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潮沉思录
文 | 通吃岛岛主
这几天刷到过很多次同一个视频。大概内容是说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非常低,还不如海地、卢旺达这种国家,所以毛时代中国的经济还不如这些国家,以此来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大洋彼岸最近疯狂花费认知战经费的结果,所以应该有些读者也刷到这类视频了。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解释一下有关GDP的问题。
首先数据是不是真的?是真的。当时中国的人均GDP就是世界垫底水平,也就比索马里强一点,低于海地、卢旺达。
具体数据,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155美元,而海地是179美元,卢旺达184美元。
那么这样的数据有什么意义呢?
毫无意义。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证明了GDP这个指标的巨大缺陷。
最直接的证据,1980年中国人均寿命67岁。这个数据断档领先其他发展中国家,已经比较接近当时的最末流发达国家水平,比如正在衰退的阿根廷(69岁)、改革之后的葡萄牙(71岁)。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较好的能达到60左右,比如巴西62岁,南非60岁,一般的如印度55岁,像海地、卢旺达这些国家还不到50岁。
人均寿命当然不能等同于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但如果硬要说一个人均寿命比咱低十几岁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更高,经济更发达,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下面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GDP统计会出现这么离谱的问题,让中国的数据低于卢旺达。
明确几点。第一,我国首次做GDP的统计是1985年,在这之前根本没有统计过这个指标。之前,我们国家主要用的经济统计指标是物质产品平衡表,这也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通用的经济统计指标。
第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1949-1984年的GDP数据全部都是后来根据公式换算的。当然了,这些年流传甚广的清朝GDP占世界1/3,宋朝GDP占世界一半之类的说法,也都是后人换算的结果。
第三,既然是换算,就一定是不准确的。而且,公认的事实是,目前的换算方法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因为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个统计比较有利于第三产业,像是律师、保险之类的行业对GDP贡献很高。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所谓“市场价格”,所使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主要统计的是物质生产部门的有用成果,而不重视服务业。
第四,这个换算极其不利于社会主义中国。中苏虽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经济模式区别极大。毛主席非常反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张权力大量下放到地方,甚至公社一级。这种经济模式造成了更多数据未被统计,比如在公社、大队层面完成的大量水利工程、合作医疗、小学和初中教育、文化下乡,等等。更专业的分析就直接引用相关论文了:
根据国家水利电力部的统计,截止到1976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大中型水库78000多座,塘坝650万个,总库容量4000亿立方米;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6500多处,全国灌溉面积达到7亿亩左右;机井200万眼,机电排灌动力5400万马力;堤防海塘158000多公里,并疏通开挖了大量河道沟渠。
这些伟大成就的实现,除了国家的一部分水利基建投资外,主要就是通过广大干部群众掀起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运动建成的。在这些项目中,有些出工的社员领取的现金报酬或对其所在生产队的资金补贴由国家财政支付,因此作为水利基建投资计入了当时的积累额即国民收入总额。
但是,参加水利劳动的社员的绝大部分活劳动,并没有以商品的形式出现,而只是存在于最终竣工的水库的实物形态中,体现为水库建设完成的工程量。因此,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核算时,这一部分劳动没有以成本方式计入水库项目的积累额,也就未计入GDP。
另一方面,虽然参加水利劳动的农民,在自己的生产队记了工分,但由于生产队的工分不参与国家财政和基建投资分配,因此,这只是增加了生产队工分的总量。而生产队分配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数量以及可分配资金并没有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导致工分的分值相应降低。所以,这一部分劳动也没有计入农业增加值,同样未计入当时的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
不仅是水利建设,在后续的水利工程管理上,无酬或以低酬形式提供的劳动力投入也相当可观。如桃源县的水利工程管理,采取了国家固定职工、脱产的集体人员和亦工亦农人员共同管理的形式,在付酬上分别采取规定工资、投资记工、补助费和按同等劳力记工的方式。全县水利工程管理人员14000多人。国家固定职工只有227人,仅占1.62%。
再以医疗为例,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按照1982年的统计,农村赤脚医生总人数为134.9万人,农村生产队卫生员为164.8万人,农村接生员为55万人。由于国家财政拨款较少,这支大军主要由生产队负担,因此,这些人的培养与劳动和参加水利建设的农民劳动一样,很少能反映到国家GDP的增长上去,但如果在西方国家,这支大军将产生出天文数字的GDP。类似于这样的情况还有铁道工程建设、军事工程建设等,如桥梁和隧道占30%以上的成昆铁路,其绝大多数人力劳动是由劳动力几乎零成本的铁道兵完成的。
(论文是“用GDP评价新中国头30年建设成就的几个问题”,作者是当时在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任职的李强老师。感兴趣的可以直接去知网搜索,我也会在星球群分享原文)
接下来,我想补充一点。“如果在西方国家,这支大军将产生出天文数字的GDP”,那么这个“天文数字”到底有多大呢?
我对医疗卫生领域较为熟悉。根据行业细分GDP统计,“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Healthcare and social assistance)这一项通常占发达国家GDP的7%到8%左右,英、美、澳等国都是这个比例。而在毛时代中国,这一比例不到0.5%。
(中国的GDP行业细分统计中也有类似的“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一项。1985年中国首次对GDP进行行业统计时,这一项的占比也不到0.5%。1985年中国刚刚取消了赤脚医生制度和集体农业,因此,这一数据接近毛时代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这还只是占比。若我们计算“1985年人均医疗GDP”,美国的人均值大约是中国的900倍。绝对是“天文数字”。
最后强调下,当然不是说GDP这个指标没用。它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但是,对于很多处于起步阶段的贫穷国家而言,以GDP指导经济发展很容易使发展道路走入歧途。很幸运,我国是在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农业、工业、军事体系之后,才开始使用GDP这一指标的。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