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阳江儒洞:“边海红旗” 精神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 阳江儒洞:“边海红旗” 精神赋能乡村振兴
2023年12月11日 16:20 广东视窗栏目

阳江市儒洞镇潜藏着一条低调有故事的“红色”村庄——边海村。1955年,这条村被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批示,“边海红旗”精神得到一代又一代边海人的传承、实践和延伸。让我们一起走进边海,看红色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边海红旗” 精神赋能乡村振兴

边海村,儒洞河流经这里注入南海。

易志强来到自家承包的国家级水稻优良品种示范基地,他要进行夏收中一项最关键的工作。

仔细检查稻穗的颜色和手感,易志强判断,这片水稻还需三四天才能收割。夏天台风频发,他必须精准掌握每一片田的收割时机。

红色收割机是今年新购入的设备,两台收割机同时作业,15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亩地的收割。有了机器的助力,抢收工作有条不紊。

“2007年购买的这个拖拉机回来,然后逐步地我们有收割机,然后有这个插秧机,到现在我们有烘干机、大米加工机,反正就是全产业链都机械化了。”边海村水稻种植专业户易志强说。

机械化有效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带动了150户农民加入种植,周边镇、村土地流转从100亩扩大到1000多亩。村民们走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滔滔稻浪,让人无法与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之地联系在一起。

下午2点半,讲解员陈晓敏准时出现在展馆门口,迎接慕名而来的游客。

正值七一党建月,陈晓敏一天最多曾接待30多批游客。吸引他们不断前来的,是边海的一段传奇历史。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批示:“这个乡的党支部是一个模范的支部,它领导群众作了许多英勇的斗争,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其中提到的乡,就是如今的边海村。

边海三面环海,一面临河,常常遭受狂风暴潮。1954年,边海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想要在盐碱地上开垦农田,正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大旱、大雨、狂风、洪灾挡在了面前。

“边海的工作好辛苦的,三天不下雨就大旱,如果下三天雨就被洪水全部淹没了。”边海村村民陈永凤说。陈永凤是边海第一任合作社主任陈庆宜女儿,当年不到20岁,和乡民一起拦河筑坝、垦荒造田、引水灌溉,大灾之年变成丰收之年。

边海党支部带领群众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英勇精神,正是党群连心,勇立潮头,“边海红旗”党建品牌的实质和内涵。为了传承这份红色精神的奋进力量,2020年底,边海红色展馆投入使用,至今已接待近15万人次。

以边海红色展馆为起点,儒洞镇打造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起景观大道、马山生态公园、咸水矿温泉、西荔王产业基地和石楼红树林,成为当地热门的旅游路线。

在石楼村,比红树林更吸引年轻人的,是这些每尾不足1克的鱼苗。林召雄正在和工人一起检查鱼苗的状况。连续的高温下雨天气,网箱的水体变得不再适合鱼苗生长。让这些小家伙饱餐一顿过后,工人们将它们搬到隔壁新家。

林召雄今年34岁,7年前,他辞去税务局的工作,回到村里跟着父亲做鱼苗养殖。

石楼村地处咸淡水交界,种苗产业已有近30年历史。从鱼卵孵化到鱼苗出售,最快只需12天。周期短、效益高、回本快,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回村创业。

“我们村里面有很多年轻人了,都是90后的比较多。他们以前在外经商,都往家乡回来了。所有返乡创业的都是回来搞这个种苗的。”石楼村鱼苗孵化专业户林召雄说。

如今,林召雄的鱼苗繁殖规模超过700亩,年产鱼苗上亿尾,产值超过7000万。“再说我们家乡有这些年轻人回来建设的话,它肯定会变得更好。”石楼村鱼苗孵化专业户林召雄表示。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指引下,在“边海红旗”的感染下,儒洞镇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程的建设步伐,在南海之滨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宜居宜游的新画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