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个“暴利时代”到来:死啃六句口诀,平民也能变富翁!

中国下一个“暴利时代”到来:死啃六句口诀,平民也能变富翁!
2019年01月18日 09:15 伊姐道股

投资的两端分别是分析和交易,而连接这两端的是等待。投资分析的核心是商业理解力和概率思维,投资交易的核心是赔率和逆向思维,等待的核心是谨守能力圈和尊重常识。从长期来看,优秀的交易无法挽救糟糕的分析,优秀的分析却可能毁于糟糕的交易。然而相比之下,最难的还是学会等待(无论是持股还是持币)。

投资业绩都是后验的,但每一笔投资的中长期概率和赔率却是可以事先决定的。优秀的业绩只是结果,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才是本质。努力、天赋和运气可能是最重要的3个原因: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会给你一个成功的下限,天赋决定了成长的效率和时间成本,而运气总会给坚持正确的人以意外的惊喜。

成功的投资人与其说是精于计算和选择,不如说是他们更懂得放弃和坚持;与其说是能耳听六路眼光八方,不如说是始终心无旁骛的保持专注;与其说是天赋异禀见识超常,不如说是更能深刻看到自身的局限性,清楚知道市场中的可为与不可为。所谓的投资大神,不是他们获得了神秘的天启,只不过是忠诚于复利并永远践行罢了。

懂复利的人都明白,复利的可持续性与盈利能力是矛盾(这与ROE类似),高复利与长周期不可兼得,其中以巴菲特的50年近25%为人类目前的极限(那些只看高复利不看时间就称战胜巴菲特的,基本还没摸着投资的毛)。在高复利之后向着均值回归是必然的,这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投资生涯里最好的情景是:初期高复利,之后稳健但极强的持续性。

投资在某个阶段特别容易沉溺于“完美系统的构建”,然而这与终身致力于制造永动机的差别并不大。系统越是繁复、思维越是沉溺于细节,其实与投资的本质就距离越远。投资做得越久越能体会到,最可依靠的是质朴简洁却击中本质的方法论,最应重视的是大格局和战略上的成功。

对一个投资人来说,比较危险的一种情况是早早的拥有“真理在握”的感觉。如果同时再无聊点儿或者争强好胜些,对稍微不同道者就口诛笔伐,那基本上说明没啥进步的余地了。投资当然是有毫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但投资的不同要素的权重却没有什么“神圣模型”。当然这不是说见异思迁,而是保持思维的开放性,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集中还是分散好?如果从特定阶段性角度考虑,取决于鱼(弹性)与熊掌(安全性)哪个对你更重要。如果从长期常态来考虑,集中似乎代表了对公司挖掘和分析的高度自信。但转念一想,如果真那么自信,理应可以挖掘到更多优秀的标的并适度分散啊。当然这本质上是个度的问题,最终讲究的是研究深度与仓位效益的匹配、投资弹性与风险分散的适中。

投资决策环节涉及的要素很多,但如果精炼总结下可能有三点最关键:1,大局观。就是清楚你处于整个市场周期的什么位置,是该恐惧、贪婪还是麻木;2,价值判断。下注要瞄准在未来优势类别的对象上,与时间做朋友;3,预期差。明确价值判断的假设和估值所包含的预期,当出现高度预期差的时机时保持敏感度。

投资神话里都是百战百胜的故事,但现实其实很骨感,即便是巴菲特都承认不断在犯错。然而为什么有的人一犯错就致命有的犯了错并不导致严重损失呢?区别在于:1,主观上是否承认自己是会犯错的凡人?2,客观上是否善于用安全边际保护自己?3,是否分散了风险并用良好赔率弥补?所以损失是取决于错误的预处理。

炒股的难度体现在一要持续赚钱,保持常胜,体现为只要有上涨的机会或多或少每次都能有收益;二要收益显著,参与上涨机会中涨幅最大或涨幅排前几名的品种。市场中能够达到此种要求的人凤毛麟角。

炒股要先学好技术,积累出一定经验,在牛熊市的实战中反复演练,水准方能水涨船高,此外别无他法。学习用简单的东西去分析看大盘,先是从个股来看大盘,个股的活跃度,第一板涨幅怎样,热点板块龙头操作思路,后看熟悉股票主力的操作思路,最后加成交量就先知趋势会怎样。

炒股是应该用心的,但不能痴迷。抛弃学习、娱乐等正常生活,一门心思钻进股堆里不仅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更由于远离现实生活而不可能看清股市。适当地同股市保持一定的距离,抽时间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事情,就会使人精神振奋,头脑清醒。而且离虚拟市场远了离现实社会就近了,分析问题便更加客观准确,炒起股来也就会得心应手得多。

短线炒手能做到弱市不做,挤身一流高手之列将是指日可待的事。无论水平多高的短线炒手,只要做不到这一点,都逃脱不了亏损的命运。市场上有很多水平,经验,盘感都有过人之处的短炒高手,大部分的利润回吐都是没有做好这一点,不然收益在60%以上。

索罗斯是当今世界是最具影响力的投机家,精于投机之道,他有一套自己的投机理论,并把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求生之术在投机理论中占有重要一席,在他的实践操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求生之术之所以重要,是由投机的本质所决定的。在金融市场中,投机意味着捕捉市场机会,而这种机会出现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投机的本质就是对机会的不确定性进行概率测算。当所期望的事情发生了,那就赢,反之,则输;若所期望的事情没发生,说明当初所下的判断错了,此时,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认错出场,先逃生,以求下次再战。求生术的本义是不让损失扩大,保存实力。

在一个“未成熟、不规范”的证券市场里面参与投资活动,只有“赚钱才是硬道理”,我们认为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和个人能够完全而准确预测出大盘的涨跌和具体点位。许多投资专家都想当上帝,预言股市涨跌,但结果都是灰头土脸以惨败告终,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做到准确预测大盘,其道理就在于左右股市的涨跌因素数不胜数。

美国人曾做过一次调查,让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投资者对股市预测,经济学家和清洁工人的准确率不相上下。听起来很可笑,但仔细想一想这才是真理,股市并不是只有经济学家参与的,也有清洁工人。股市涨跌就是大众心理的集合反应,而揣测他人心理是徒劳的,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认为炒股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闭上嘴巴,睁开眼睛,动手操作”!

闭上嘴巴就是不要去预测市场,睁开眼睛就是看图说话,动手操作就是按看到的结果执行!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就是在每一次建仓之前,先做投资假设,确定投资的理由;其次,在建仓之后,不断检查投资的理由是否成立,是否与建仓时的期望相符;最后,若发现市场反应与期望一致,投资理由成立,寻机获利了结;若发现市场反应与预期不同,投资理由已不再成立时,则毫不拖延,马上认错,在第一时间斩仓离场!

投机理论认为,买入股票目的就是要寻找机会卖出,而不是去准备持有,应该做永远的空头,要研判的重点在于对大盘活跃程度的分析、大盘短期基本安全度分析、个股和板块活跃度与机会概率分析。捕捉机会的能力决定了投资者的最终成败。

操作要领是首先要学会止损,敢于止损,善于止损;其次要学会追涨,敢于追涨,善于追涨。概括起来就是“逐强弃弱,追涨杀跌”。发现错误时尽早投降,降低损失;赢要适可而止,不承担长期风险,成败在于胜算概率,只要胜算概率高,最终积小利而获大利。

当看中一只股票后,在买进前应该首先考虑一旦出现失误,在正常情况下止损后的损失是多少,这个损失是否是能够承受的。才可以考虑进场交易。为什麽一般要将亏损额限制在4%以内?这主要出于稳健的做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人可以稳赚不赔,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实际运作过程中保持40%的成功率都十分不易,而有时当市场不利于的情况下,就更容易接连出错,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要给自己留下一个空间,连续的三四次的亏损也不能伤及我们的筋骨,保住实力,这是至关重要的。永远不要寄希望不会亏损,而要在预期盈利前先有承受亏损的准备。

做好心理准备买入之后,就要有另一个准备,一旦失误坚决止损。一位成功的基金经理说过:“止损就是新生的代名词”。正确的止损点,应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对市场评判的基础上。当股价下跌到了某一个程度之后,你对后市的看法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选择设置止损位的最佳位置,应该是股价最新出现的支撑位。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支撑一旦被跌破股价就很难再上涨。运用止损并不是每次都正确,有时机构的刻意打压,会使在很低的价位被扫地出局,随后股价立即大幅上扬,卖出的价位正好就是最低点。即使任何时候出现错误,损失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一旦成功,就可以创造卓越的利润。这些利润加之平时稳健的操作,很容易超越大众的业绩出类拔萃。不争一时的输赢,但是一旦机会来临就可以稳稳地将它抓住。寻找突破性的利润被很多人认为就是承担极大的风险。事实绝非如此,的确较平时更积极的投入,但是真正的投入,是在第一笔投入资金获利之后,本金有了绝对的保证,才有再次的投入。如果你要保持极佳的增长率,就一定要在某些稳定的机会中赚取异常可观的利润,这就是成功出众人的奥秘。承担风险无可指责,这是有风使尽帆的道理。究竟是孤注一掷,还是有风使尽帆的最大限度承担风险,就是看一旦失误造成的亏损是否可以承受。冒险家狂放不罵,但实际上是最谨小慎微的人,必须保证参与游戏的资格。任何时候任何投资,即使再小也要谨慎小心,带着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慎重地对待每一次投资。

短线操作易流为频繁的随意操作,成功率最不高。如有准备的短线交易目标就不等同于随意操作,成功率最高。成功率的高低取决于盘后的准备程度,用功时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趋势分析在个股中要有2亿以上的大盘股才能发挥优势,才能看到趋势的真正魅力。一只大盘股不可能或者极少从下降趋势立即转为上升趋势,而是要经历一段横向的趋势,有些股票走的会比较强,底部不断抬高,只能说是有向上运行趋势的趋势。上升趋势一旦形成,是无法阻挡其上行的。那么,如何判断一只股票进入上升趋势及其操作呢?那就是成交量。虽然说股价在横向趋势中对成交量放出要求不是很高,但是股价从横向到向上运行中一定要有成交的放出且是连续的。如果放量但未突破横向趋势运行的箱体,那么只能说是有向上趋势的趋势,此时若买入的话,等到股价接近或到达箱顶时要小心或可先抛出观望,若能成功突破可再次进场,此时要坚定持股信心。不可随便抛出股票,除非大盘恶化或该股连续放量下跌。操作时也要注意波段,还有就是横向整理时底部抬高的。处于向上趋势的趋势之中,此时只要一放量收中阳即可满仓介入。

从股市中赚钱本质上靠的是一种思路,往往人云亦云容易导致亏损,而一种与众不同的操作思路,很可能让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要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情。它首先需要你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然后当你介入股市之后就不太会人云亦云,相反很容易形成自己的操作思路。不管起初的操作思路正确与否,它都是必要的,然后再通过长期的看盘分析与学习研究,才可能渐渐使其走上正轨,带你进入赚钱的行列。至于用的是什么指标或者那些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那对于个体而言都是可以不一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从具体的技术操作上,看老手们并不是用的同一种技术分析方法,相反老手们用的具体操作方法千差万别,高明的技法都不是通用的,唯有心法才是万能的!

分析工具的好用与否取决于个人的个体特征和喜好。但在心法的要求上就必须达到一定的境界才可能真正赚到钱。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指的就是自己的心理变化与市场节奏变化之间的协同是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是否处于一种稳定的自控之中。

股票的投资是一门艺术,市场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的修炼,和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沉迷于市场的投资者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摆脱人性的弱点,站在市场的外面看市场,才能真正明白股市的真谛。沉迷其中,最终只会被市场的每一个细微波动所左右。

成功者经过千辛万苦的长途跋涉,历尽风雨,在泪水与懊悔中逐步成长,逐步成熟。往往只看到成功者的辉煌和阳光的笑脸,而背后的艰辛、劳碌、失败的痛苦,却熟视无睹,甚至不屑过问,这委实是人类的悲哀。对股票的认识过程,就像人的一次重生,每一次的成长,都是在痛苦中成熟,在磨难中成长,最终升华为人生的理念。只有在整个生活中逐步升华,忽视个人的得失,才能最终伴随走向颠峰。能够战胜自己,就会最终战胜市场并拥有成功的人生。而能控制风险,会休息,安全放在第一,才能在投资生涯中生存。

买(卖)什么?什么时候买(卖)?该买(卖)多少?这3个问题可以浓缩为3个投资的最核心要素,即对象、时机、力度。

套利是证券市场不变的本性。但这就引发了一个悖论:一、股价的波动是可以分析的,因为只要分析清楚了套利存在的机会,也就有把握市场波动的可能。二是市场的波动是不可分析的,因为市场各方若都在进行这样的分析和套利行为,那么,套利的机会就稍逊即逝,几乎不可能有明显的套利的机会可以存在,这样,市场波动的分析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悖论正是市场的有效性问题。比如,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信息公开披露时,市场反映迅速,甚至在信息公开前股价就已经有所反映;根据已公开的信息,就很难有可以经常性的、重复性的获取超额收益(即超过市场的平均收益)的方法。如果承认有效性,那么一切证券分析则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说股市是个掷筛子式的赌场也不为过;而如果不承认有效性,或者至少对一些人如此,那么几乎等于承认股市可以成为提款机,证券分析方法就成为世间最有价值的东西了。

有效性问题成为股市的哲学问题,是理解股价运动以及建立投资理念和方法的核心问题。任何投资人,不管他是什么样的理念、方法,都绕不开对这一问题的表态和回答。不过,过于狭义的有效性研究对投资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任何成功的投资人都不会承认市场是“随机漫步的”或者完全有效的。有效性现象不过是市场波动的动力和表现形式,或者说表面上的随机波动实际上是更高阶的有序性的表现形式。目前学院派风格浓重的一些机构投资人队伍中一个普遍流行观点是:市场是无法研究的,只有公司是可以研究的。实际上这不过是市场“随机漫步派”观点的延续。以后我们会看到,这种观点及其投资方法无助于对公司价值的评估,也会直接影响到投资理财效果。证券市场上的各种现象并不是孤立的。

正是由于有效性问题的存在,使得对股市的分析和我们习惯的科学分析不同。现代科学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夸克,都能用具有确定性的方程式来解释和预测其行为(即使是用量子力学方法也是用确定形式的方程式描述)。但股市有效性问题的存在,就使得证券分析的作用产生上述的悖论。或者说,任何基本分析或技术分析,它们都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作用的。当套利的驱使(特别是伴随严重的情绪因素)达到极致,市场就会被推到极端状态,这样的状态才更加充分地暴露了其相反的套利机会(多空趋势的转换)。只有在这个时候,证券分析才能显示出有其应有的作用。有些人也许出于工作需要,天天都要对市场和公司股价波动做分析、评论和预测,其实是完全徒劳的。

有研究表明,总体看,市场有20%的时候是无效的,而有80%的时候是有效的。证券分析师的作用就在于把握市场那20%的“无效”期,指出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指出投资机会或风险。对于分析师来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实,这正是证券工作不同于实业工作的特点之一。

市场首先一定是有效的。否则我们所有的投资失去了起码的基础,但市场的终将有效与市场始终有效、充分有效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市场对于任何股票的定价即使是准确的,也仅仅是反映了当前可见状况的阶段性评估,而远远谈不上对一个股票全生命周期的充分定价。这正是为何可以有怎么多的股票可以在上涨了几倍以后继续上涨几倍,而不是一次性体现在价格内的根本原因所在。

用4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当然是对的,但问题是这个东西是否“值一块钱”往往并不确定,其次市场错得离谱的极端态并不是一个常态,你不可能期望总是得到“4毛买一块”的机会。所以用8毛甚至1块钱买入现在是1块,但随着时间增长它将增值到2块、4块,甚至10块的东西,也许是一个更聪明的选择。而这当然需要足够的商业洞察力,特别是对于长期持有型投资模式(注意这个前提)而言,洞察力和前瞻性一定是最重要的能力,因为在时间拉长后错误已经足够毁灭任何初始的差价。何况,前瞻性本身就更容易让投资人在市场热捧一个股票之前发现它的价值,从而真正不但买好的,而且买得好——如果仔细回查一下,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大牛股都曾经有至少是月计算的无人理睬、价格低廉的时候,绝不像有人抱怨的所谓好公司从来没便宜过,只不过要想抓住这种机会,就需要在市场热捧它之前穿越迷雾,那正是前瞻性和商业洞察力的宝贵价值所在。

在谈安全边际之前,不妨先想想对投资而言最不安全、最大的危险是什么?诚然每个人都会犯错,但犯错的类别和程度是有区别的。大体分为几类:要么是对象判断失误(对企业经营的误判),要么是时机判断失误(对估值的把握),或者兼而有之。

错误的时机可以被正确的对象用时间来抚平(但会拉低复合收益率),如果这之后其还可以维持相当长的价值创造周期,并且也具有很高的成长弹性,那么最终看来这是否算个错误也值得商榷;错误的对象+错误的时机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错误,但如果仓位控制得力还不致命(但已经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资本损失)。最致命的就是用大仓位在错误的时机买入错误的对象,那将是一个投资人真正的噩梦(被迫从此退出资本市场)。

所以由此来反向推导,真正的投资安全起码需要三个保障:首先是以投资组合对冲风险,其次是尽量选择正确的对象(即优质的可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最后才是合理的价格。但是考虑到企业判断的复杂性和经营必然的不确定性,价格依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不过那涉及到对估值的认识,对溢价、折价、泡沫的区分,所以仅仅是“好价格”本身其实也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投资体系”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可能每个人的理解并不一样。在我看来,投资体系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顶层的大类资产配置和投资方向的决策;其次是核心原则和行动纲领的建立;最后是将战略和理念落地的一系列具体能力和方法论。前一阵看到一个商业案例的采访中谈到“借势、明道、优术”,我认为这对我的投资体系是一个很形象的呼应。

先说说“借势”。“势”是什么?其实就是方向或者趋势。在投资中我们都会面临“势”的问题,比如我们都知道在牛市入市要比在熊市入市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而投资一个处于价值扩张期的公司,也远比其进入价值回归期更容易获得良好回报。“借势”得当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但“借势”本身需要非常好的商业洞察力和对市场风险机会的敏感性,所以它处于投资体系的最上层。

投资体系的中间层是“明道”。“道”其实就是原则和纲领。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待投资、谨守自己的能力圈、牢记安全边际的意义、理解复利的威力和困难、认识市场先生的脾气、了解概率和赔率对投资的影响,这些都是投资最核心的“道”。没有理论指导的投资既不可能“明白什么是对的事”,更不可能“坚持只做对的事”。要真正“明道”需要良好的悟性和品性,它是投资体系的中坚。

投资体系的最基础层是“优术”。“术”就是基本功和方法论。说的再好听的“道”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也只能是一个漂亮但触不到的气球。对于基础财务知识的学习、企业价值分析方法论的建立、特定行业专业知识的深入,以及不同情况下的交易策略(即对象、时机、力度的协调)其实都是这个基本功的范畴。“术”的优化进阶需要勤奋和不断的总结,它决定了整个投资体系是否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土壤上。

在这三者之中,对趋势的洞察力提供了大类资产配比和平衡的战略,以及中长期研究侧重的方向;扎实的基本功为这种洞察力提供了落地的能力和深入研究动态观测的手段,并且形成可执行的具体交易策略;而投资的核心原则为应对永恒的不确定性提供了最有效的思维方式,以保护投资人始终远离致命的风险。

所以投资体系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将一大堆都有用的、都有道理的原理和知识点,按照其在投资中不同的作用(及局限)而安放在合理的地方,使得它们互相之间能够相互融洽、互为补充并且形成共振。当你有了一个成熟的投资体系以后,你既可以清晰的运用相关的知识点,也可以知道自己的薄弱之处在哪里。由此或者不断加强自己的短板,或者扬长避短。

投资的自我修养应注重三种思维习惯的培养:第一是本质思维,即看事物多从根本规律及本质特征出发,避免迷失在表面现象和细枝末节中;第二是概率思维,即理解确定性与赔率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分主观和陷入愚蠢局势;第三是辩证思维,即从事物的两面甚至多面性思考问题,避免一根筋儿和绝对化。

其实日常生活中这3种思维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总说要理性,那么理性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这3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一个理性的人更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具有历史视角,更明白成败中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更懂得事物多面性所带来的复杂影响。投资,不过是日常习惯的延续罢了。

投资不是零和游戏,但却是高壁垒的游戏。“零和”的本质是损人利己,整个社会的利益却并无增加。而投资本质上则是靠自己的正确盈利(别人的错误会放大盈利),投资结果也与企业创造价值的程度呈正比。投资无须误导坑害任何人,但必须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持续正确的判断和行为,这确实需要很高的技艺。

市场并不知道我们怎么想,但他最终会告诉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反过来讲,也不要试图去猜市场会怎么想,多去看看市场先生在历史上是怎么做的?做过什么?其实市场先生并不那么善变,善变的总是我们自己。

有人问怎样判断是否暂时的危机,我的看法:1,从长期供需格局来看,是否依然处于需求增长的初中级阶段而进入壁垒越来越高;2,从竞争格局来看是否依然持续拉大与对手的差距;3,是否具有渡过危机的物质基础;4,能否客观看待危机并正视其中的危险和机会;5,管理层的信誉和能力是否值得信赖。

一部电影没拍好,只是输个票房。但把烂作品归咎给阴谋论或观众不懂,那就输了自己和未来;一个产品没做好,只是输个营业额。但把搞砸了的业务推脱给竞争对手或者消费者,那就输了自己和未来;一个投资标的没选对,只是输了一时的业绩。但把亏损找什么体制或者市场环境的借口,那就输了自己和未来。

当一个标的需要挖空心思甚至用“信仰”去支持上涨时,距离大幅度的下跌就不远了;而当一个标的拥有并反映了几乎所有下跌的理由时,距离可观的回报也不远了。2011年中以来,对于市场的“估值差”异常之大的问题保持着饶有兴趣的观察,今年的市场给出了答案。理解市场,与研究企业同样重要。

谨慎的投资者在分析企业时,总希望找到“万无一失的壁垒”,但事实是绝大多数成功企业的壁垒不是从娘胎来带来的,而是经营过程中的“现在进行时”。特别是在发展初中期,其优势并不足以达到“壁垒”的阶段。但达到足够壁垒了,又可能已进入发展的末期了。说到底还是个“度”,凡事过犹不及。

面对熊市的层次:1,对市场正常现象大惊小怪,天天做痛不欲生状,靠骂发泄苦闷,善找借口却永远不会反思自身;2,认知上基本理解市场周期性的必然规律及现象。心态上依然难以遏制的痛苦,技能也还做不到很好的利用市场;3,充分理解市场,积极利用熊市扩大收益率差距,头脑理智心态从容。

世界上90%的人相信一个事情不是因为它是真的,而是因为他愿意相信。操纵大众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被操纵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智慧的。芒格说:在拿着锤子的人眼里整个世界就像一根钉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与完整的真实世界到底有多高的契合度,取决于那个锤子有多难放下。

就算是一个10年的大熊市也不可能所有时间都压在最底部,它总是起起落落的,所以跌多了涨涨,修复下估值差很正常。因为一段儿上涨就又顺势转变观点了毫无必要。市场波动的内在原因有时简单的过分,有时候复杂的要命。但个人长期投资的大逻辑,既不会因为前期的下跌改变,也不会因为近期的上涨改变。

由于投资总体上是处于不确定性中,因此在我们的判断在“被证明是正确的”之前并无定论。而不管清晰还是模糊,这种判断大体都包含了一个被验证的时间预期。当市场表现与个人时间预期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的时候,将考验一个人忍耐力的阀值。这正是投资的结果起源于学识但决定于人性的原因。

判断市场的运动方向并不容易,但至少还有章可循。更困难得多的是对“变动时机”及“变动程度”层面上的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导致,即使是方向性判断正确也依然可能承受超出意料的压力,因此确保不在“正确到来之前倒下”就很关键:保持耐心,但不玩火(比如杠杆及危及流动性的行为)。

能跳出自身视野局限性看问题的是能人,能跳出大众思维局限性看问题的是强人,能跳出时代的局限性看问题的是伟人。不管冲破哪个层次的局限性,可能都需要放平自己、保持高度、找对角度并客观理性。

投资不太需要关心日常政治,但类似今年这种大会其实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投资人的命运,长期来看投资就是赌国运。谨慎乐观,谨慎是因为站在现实看矛盾困难实在是严重到让人气馁;乐观,是站在历史角度看总体向上的态势明确,而横向对比看还算是一手好牌。历史既然不能绕过,那就直面好了。

笔者微信:gp60065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