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IE别的

你和ta是什么关系?恋人、一夜情、炮友,还是更酷一点的说法——situationship?
就在你还没搞懂situationship到底是怎样时,又一个约会文化新潮词语出现了:nanoship。

Nano,意为“极微小”,nanoship,就是一种由你单方面拥有和定义的“极微小的关系”。
比如,早上在买咖啡时和咖啡师相视一笑,下地铁时不小心踩了陌生人一脚,但对方微微一笑温柔和你说“没关系”,在派对上和某人调情了几句,或者,和一起坐在路边长椅上的人闲聊了几分钟的天……
对,只要你觉得在那个瞬间,你们短暂地链接起了某一种关系,这也算一种ship了。
Nanoship特点是短暂、快速、无负担,是正在上升的流行约会趋势。

从恋人,到friends with benefits,再到situationship,以及,如今新鲜出炉的nanoship,亲密关系中的新概念层出不穷,且越来越削弱对承诺的强调。当代人的亲密关系好像在“向内坍缩”。
今天的编辑聊天,就来聊聊愈来愈狭窄的亲密关系空间。我们将讨论:
1)从FWB、situationship到nanoship,约会文化词语迭代史
2)没开始就见好就收:现代人的亲密关系在坍缩吗?
3)总是在给本来就存在的情感模式造新词,是“正名”还是“拉扯”?
从FWB到situationship,再到nanoship:约会文化词语迭代史
烧鸡:在讨论nanoship以前,我们需要先梳理约会文化中更早出现过的其他概念:似乎有点古早了的friends with benefits(下称FWB)与正在流行的situationship。
FWB的中文译名是“炮友”,但我认为这两个词的侧重点不相同。FWB强调朋友,参与双方以友谊为基础,再关注各自的性需求。但中文的“炮友”侧重打炮。
Situationship这个词的直译为“情境关系”,指一种介于友谊和亲密关系之间、缺乏明确定义和承诺的状态。
“我觉得和ta很亲密,甚至还是1v1关系,接近爱情,可我不想定义这种关系”——这大概就是situationship。
——所以我们在一起了?
——没,但你最好表现得像是我们在一起了。
鱼饼:Situationship是唯一一个边界模糊至难以以具体形态定义的关系标签,其中灰度极广,可以涵盖从浅层关系(接近FWB的状态)到深度关系(接近传统“正式恋爱”)的众多关系状态。其持续时间也不一定短暂——既然是situationship而非casual dating,就说明了其中已经有了一定量的情感投入,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只是缺乏一个正式承诺来盖棺定论。
根据美国叶史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教授、临床心理学家萨布丽娜·罗曼诺夫(Sabrina Romanoff)的定义,situationship就是指“没有明确界定或标签的浪漫关系”。也正因如此,一些翻译直接将其译为“模糊关系”。
归根结底,situationship的核心就在于它的高度模糊性——这种主观上难以捉摸、客观上边界不明、无法归类于现有标签的复杂性本身即是其定义所在。
烧鸡:一个趣事:其实在知道situationship这词我的第一想法是“啊现在同人文里A常问B的那个问题‘我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终于有了答案!”。
鱼饼:Situationship的复杂还在于,在传播过程中,它的意义不断演变,每个人对其的理解也不甚相同。
有些人将其视为FWB或炮友的同义词,但这样的认知过于简化和性缘——至少在我所知的范围内,也有许多未涉及性行为的关系被当事人归为situationship。
虽然性行为和浪漫情愫、亲密感在很多情况下相伴相生,但终究还是两个范畴。恰恰正是更加聚焦于“浪漫情绪及情感亲密”的特质,而非仅仅是“性行为”,构成了situationship的独特和复杂之处(如果真是纯性爱,也不至于让大家这么纠葛痛心了)。
在社交媒体上,最常见的讨论是一种情感不对称的状况——一方想要关系更进一步,而另一方(貌似)并无此意,对于情感更投入的一方来说,停留现状就此成为一种“吸毒”般的上瘾体验,短暂满足而长期消耗,让人不断产生疑问:“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了?”“我们要去哪?”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将situationship视为传统婚恋关系的替代选项,将其用作处于“一段难以定义的关系”的简单描述。对于一些主动选择situationship的人来说,这种关系的“缺乏定义”恰恰构成了其核心吸引力——它摆脱了社会对传统亲密关系的严格规范和期待,又不像“炮友”那样生理、冷漠、泾渭分明。
在这种情况下,situationship仅像是一种声明:“这并非一段传统婚恋关系”,隐含着一丝对传统模式的抗拒。
烧鸡:而最新的nanoship可以说是一个几乎要翻转了曾经的约会文化词语的概念。我们在上面解释了nanoship的定义、分享了一些例子。回头去看,你会发现nanoship有三个特点:
1)短暂。nanoship只是稍纵即逝的瞬间。非常nano。
2)强调浪漫,而非关系。Nanoship侧重捕捉浪漫的感觉,而不是和人发生交汇、建立关系。
3)常常是单箭头的情感。因为它不要求构建关系,所以通常这份浪漫是只有一个人独自感受到、被一个人所定义和拥有的。
就拿先前举例的“和咖啡师对上眼”来说,你觉得很浪漫、让你的心暖暖的、”哇哦这是nanoship”,但对于咖啡师而言……呃,很有可能这只是ta的性格、工作、习惯,完全没什么。
等等,这么说来,如果在演唱会上我的偶像看着我的眼睛给了我饭撒,是不是也是nanoship了?
没开始就见好就收:现代人的亲密关系在坍缩吗?
鱼饼:在官方的定义中,nanoship强调“small and warm exchanges”,指的是一种“brief but meaningful”的关系。根据烧鸡的描述,这样的nanoship让我感觉更加接近于“crush”,因为它几乎是一种单向的、无需确认的情感。
但与crush相比,nanoship仿佛又更暗含了一丝冷静与淡漠,削减了那种瞬间的强烈情绪,甚至还带有一种自我克制的意味。从“简短“本身作为定义来说,它好像暗示着在关系尚未“真正”发生之前就适时终止,呈现为一种“见好就收”的退缩性姿态,而非指向积极推动感情进一步发展。
在约会软件的语境下,我同意nanoship更像是一种被策略性地创造出来的概念(注:这个词由Tinder在2024年度报告中提出)。它赋予了那些迅速无疾而终的关系——无论是止于第一次约会,又或是仅仅停留在网上的互动(dating app的常见状况)——一种新的意义,使得原本只能被视为“失败”、“浪费”的相处,有了被积极解读的可能。这种情感模式甚至鼓励我们不去追究对方的反馈,从而也避免了因落空而带来的失落。
这么看,nanoship对于约会软件来说是一个相当合理的创意,它形塑了一种彻底零成本的现代情感关系——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被赋予意义。

和situationship相比,nanoship更彻底地扭转了看待关系的角度。Situationship是通过其缺乏承诺的“结果”来定义的,而nanoship则根本上不鼓励去关注“承诺”这一部分,促使人们不再将“承诺”作为关系的核心焦点,仿佛是在填补situationship无法处理的空白。
烧鸡:如果从正式恋爱关系出发来回头看situationship,那么,我会认为situationship的流行是因为大家愈来愈不敢去做长期决定。
“长期决定”包含着对彼此的承诺和约束,这些是大多人主观上不愿给出的。至于大家抗拒承诺和约束的原因……有人会说这是在逃避责任。我不反对,确实有人会觉得“随便玩玩、享受那种暧昧的感觉但不用担责很爽”。但另一个方面,客观上来说,置于这样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经济、工作、情感等各方面),这种“不愿担责”的心态能够理解。
但即便是situationship也不可避免存在风险,因为这是一个参与者在两人以上的关系,不会有人始终与你绝对同频。而nanoship就不一样了——在这场“关系”里,只有你自己,你想怎样就怎样。
这么说来,nanoship像是一种更激进版本的“对责任的逃避”了。别说责任和承诺,连ship、关系在这儿都是不存在的。只要你感觉到了浪漫,这层nanoship就成立——根本不需要考虑对方的consent。

Nanoship和活在当下、及时享乐思潮有关。现在,我们更强调犹如短视频、快餐一般的即时满足感——最好还是能直接以完成式形态端到“我”面前来的。在这里,你又看到了nanoship的一个新特征:它不需要参与者付出努力,而是由其他人送到面前。你只需要使用、利用别人提供给你的材料,在这之上轻盈地萃取出浪漫的感觉。
总是在给本来就存在的情感模式造新词,是“正名”还是“拉扯”?
烧鸡:老实说,我还挺喜欢nanoship这词描述的行为,以及它象征的“活在这个瞬间”的寓意。因为我喜欢独身,但我同时又喜欢体验浪漫和心动,所以我更享受那种“两人在某个时间段内一起做了什么事”的体验(而且那最好不是性)。
曾经我在旅行时通过约会软件遇到了一个挺喜欢的当地人,我们在城市的街巷里散步了一晚上,不停聊各自的生活,最后他送我回酒店。在房间门口,我们犹豫了一会儿,他可能有导向ONS的意思,我的意愿一般。最终什么也没发生,我们在房间门口很礼貌地道了晚安,分别。
有时我很好奇,如果那天我们发生了ONS,我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它是否折损了这个夜晚之前和性无关的其他时刻的魅力,因为那些部分好像都成了ONS的铺垫?(这么说来,nanoship是一个很无性化的概念?)我想要的,其实只是由散步、对视、交谈、走在一把伞下这些幸福的短暂“瞬间”,还有由这些幸福点连起来的一个幸福的线。而我已经得到了
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nanoship经历。我没有在第二天问他“你觉得怎样?”。我只是从中抽出我需要的、能让我感到浪漫的部分来品味和享受。
从这种角度来看,我喜欢nanoship的本质。我喜欢这个概念所强调的对即时感受的重视、对生活细枝末节的自然抓取和使用。(聊到这里,我想起普鲁斯特曾写过的:“有时候,正是对某个音符的偶然排列或某个特殊音色的迷恋,构成了音乐永恒的魅力。”)
更重要的,我喜欢它影射的一个当代现况:有些人就是不喜欢建立传统的亲密关系(而并非想建立关系、但不想承担责任),在目前,他们是真的自愿倾向独身。你可以说这是情感的退化,这是人际关系的坍缩……但是,有的人就是这样。
不过放在约会文化中,nanoship似乎变了味道。根据Tinder发布的那份报告,如果你在追求长期亲密关系时遇到困难,可以暂时来搞搞nanoship。
Nanoship像是一种消遣,或者一种希望,让人在寻找真正的长期伴侣时有所收获——这么看,nanoship只是正式亲密关系缺席时的“代餐”,而不是真的呼吁人享受当下瞬间。
“去体验每个瞬间的独特性、感受和他人的连结”是当代人都明了的事,但造出一个被包裹在约会文化中的词去描述这事,就让这些美好瞬间变质了。有人真的需要一个词来告诉ta、生活中的每个时刻都有意义吗?也许,这就是nanoship出现了一段时间,但始终没火起来的原因。

Substack的用户alllovevic在一篇文章中批评了Tinder创造出nanoship概念的做法,作者认为nanoship贬低了亲密关系和浪漫。这种单方面利用他人的行为甚至有一种物化他者的倾向(虽然,我们在Tinder上寻找对象的样子确实像在挑选商品),而社交媒体的互动方式会内化、会影响我们对亲密关系的看法。
从这个角度来看,nanoship的“秒抛”做法对我们越来越速食化的情感观而言不是什么好事。
鱼饼:从FWB这里,人们开始接受了:性行为本身可以不破坏一段友谊关系、性可以不天然具有浪漫意味、身体欲望可以不成为一段关系的主导因素。
随着situatiship的出现,人们进一步承认了情感的模糊地带。
至于nanoship,它格外弱化了“未来”和“承诺”,强调专注当下、关系的价值不取决于持续时间、不必强行推进情感升级……
抛开约会文化的语境不谈,这些观念其实很符合我对关系和情感本身的看法:它们都更贴近人性,也更符合关系的自然流动。在我看来,关系本都是在灰度中演变和流动,人的交往、连接、性爱、情感本就不像标签般边缘分明。同时,亲密也只能在每一个用心的“当下”中自然累积、逐步建立,而并不能从长远规划中直接获得。毕竟,在多变的情感面前,一个头衔和一个承诺并不能真正保证什么。

现有的婚恋文化被一种叫做“亲密范式霸权”(Amatonormativity)的观念主导。这一范式深受异性恋独偶制婚姻制度、传统家庭观念、性别角色等社会预期的影响,并构成了一条默认的“关系升级路径”(relationship escalator):约会→亲密接触→确立排他性→确定关系(男女朋友)→结婚→同居→生育→直到死亡将彼此分离。
在这样的预设下,未能顺利“顺利升级”或“偏离路径“的浪漫关系,便被视为不够严肃,乃至是失败和浪费的——是人们在寻找“the one”过程中应当摒弃的绊脚石,不值得被承认。相应的,“承诺”成了一件挺极端的事——除了做出这种隐含着一整套预设的承诺,就没有什么别的选项可言;要不然,也会显得“过于轻巧”,不够叫人信服。
这种文化设定不仅使无性恋者、无浪漫倾向者、非一夫一妻制实践者乃至单身者被社会边缘化,也制造了弥漫的、被内化的焦虑——当下围绕着situationship的负面情绪、对于nanoship的嘲弄,何尝不是这种文化的产物?
可以想见,只要我们的约会文化仍然受到此亲密范式霸权支配,无论创造出多少新词来描述亲密关系的别样形态,都无法避免被相似的批判话语所审视、污名和贬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今表明上的亲密关系坍缩,除了年轻世代的“承诺恐惧”(commitment issue)或“速食恋爱”的常见归因外,似乎也体现了更深层面上传统亲密范式本身的过度单一性和局限性。而这,或许才是导致所谓“逃避承诺”至“放弃建立关系”的趋势的根本原因。
换个角度,以友情为例——亲密友人之间就不具备“事前协议”般的长期承诺,而是凭借双方的感受顺其自然,也始终保有调整和弹性的空间。那么,友谊是否是一种天然的situationship?只是相比恋爱关系,它不受“法则、制度和教条”的先在束缚,没有这么多预设的期望与需求。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能更加纯粹地认识彼此,建立起基于了解的纽带,而不必担心它轻易崩塌。
我很认可“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这一说法。在同名书中,汪民安写道:
“友谊是一种灵活且保持距离的亲密关系……如果让友谊成为生活方式的话,如果用友谊来衡量各种关系的实质的话,那么,朋友关系、恋人关系、婚姻关系乃至父子关系就没有根本的区别。一旦让友谊作为核心重新来到这种关系中间的话,这些关系原有的法则、制度和教条都应该被打碎。”
我想,situationship乃至nanoship等更微妙的新型关系标签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传统关系模式的某种松动。
然而,我们一方面不可阻挡地实践着与传统模式不兼容的亲密关系模式,并试图为其命名,仿佛是要为它们的存在正名;另一方面,在主流约会文化的讨论中,我们又一次次将落点回归至对传统模式的渴望(比如,提出了nanoship这一概念,但在其变成约会热词的过程中,其意义却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了正式亲密关系缺席时的“代餐”)。
这种拉扯是否意味着,我们迫切需要新的亲密关系模式,却始终未能给予它们足够的空间和想象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