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明星越来越多,工匠却越来越少?

中国,为什么明星越来越多,工匠却越来越少?

记得小时候,总会被问到一个问题:“长大了,你想当什么?”有同学说想当“科学家”“想当工程师”“想当警察”“想当教师”,而现今老师问学生:“长大了,你想当什么?”恐怕大部分小朋友会回答“我想当明星”,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明星是赚钱也是最要轻松的职业。

现如今明星的爱恨情仇往往能占据各大平台热搜和头条,畸形的宣传资源倾斜,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于职业价值观的扭曲。有一个事实摆在众人的面前,现今的孩子去学技工的越来越少,更多是“明星梦”!

人民日报曾对流量明星说过一句话:“流量明星若无演技终成明星。”现实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他们红得了一时,但不可能红得了一世,国家的发展可以没有他们,但不可以没了科学家;国家的发展史可以忽略他们,却不可以忽略那些一线的工匠。

《空谷幽兰》中曾说到过一类人,他们说话不多,留下来的金句很少;他们与时代脱节,放弃平原之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默默无闻,却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比尔说的是古时候的隐士,而我却认为这是我们新中国工匠们的写照。

然而,国人工匠精神的缺失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国人对工匠精神回归的呼吁,那么,我们是否有去思考过,造成国人工匠精神缺失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

一、现代人不愿意去传承工匠精神

有钱才是成功。我们的成功学,比任何时候都更现实、更势利、更急功近利!因制度的不健全,中国人的投资观念都是短平快。在这种心态下,整个社会都在崇尚热钱、快钱,都希望能一蹴而就地搞定人生,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国人更喜欢投机取巧,而不愿意脚踏实地。

网红直播来钱更快,所以大家一窝蜂地去整容做网红。静下心来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手艺,却成为了让人鄙夷之事。在这种环境下,潜心做手艺的人,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传承就更显困难。

二、国人的人才观存在问题

“中国现在的大学已经不少了,中国现在缺的不是大学、不是研究院,也不是博士生,我们缺的是更多好的职业技术学校。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上大学,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考得上大学,考上大学也不一定就能对社会有用,中国有14亿人,很多人需要的是去职业技术学校学能够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技术。”以上这段话出自马云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的阿里巴巴技术脱贫大会上的演讲。

在多数人的价值排序中,职业教育仍然是相较于学历教育的次优选择。于是,在高校招生的筛选机制下,高分考生大都被高校“揽入怀中”,考不上大学的学子,退而求其次,才不得不选择读职业学校。

随着大学扩招,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将会直接影响到10年,20年以后的中国技工数量与质量,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职业和产业结构,细思极恐!

三、现代中国生活压力大,消磨了“工匠精神”的延续

不可否认的是,国人对于手工匠人的重视程度低,能够靠手艺养活自己的匠人屈指可数。这也导致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困境。归根结底,手艺人难以赚到钱!

四、没有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工匠精神根本无从谈起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市场上到处充斥大量低劣产品,这本身就对工匠精品产生巨大的冲击。中国不是造不出好的东西,问题是好东西未必能走向市场,因为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太过严重。地方保护、价格战、舆论战……小工匠想要对抗垄断企业,实在太难……

五、中国消费环境,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首先是言必称价格,只要价格低就有竞争力。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只追求降低成本偷工减料,难以保证产品本身的质量。其次是对产品品质要求低。了解商品出口的朋友都知道,中国99%的工厂对于出口产品和内销产品实行双重标准。出口品的质量标准要比内销品严格得多!

试问,这样的消费环境下,中国工匠如何能够硬起腰杆?

总而言之,无论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文化,还是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现实,都在杀死真正的工匠。若真的要尝试“重建”和“培育”工匠精神,我们能够做的:

首先应该是清晰地认识工匠精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相对缺乏之深层次根源,了解一种思维及行为模式得以形成所依赖的社会文化土壤;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着眼长远,尝试通过建构公平、稳定的工商业环境,允许和培育职业团体与组织的成长和发展,来逐渐营造工匠精神等职业伦理和规范得以形成和发育的经济社会环境。

愿通过有效的文化宣传倡导以及教育等途径,能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让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涌现。

工匠之路,漫漫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