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居高不下的气温让人们心烦意乱之外,伺机而动的蚊子们也让烦躁的情绪不断升级,特别是疲惫不堪的人们躺在床上、即将入睡之时,嚣张的蚊子们会“嗡嗡嗡”的飞过耳畔,落在肩头、手臂或小腿的肌肤上,只要半分钟左右的时间,皮肤上就会鼓起一个越抓越痒的红疙瘩,此后,人们的睡意一扫而空,心头仅剩一股怒火。一般情况下,雌性蚊子最为中意的温度为29℃,它们的活跃度和攻击性会达到峰值,找寻着人们的体温和二氧化碳而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袭击,直至它们从人们(或者其他的动物)的血液中吸取了足够的蛋白质、确保卵子可以发育成熟,它们才会躲入阴暗的小角落里。
雌性蚊子的细长口器刺入人们的皮肤之后,为了防止血液凝结,它们会向血液中释放“抗凝血素”(Anticoagulin)——抗凝血素具有舒张血管和抗凝血的功效——人们的免疫系统认定抗凝血素是一种外来物质,立即生成和分泌一种名为“组胺”的蛋白质,而组胺会引发神经末梢的瘙痒感,所以,雌性蚊子叮咬所引起的红疙瘩和瘙痒感,实质上是人们的过敏反应。比较烦人的是,抓挠红疙瘩会暂时缓解瘙痒感,可抓挠的物理刺激会造成组胺分泌的加剧,当人们停止抓挠之后,反弹的瘙痒感会更为强烈。为了驱蚊和止痒,人们用尽了浑身解数,可一些人仍受到了蚊子们的偏爱、而另一些人很少受到蚊子们的叮咬,这种情况引起了昆虫学家的注意。
昆虫学家发现,蚊子们的视觉和嗅觉比较敏锐,其触角上的短毛对二氧化碳、乳酸等等化合物格外的敏感,这是它们探索、感知和锁定“猎物”的主要器官。基于此,人们身体周围的气态化合物就成了蚊子们的“线索”,它们追寻着这些“线索”寻找和袭击受害者,比如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它们喷出口鼻之后并不会立即消散,而是呈现一种羽流状的形态,蚊子们置身于二氧化碳气流中,感受到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一般环境中的空气,就会顺着羽流状的二氧化碳气流飞行,顺藤摸瓜一般的找到“猎物”——凭借这个办法,蚊子们可以探知和锁定50以内的目标。
当蚊子们的攻击范围内存在着多个目标,它们考虑的因素会更多一些,比如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否更多、体温是否更高、汗液的分泌量是否更大、衣服的颜色是否更深等等。昆虫学家认为,当蚊子们选择一个攻击目标时,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们皮肤上的微生物群所生成的化合物,这些微生物群会吸收人们的汗腺分泌物、且转化为易于挥发的化合物,蚊子们的触角会敏锐的察觉化合物,进而锁定攻击目标。
微生物群生成和释放的化合物极为庞杂,高达300种之多,而且外在环境的变化、以及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它们释放的化合物还会不同。此前的一项研究表明,皮肤上的微生物群多样性与蚊子的叮咬几率相关,微生物群多样性较高的男性比多样性较低的男性更易于受到蚊子们的攻击,与此同时,微生物群多样性也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一个人在洗澡前和洗澡后,其皮肤上的微生物群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小考题:你用什么办法消灭房间里的蚊子呢?欢迎你留言讨论。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