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带头卷起来了,企业上市怎么选

港交所带头卷起来了,企业上市怎么选
2022年10月21日 16:03 河马财经研究

对于细分行业的“学霸”们来说,是囊萤映雪地考“北清复交”,还是一掷千金地去“国际名校”,委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近日,河马君的朋友圈被一篇题为《港交所拼了》的文章刷屏了。本月19日,联交所香港交易所刊发《有关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的咨询文件》,建议扩大香港现有上市制度,允许特专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并就此征询公众意见。

按照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欧冠升说法,连接资本与机遇是香港交易所的核心战略,为此我们致力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全球创新产业公司首选上市地点的地位。新建议将增加香港上市公司种类,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公司可进入这个具备深度和流动性的国际市场,同时也为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

CEO的话没毛病,听上去还有点不明觉厉,那么河马君来翻译一下:

首先,联交易将通过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吸引无盈利、无收入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国内企业如果认为沪深主板的盈利要求太高了,不妨选择上市门槛较低的联交所主板。

其次,联交所主板今后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等五大特专科技行业的敞开大门。上述行业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呢?直白地讲,联交所主板几乎覆盖了我们能想到的所有领域,没有明显的负面清单。

再者,特专科技公司将分为已商业化公司及未商业化公司两大类。和国内A股只接受股份有限公司相比,似乎更为海纳百川。另外,联交所主板规定企业于上市申请日期前的至少12个月之前已获得来自至少两名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的大额投资,且投资金额有最低要求。这在很多VCPE眼里,无疑是“久旱逢甘露”的好消息。

近年来,联交所在上市机制的修订和改进方面堪称顺势而为,逆势突围,值得我们手动点赞。从四年前公布引入同股不同权机制及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的新章节,大刀阔斧地进行建所25年来第一次改革;到如今扩大港股主板“朋友圈”,热情拥抱科技创新公司,此举既是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今年上半年,联交所完成27IPO,总募资额为193.42亿港元,较去年的2143亿港元下降幅度近九成。IPO企业募资金额均未突破100亿港元大关,其中募资超过1亿美元(折合7.85亿港元)的仅有11家,这个数据和去年同期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市场人士认为,《咨询文件》正式出台后,有望给2022年低迷的IPO氛围注入“兴奋剂”。

除了联交所,国内交易所也很拼。三十多年来,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相继成功落地,大大提升了资本市场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持续优化的资本市场生态整装待发地迎接全面注册制时代的到来。在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发展之路上,我们每一步都走得铿将有力,稳中求进。

以最先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为例。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开板三年来,上市规则更开放、更包容,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现金流等因素,设立了5套上市标准,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融资需求。

尤其是在专门面向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IPO制度设计方面,上交所进一步明确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情形和要求。今年8月诞生了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医疗器械第一股——微电生锂。而随着做市商制度开闸在即,14家券商已准备就绪,为提升科创板股票流动性、释放市场活力、增强市场韧性贡献力量。

当然,也有一些拟上市公司表示,尽管对科创板这一明星板块心驰向往,但4+5”的科创属性硬指标以及受理后面临的多轮“灵魂拷问”,还是让他们望而却步。今年1-9月,有22家企业在科创板“潇洒走一回”后撤材料。可见,同时满足“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三大条件硬科技企业绝对数量并不多。即便是含科量稍低一些的创业板和北交所,前三季度的撤材料企业数量也达到了109家和32家。相较于科创板的“应科尽科”、创业板的“三创四新”、北交所的“专精特新”,联交所的分数线似乎低了不少,申报压力也小了一点。

其实,企业不能单纯地从规则上来判断过会成功率,更不能陷入“哪里容易上市就去哪里”的误区。中国企业去境外IPO看似上市周期短,审批较宽松,却也存在发行市盈率低、股票流动性弱、上市成本高等弊端。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国内上市的性价比更高。

沪深北三大交易所遵循法制化、市场化原则,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理念贯穿企业申报、审核、发行、并购、退市各个环节,旨在把好“入口关”,畅通“出口关”,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正是因为国内A股日趋成熟的IPO制度,让绝大多数的优质企业都分享到资本市场的长期红利。

今年1-6月,科创板共有53家成功IPO,虽然较去年同期91家下降了41.76%;但合计融资1114.42亿元,较去年同期融资726.49亿增长了53.4%,平均单只融资规模明显增大,资本市场赋能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河马君唠叨了半天,“学霸”们若依旧在“北清复交”和“国际名校”两者间徘徊犹豫怎么办?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先在国内上市,再谋境外发展,肥水不流外人田的“A+H”双融资模式不香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