征收25%关税的反制措施,回应特朗普政府的钢铝关税计划,跨大西洋关系持续紧张。

欧盟对华态度的调整与对美贸易摩擦加剧,恰逢其在防务领域寻求重大战略转型之际。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欧洲正积极谋求战略自主,筹划一场规模空前的防务革新。面对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与特朗普政府对欧洲安全承诺的不确定性,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投入8000亿欧元的宏伟防务计划,试图重塑欧洲安全架构。然而,对于这一雄心勃勃的战略构想,跨大西洋两岸的专家学者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专家詹·卡萨波格鲁和彼得·拉夫在《国家利益》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欧洲的战略自主目标仍是一种“幻想”,欧洲防务仍需依赖美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特朗普在关税战中对欧盟的种种施压;与此同时,欧洲改革中心(CER)研究员路易吉·斯卡齐耶里则在其分析文章中提出,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与困难,欧盟的防务计划与独立自主战略必须尽最大程度实现。即欧盟不会对美国妥协,中欧关系或有重大缓和。两种不同的视角也折射出当前全球安全格局重组的复杂性。

本文通过通过整合两篇立场相对的文章,试图为读者呈现这一图景:欧盟在特朗普战略中的定位及欧盟防务力量对美依赖程度,欧盟面对美在关税、防务上的极限施压,所采取的态度与立场,以及欧盟防务政策的未来走向。为便于国内各界了解域外动态、把握形势之变,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摘译编写这两篇文章,供读者参考。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欧洲防务自主:

天方夜谭还是曙光初现?

文|Luigi Scazzieri、Can Kasapoglu & Peter Rough

摘译编写|刘倬妍

来源|CER、The National Interest

▲ 图源:美联社

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欧洲正积极谋求战略自主,筹划一场规模空前的防务革新。面对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与西方盟友关注焦点的转移,欧盟提出了投入8000亿欧元的宏伟防务计划,试图重塑欧洲安全架构。然而,对于这一雄心勃勃的战略构想,跨大西洋两岸的专家学者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本文基于两篇重要文章进行分析:一篇是欧洲改革中心(CER)研究员路易吉·斯卡齐耶里于2025年3月26日发表的《欧洲防务:迈出关键一步》(One step forward for Europe‘s defence)分析文章,另一篇是哈德逊研究所专家詹·卡萨波格鲁和彼得·拉夫于2025年3月28日在《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杂志发表的《欧洲战略自主只是一个幻想》(European Strategic Autonomy is an Illusion)评论文章。从大西洋两岸不同视角出发,两篇文章对欧洲防务自主的前景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一方视之为务实进步,一方贬之为空中楼阁,反映了当前全球战略格局重塑过程中的深层次分歧。欧盟的庞大防务投资计划能否弥补欧洲长期存在的军事能力缺口?欧洲的防务自主之路究竟面临哪些障碍?本文将深入剖析欧洲防务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前景。

(一)风云变幻中的安全危机

当前,欧洲身处国际格局剧变的漩涡中心,面临严峻安全挑战。美国战略重心持续东移,对欧洲安全承诺日渐弱化,不仅使俄罗斯威胁愈发凸显,也让欧洲各国猛然惊醒,认识到必须加强长期被忽视的防务体系。面对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摇摆态度,欧洲领导人纷纷加快军备升级步伐。丹麦首相弗雷德里克森近期掷地有声地表示:“在加大国防与威慑能力投入上,我们要花钱,花钱,再花钱。”

欧盟委员会于2025年3月19日重磅发布《欧洲防务白皮书》,并提出一系列详实方案,落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重新武装欧洲”(ReArm Europe plan)战略计划。若该计划全面落地,将为欧洲防务注入数千亿欧元。根据欧盟委员会规划的蓝图,该计划将欧洲整体国防支出提升至惊人的8000亿欧元。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即将组建的新政府正筹划重大军事扩充方案,核心在于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1%的国防开支排除在该国宪法强制实施的“债务刹车”机制之外。如今,欧洲防务新举措风起云涌,相关报道几乎日日见诸报端。

欧盟此次大手笔防务强化建议的深层逻辑,源于欧洲各国长期在国防领域投入不足与日益加剧的安全威胁之间的尖锐矛盾。在欧盟委员会看来,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可能取得的胜利,势必助长其扩张野心。欧洲决策者格外担忧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已成功将俄罗斯经济体系重塑为高度军事化的战时结构。在此背景下,莫斯科的军事实力与日俱增,而欧洲却面临诸多关键军事能力的巨大缺口,其国防工业体系依然无力以战时所需的速度和规模生产关键军事装备。

(二)“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核心框架

“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在意大利和西班牙质疑其原名称可能暗含军国主义色彩后,已正式更名为“欧洲再武装/2030战备计划”(ReArm Europe/Readiness 2030)。这一宏伟战略构想包含多个精心设计的关键要素。

首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突破性的财政规则特殊豁免,建议在稳定与增长公约框架下激活为期四年的国家特殊豁免条款,使各成员国的国防支出不再受到严格的财政赤字限制。这一创新机制意义重大:若全体成员国充分利用这一难得机遇,将各自国防投入提升至允许的最高上限(国内生产总值的1.5%),预计未来四年将为欧洲防务注入高达6500亿欧元的额外资金,为欧洲安全能力建设提供空前财政支持。

其次,欧盟委员会设计了名为“欧洲安全行动”(Security Action for Europe, SAFE)的创新金融工具,总规模达1500亿欧元。该机制运作模式别出心裁:欧盟利用其卓越的国际信用评级在全球金融市场融资,随后以优惠利率向申请的成员国提供定向贷款。符合资助条件的国防项目必须满足两大要求:至少由两个成员国联合开展,并直接针对欧洲防务体系中的特定能力短板。作为政策组合拳的重要一环,欧盟委员会还提出对SAFE资助项目实施增值税豁免,进一步增强该工具的吸引力。

此外,欧盟委员会将出台系列便利措施,简化成员国重新调配区域凝聚基金以支持国防工业发展的行政程序。该综合计划还重新提出了扩大欧洲投资银行对国防领域的金融支持,目标是将年度投资总额翻倍至20亿欧元,同时拓宽可资助活动范围,将无人机系统、太空资产和网络安全等战略领域纳入支持范畴,只有直接杀伤性武器系统的投资项目会被排除在资助范围之外。最后,欧盟委员会承诺建立更高效的机制,盘活私人储蓄并引导这些民间资本有序流入国防产业,为欧洲防务建设注入持久活力。

金融市场已敏锐捕捉到这一战略转向。英国BAE系统公司(BAE Systems)、法国泰雷兹公司(THALES)、德国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 GmbH)、瑞典萨博公司(Saab AB)等欧洲军工巨头在欧洲证券交易所表现亮眼,股价大幅领先美国同行,彰显投资者对欧洲防务工业复兴的坚定信心。

(三)七大核心领域与欧盟战略定位

在强化欧洲自主防务能力体系方面,白皮书系统梳理并明确了欧盟七大战略优先发展领域:

1。防空与反导系统;

2。火炮与导弹系统;

3。弹药供应链;

4。无人机与反无人机系统;

5。军事快速机动能力;

6。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网络与电子战;

7。战略性赋能器(strategic enablers, 包括战略空运与空中加油飞机、高级情报与监视系统、太空与其他安全通信资产)。

欧盟委员会对当前形势有着“知己知彼”的清醒认识,充分理解成员国在防务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尊重北约作为多数成员国组织防务体系的核心制度框架。在这一复杂格局中,欧盟将自身定位于三个关键领域:首先,致力于扫清阻碍欧洲安全建设的各类法律与监管障碍;其次,积极提供额外财政资源支持防务发展;最后,通过统筹协调各方行动,引导成员国走向更深层次的防务合作。

这些七大能力领域正是现代高强度战争中的关键因素,也是欧洲防务体系长期以来的软肋。系统性弥补这些能力缺口,将决定欧洲能否在未来冲突中保持相对自主的防务能力,避免在关键时刻捉襟见肘。

2 欧盟防务合作新布局

(一)援乌之道:从军援到深度融合

支持乌克兰已成为欧盟防务战略的重中之重。白皮书明确指出,欧洲各国亟需向乌克兰提供更全面的军事援助,包括但不限于弹药补给、防空系统、无人机技术以及太空资产等关键领域。同时,白皮书特别强调了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方向——支持乌克兰国防工业自主发展并将其有机融入欧洲更广泛的防务工业体系。

白皮书进一步深化了一项前瞻性战略构想:在欧盟国防工具与机制的适用方面,将乌克兰视同正式成员国对待。尽管在当前框架下,乌克兰尚不具备直接获取“欧洲安全行动”(SAFE)贷款的资格,但乌克兰防务企业将被允许全面参与由该贷款机制及其他欧盟金融工具资助的各类军事采购项目,这为乌克兰国防工业的现代化转型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开辟了重要渠道。

欧盟加强与乌克兰的战略伙伴关系并支持其本土军工生产能力,这一政策取向反映了欧洲战略思维的重大转变——欧洲各国正在探索更具成本效益的乌克兰支持模式。这一转变同时也表明欧洲决策层已认识到:在国防工业创新速度、军备采购成本控制以及装备快速交付等关键领域,乌克兰的实战经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

(二)跨越藩篱:欧盟防务伙伴圈扩容

长期以来,欧盟的国防合作体系对非欧盟国家采取相对封闭的政策,仅有挪威作为特例,几乎享有与正式成员国无异的待遇。随着地缘政治格局剧变,欧盟的战略思维也悄然调整——欧洲国防工业计划(EDIP)首次提出将乌克兰纳入合格参与国的创新构想,而最新的白皮书与“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则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战略视野。

此次政策调整最具历史性突破的关键在于,欧盟首次系统构建了非欧盟伙伴国深度参与欧洲防务合作的制度化渠道,标志着欧盟防务政策朝着更加开放务实的方向转变。从具体操作层面看,根据新提出的SAFE法规框架,那些已与欧盟建立安全与国防协议的第三国,将有机会通过协商附加协议的方式,参与欧盟主导的联合军备采购行动。

目前,已经与欧盟缔结正式安全与国防合作框架协议的第三国包括日本和韩国等战略伙伴。据CER分析,作为曾经的欧盟成员与地理近邻,欧盟与英国尚未建立类似的安全防务协议架构。虽然双方已启动相关谈判进程,但由于安全合作议题被刻意与渔业捕捞配额等敏感双边问题捆绑在一起,导致谈判进展缓慢。

CER在其分析文章中认为,在当前国际安全环境急剧恶化的背景下,构建坚实的欧英防务伙伴关系框架应成为双方不可回避的战略优先事项。现实基础是,欧盟与英国国防工业体系已形成高度融合的产业链网络;同时,英国也与多个欧盟成员国在军事能力建设与装备研发领域保持着广泛的双边与小多边合作机制。

欧盟的这一政策调整反映了防务合作理念从地理局限性向功能互补性的根本转变,表明欧盟正在采取更为灵活的防务合作模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这种打破地缘政治藩篱的思维突破,为欧洲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防务生态系统奠定了制度基础。

3 欧洲战略自主的现实之困

对于欧盟的防务宏图,大洋彼岸的美国分析人士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哈德逊研究所的评论员在其评论文章中认为,欧洲的战略自主目标在现阶段恐怕只是镜花水月,欧洲防务仍然离不开美国的鼎力相助。

来自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的分析人士《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的评论文章直言不讳地指出,“欧洲战略自主是一种幻想”。他们观察到,欧洲领导层在国防问题上展现的新姿态令人振奋,但欧洲的防务自主面临三大根本性挑战,无法在短期内迎刃而解。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信心满满地向记者表示:“那些购买‘爱国者’防空系统的国家应转而考虑新一代法意联合研制的SAMP/T防空导弹系统;那些有意引进F-35的国家,则应将目光投向法国‘阵风’(Rafale)战斗机。”然而,美国评论员认为,这些欧洲自主研发的武器系统恰恰暴露了欧洲防务工业的结构性弱点。

(一)军工短板:从防空系统到战机落差

美国评论员指出,欧洲国防工业基础实则不足,尚未能为整个大陆提供实现战略自主所必需的军事装备与技术能力。他们通过对比欧美军事系统的具体案例,有理有据地论证了这一结构性短板:

1。防空系统对比

以法意联合研制的SAMP/T中远程防空系统为例,直至近期,该系统核心拦截组件“紫苑” (Aster)防空导弹的单枚生产周期长达四十个月。尽管法国政府雄心勃勃,计划在2026年前将生产周期压缩至十八个月,但若无实质性新订单提供动力,这一目标可能难以实现。据美国评论员指出,截至评论文章撰写时,新加坡仍是最后一个对SAMP/T系统下达大规模订单的国家,而这已是2013年的事情。

美国评论员认为,即便投入更多资金与技术,SAMP/T系统与美国研制的“爱国者”防空系统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爱国者”系统正在乌克兰战场上大显神威,成功拦截来袭的气动弹道导弹和常规弹道导弹,展示其卓越性能与技术优势。乌克兰军政高层,包括总统泽连斯基在内,多次公开赞不绝口,称“爱国者”系统是当代防空系统中的翘楚,并不断向西方盟友求援更多此类系统。

2。战斗机能力对比

法国“阵风”战斗机同样面临现实困境。尽管这款战机性能出众,是欧洲军工的扛鼎之作,但其技术水平与美国F-35这一第五代战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阵风”缺乏F-35所拥有的先进隐身技术,这一关键能力使F-35能够在高威胁防空环境中游刃有余。更为关键的是,“阵风”在数据融合能力方面也无法与F-35相提并论,而这种能力对于指挥大规模联合作战以及在冲突初期迅速获取信息优势至关重要。

美国评论员在文章中进一步指出,F-35战机还享有市场先发优势。据预测,到2035年,欧洲空域将有多达600架F-35投入使用,若土耳其在未来重返该项目,这一数字还将水涨船高。相比之下,“阵风”战斗机的制造商达索飞机制造公司(Dassault aircraft manufacturing)承诺在2026年至2033年间交付188架战机。表面上看,得益于国际订单的增长,这一数字已相当可观,但实际上达索公司面临严峻挑战:在确保现有交付时间表的前提下,企业难以进一步扩大“阵风”战机的生产规模。

3。核心组件依赖

美国评论员在文章中承认,欧洲军工界确实还拥有其他战斗机替代方案——主要包括欧洲联合研制的“台风”(Typhoon)战斗机和瑞典的“鹰狮”(Gripen)战斗机——然而这些战机系统均含有美国制造的核心组件,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的严格管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鹰狮”战机的发动机正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

这些具体案例分析表明,即使在欧洲引以为傲的军工领域,其防务工业能力仍然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与产能瓶颈,难以支撑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自主。欧洲防务工业的产能不足、技术滞后以及对美国核心组件的依赖,构成了实现防务自主的三重掣肘。

(二)战略瓶颈:支援能力与精确打击不足

美国评论员在文章中指出,欧洲追求战略自主面临的另一大障碍,是严重缺乏战略支援装备,尤其是在空中作战领域。这类战略装备对于执行持续性大规模联合作战行动不可或缺。这一短板表现在多个关键领域:

1。情报侦察系统短缺

哈德逊研究所评论员在文章中指出,纵观整个欧洲,能够高效收集信号情报(SIGINT)和电子情报(ELINT)的专业侦察机寥寥无几;更为关键的是,其现役大多数具备这些关键能力的飞机均为美国原产。而拥有此类战略平台比例最高的两个国家——土耳其和英国——虽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核心成员,却并非欧盟的成员。在高端实弹作战和情报、监视与侦察(ISR)无人机系统方面,欧洲同样捉襟见肘。当前,欧洲无人机市场主要由美国通用原子公司一家独大,而土耳其则后来居上,成为欧洲大陆上新兴的无人机供应国。

在太空军事资源这一关乎现代战争成败的关键领域,北约依然高度依赖美国的技术支持。据美国分析人士观察,华盛顿为整个联盟提供了大部分大型空中加油机和战略运输机队,这些装备对于远程空中加油和战略空中力量投送至关重要。

2。 精确打击能力有限

欧洲在战略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方面同样后劲不足。德国与瑞典联合研制的金牛座巡航导弹(The Taurus air-launched cruise missile)是这一短板的典型例证。欧洲导弹集团德国分部(MBDA Germany )和瑞典萨伯公司(SAAB)的年产能仅为四十至六十枚“金牛座”导弹,如此有限的弹药储备在面对任何具备实力的潜在对手时,将难以支撑持久作战需求。相形之下,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Lockheed Martin )的年产能高达700余枚联合空面防区外导弹( JASSM air-launched cruise missiles),且已制定宏伟计划,准备将年产量提升至1100枚。

这些战略支援能力的严重短缺意味着,即使欧洲在常规作战平台上取得进展,仍无法摆脱对美国战略支援系统的深度依赖,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欧洲追求战略自主的可行性。没有这些关键的战略支援装备,欧洲防务体系将如同巨人的身躯却缺乏神经中枢,难以发挥真正的战力。

(三)依赖之忧:武器进口与能力断层

美国评论员在文章中指出,近四年来,北约欧洲成员国从美国军工企业进口的武器系统比例高达65%,相较于2015年至2019年的52%,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欧洲内部军工体系中,仅有法国与德国两国能够为欧洲北约成员国提供一定比例的武器装备,占比分别为6.5%和4.7%。与此同时,以色列和韩国这两个非欧洲武器供应国,却分别贡献了联盟武器库的3.9%和6.5%。

虽然欧洲在主战坦克和攻击型潜艇等少数领域的设计与生产上尚能维持相对自主,但在诸多其他关键军事装备领域,其自主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美分析人士举例指出,以多管火箭发射系统(MLRS)为例,欧洲军队的相关武器库几乎清一色装备的是美国研制的“海马斯”(HIMARS)和M-270火箭炮系统。

在弹药生产方面,美国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同样面临挑战。尽管欧盟计划到2025年将年度炮弹产能提升至200万发,但目前俄罗斯和朝鲜在这一关键领域的产量均已超越整个欧洲。受制于生产能力的瓶颈,欧洲在战略防御武器系统方面不得不大量依赖美国。在欧盟二十七个成员国中,有十二国未装备任何主战坦克,十四国未拥有战斗机。

4 理想与现实:欧盟防务规划的重重阻力

(一)资金迷局:从承诺到实施的鸿沟

CER的分析文章指出,欧盟防务综合方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其总体价值恐难达到预期的8000亿欧元规模。尽管如此,斯卡齐耶里认为财政规则的重大调整无疑释放出积极信号——欧盟已认识到大规模国防投资的战略必要性,并致力于消除制度性障碍,这本身就是一项重大进步。然而,基于各国国情与战略偏好的差异,预计并非所有成员国都会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弹性空间。

CER分析认为,欧盟提出的防务融资机制确实能为成员国增加国防预算提供支持,但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真正引导各国走向深度防务协作,仍存在不确定性:

1。政策约束不足

国家预算灵活性的政策框架设计相对宽松,几乎未附加严格约束条件,更未明确要求增加的资金必须投向跨国联合项目。这可能导致各国仍然优先考虑本国防务需求,而非欧洲整体防务能力建设。

2。贷款吸引力有限

SAFE贷款利率约为3%,对于国家主权债务利率较高的成员国——如罗马尼亚(7%)、波兰(约6%)或意大利(约4%)——确实构成一定程度的财务优势。然而,对于大多数融资成本与欧盟相近的成员国而言,这种微小的利差难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更具体地说,以100亿欧元的借贷规模为例,波兰仅能将利息支出从原本的6亿欧元降至3亿欧元,净节省额度在宏观财政层面上相对有限。

3。替代性支付风险

即使成员国积极采纳SAFE贷款机制,这也未必能有效带动真正意义上的额外国防投入。斯卡齐耶里在文章中提到,波兰政府官员已公开表态对该计划持欢迎态度,认为波兰将从中获取实质性收益。然而,细究其实际操作,波兰很可能将这些优惠贷款主要用于替代性支付——即为已纳入国家预算规划的现有国防项目提供资金,而非真正扩大国防投入规模。这种“借新还旧”而非“增量投入”的模式可能成为普遍现象。

CER分析认为,将欧洲投资银行(EIB)及其他金融工具的贷款范围扩展至国防产业领域,其实际效益存在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已然成熟的国防工业巨头而言,制约其产能扩张的真正瓶颈并非资金短缺,而是稳定持久的政府采购订单不足。倘若各国政府能够提供明确且长期的订单承诺,融资问题的严峻程度将显著降低,这一点对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都适用。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CER分析认为欧盟的融资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8000亿欧元的目标可能只能部分实现。资金承诺与实际投入之间的差距,将是检验欧洲防务雄心的重要指标。

(二)协作困境:各自为政的结构性挑战

CER分析指出,“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的一个结构性缺陷在于,其核心机制设计缺乏足够强度的协同合作导向,难以有效推动成员国在弥补关键军事能力缺口方面开展深度协作。无论是财政规则中的国家豁免条款激活机制,还是SAFE贷款框架,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成员国在防务发展路径选择上的战略考量。

欧盟防务政策架构中存在一个显著的结构性缺陷——缺乏一个具备足够规模与影响力的专门工具,用以有效引导成员国开展大规模联合军备采购。这与欧洲国防基金(European Defence Fund, EDF)在推动联合研发领域的成功经验形成对比,构成了欧盟防务整合进程中的薄弱环节。

斯卡齐耶里在文章中提到,虽然欧盟已提出欧洲国防工业计划(EDIP)作为弥补这一缺口的尝试,但该计划面临双重制约:

1。批准进度缓慢:该计划尚处于审批阶段,在欧洲议会和部长理事会的谈判中进展相对缓慢;

2。资金规模有限:即使获得批准,其资金规模也相对有限——两年内仅投入15亿欧元,且这有限的资金只有部分将被直接用于联合采购活动,难以产生实质性的规模效应。

这种制度设计缺陷可能制约欧盟在推动成员国联合防务采购方面的成效,进而影响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引导和资金杠杆,各国各自为政的惯性将难以改变。

(三)紧迫形势下的能力建设挑战

这些深层次缺陷制约了欧洲战略自主的实际可行性,使其在短中期内难以实现。诚然,欧洲决策层对自身短板已有清醒认知。然而,即便在最为乐观的情景下,欧洲仍需旬月积年才能在这些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更为严峻的是,留给欧洲的准备时间已然所剩无几。丹麦国防情报机构的评估警示,俄罗斯可能在未来五年内对欧洲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爱沙尼亚外国情报机构亦得出类似判断,他们观察到,目前在东欧边界集结的俄罗斯军队规模远超乌克兰战场所需,其战略意图令人担忧。

面对这种紧迫形势,欧洲必须迅速提升军事硬实力,而非寄希望于遥远的未来。在此关键时刻,美评论员认为,与美国深化国防合作是唯一切实可行的战略选择。

5 防务自主的漫长征途

(一)欧盟防务计划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

尽管存在种种挑战,欧盟的防务强化计划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正如欧洲改革中心的分析所指出的,“欧洲再武装/2030战备计划”计划与《欧洲防务白皮书》共同构成了欧盟防务政策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欧盟战略思维正在经历转型,逐渐朝着更加自主的方向发展。

斯卡齐耶里在文章中分析认为,这种战略调整源于两大根本性变化:一方面,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展现的军事野心对欧洲大陆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另一方面,美国战略重心持续东移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使欧洲各国对传统跨大西洋安全保障机制的可靠性产生了思考。

面对安全威胁,欧洲如何平衡短期安全需求与长期战略自主目标,将成为决定其防务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考虑到俄罗斯威胁的迫切性和欧洲自身能力建设的长期性,欧洲在短期内可能需要维持与美国的防务合作,以填补关键能力缺口。同时,欧洲需要集中资源解决最关键的能力短板,特别是在防空系统、弹药产能和无人机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在长期规划中,通过持续、稳定的投入和深度的工业合作,逐步构建更加自主的欧洲防务工业基础。

基于两篇文章的分析,欧盟未来防务发展可以考虑加强政策工具的协同导向,确保增加的防务投入能促进成员国间的深度合作;建立一个具有足够规模和影响力的联合采购资金,类似于欧洲国防基金在研发领域的作用;考虑到成员国间的差异性,可能需要更加灵活的“多速欧洲”防务合作模式,允许有意愿的国家在特定领域先行合作;将欧盟的产业政策与防务需求结合,支持关键防务技术和产能的本土化发展;同时强化欧盟与北约之间的协同效应,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CER强调,欧盟当前工作重心必须转向政策落地与实施。在这一进程中,成员国是弥补军事能力短板的核心主体——无论是通过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并与其国防工业构建战略伙伴关系,还是通过开展多边协作并向军工企业提供长期稳定订单。

(二)全球战略格局中的欧洲角色与未来走向

欧洲防务政策的调整不仅关乎欧洲自身安全,也将影响全球战略格局。随着欧洲防务能力的增强,欧美防务关系可能从单向依赖走向更加平衡的伙伴关系,这可能导致北约内部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的变化。欧洲防务自主能力的提升将改变欧俄力量对比,可能影响俄罗斯对欧洲的战略考量。大规模投资将提升欧洲防务工业的全球竞争力,可能改变全球防务市场格局。同时,欧盟与非欧盟国家建立的新型防务合作框架,将促成更加多元的全球防务合作网络。

欧洲防务发展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800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能否真正带来欧洲战略自主,仍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但无论如何,欧洲已经认识到加强自身防务能力的紧迫性,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根据两篇文章的分析,最可能的结果是欧洲将发展出一种“有限战略自主”的模式,在某些关键领域保持相对独立能力,同时在其他领域继续与美国保持防务合作。这种混合模式可能是欧洲在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的务实选择。

如哈德逊研究所评论员在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战略自主是几十年来建立的,而非一日之功。”同时,CER的分析也认为,欧洲各国必须克服政治分歧,采取协调行动,才能确保欧洲大陆的长期安全。

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欧洲防务政策的转型既是对内部安全挑战的回应,也是欧洲在全球战略格局重塑过程中寻求更大影响力和自主性的体现。无论是实现战略自主还是建立更平衡的跨大西洋防务关系,欧洲防务的未来发展都将成为塑造21世纪全球安全架构的关键因素之一。

*文章编译自CER和The National Interest,文章有删节,小标题为译者自拟。

Luigi Scazzieri

作者:路易吉·斯卡齐耶里

现任欧洲改革中心(CER)副主任,研究主要聚焦于欧洲安全与防务,以及欧盟外交和周边国家政策领域。

Can Kasapoğlu

作者:詹·卡萨波格鲁

现任哈德逊研究所非常驻高级研究员,曾任罗马北约国防学院艾森豪威尔研究员。

Peter Rough

作者:彼得·拉夫

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现任该所欧洲与欧亚研究中心主任,曾担任小布什总统办公室研究主任,并在布什政府中任职。

1条评论|1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仰望星空964258福建漳州
欧洲人恐怕连自已对欧洲防务自主都不报希望吧;就说丹麦吧;如果丹麦不花银子,还不花银子,还不再花银子,格陵兰岛就是人家美利坚合众国的了.波兰等一些国家有一个军事强国做邻居,原本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的;一帮二球货主导了上层机构[权力],让自身陷入不能自拔的深渊[整天臆淫,隔壁是老王];欧洲自主防务只能在各国的各怀鬼胎中,胎死腹中;
4月15日20:47举报回复
最新评论
仰望星空964258福建漳州
欧洲人恐怕连自已对欧洲防务自主都不报希望吧;就说丹麦吧;如果丹麦不花银子,还不花银子,还不再花银子,格陵兰岛就是人家美利坚合众国的了.波兰等一些国家有一个军事强国做邻居,原本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的;一帮二球货主导了上层机构[权力],让自身陷入不能自拔的深渊[整天臆淫,隔壁是老王];欧洲自主防务只能在各国的各怀鬼胎中,胎死腹中;
4月15日20:47举报回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