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残疾人故事|打手语是一件很酷的事——访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倪兰教授

讲好残疾人故事|打手语是一件很酷的事——访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倪兰教授
2024年04月28日 16:52 金台资讯

走进上海大学文学院倪兰教授所在的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来访者总能被这里的实验场地和设备所吸引——和新闻直播间一样搭建的蓝箱,这里就是可以进行手语研究和数据采集的语言学实验室。

实验室

倪兰介绍,相较于其他语言学研究方向,手语语言学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需要研究人员自己采集大量原始数据,每个参与手语项目的学生都曾在论文选题时“迷失自我”,但她总是鼓励学生坚持做下去,“虽然手语研究目前很困难,但是克服这些,就可以做出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的成果,你就会推动中国的手语研究向前走一小步”。学生们常常被这种力量所激励,攻克难关完成论文的研究写作。一些优秀的毕业论文在评审答辩时,还会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分认可。

实验室数据采集与分析

倪兰在谈话间隙,从书架上取下几本装订成册的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无一例外都和手语有关,从手语的语音、句法研究,到手语词汇的历史发展,“还有几本被计算机图像识别的研究人员借走了”,这些论文都为中国手语研究工作做了有益的尝试。

不仅如此,在倪兰的团队里,学生们一边研究手语,一边学习手语,甚至有人在毕业时可以陪着听障人士到法院做义务翻译。在上大校园里常常会看到手语研究团队的师生和聋人用手语交流,这成为学校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学生因为这样独特的经历,在毕业后进入公益性的企事业单位,求职时因为手语社团的经验也会在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火爆的通识课

与科普书籍

上海大学的手语通识课

“我们的手语课堂上大家都没空玩手机”,倪兰笑着说。从2017年开始,她在上海大学开设了一门“中国手语文化”的通识课。每次限选100人,由于太火爆不少学生经常选不上。在这门课上,倪兰会讲手语的语音、构词、语法结构等手语语言学基础知识,还会邀请听障助教进行手语示范,教给同学们常用的手势词汇、句型、对话。和听障老师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手语的生动有趣,也意识到手语是一门真正的语言。

阳光201培训,左为倪兰

2023年夏天,200余名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公共服务窗口人员、残联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手语爱好者,还有听障人士都在市残联就业服务中心“阳光201”完成了为期5天的国家通用手语培训。这次培训活动一经上海市残联融媒体平台发布就“秒空”了。“拼手速”的同时,也反映了当下手语爱好者和相关从业人员对专业手语学习的热情。在不少社交媒体上,只要谈到手语学习,倪兰团队出版的《中国手语教程》都是无法绕过的话题。倪兰说,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关注,起初只是为学校开设通识课程出版的一套配套教科书。在哔哩哔哩平台上,这套书的配套视频免费播放,收获了十几万的浏览量,被手语学习者奉为手语学习的“必修课”。

出版书籍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手语,团队近期还出版了两套《中华经典诗词(手语版)》。拍摄录制这些手语视频的时候,有些听障演员表示,从小到大都没有接受过手语的专门培训,通过这些项目,才真正了解到手语的表达如此丰富。倪兰说,诗歌是一种文化建构,她希望让使用手语的听障群体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这套书中的插图也全部由听障人士创作完成。

被治愈,被激励

倪兰先前的研究方向是现代汉语语法,读博时很偶然接触了手语研究。当时她的导师从新加坡学成归国,并把手语语言学带回国内高校的语言学研究中。“那时一腔热情,一边学习手语,一边定期前往聋校、聋人手语角调研,认识了不少不同年纪的听障人士,他们不仅教会了我们手语,也让我们真正走进了他们的无声世界。”

“当我们真正把手语当作一种语言来看待,用我们熟悉的语言现象去比较对照,就会发现很多我们认为的手语问题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倪兰打了一个比方,中国手语的地方方言很多,有很多地方手语的手势,正如汉语方言中“外婆”“姥姥”只是南北方不同的称呼词,但都可能进入到普通话中。

留学生的中国手语课堂

“一直放不下”,倪兰是这样描述自己对手语研究的情结,“手语这门语言很有魅力,对于我们认识人类语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手语研究也是一项有社会意义的工作,人总要做点有价值的事情,手语研究还有许多空白,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和深入研究。”

当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不理解她的研究方向,当研究受到重重阻碍时,倪兰也想过是否要换个研究领域。“但每当想到听障朋友的无私支持和鼓励,感到自己常常被他们所治愈和激励,就决定坚持下去”。很多听障者都是倪兰研究团队的“后援团”。“做社会科学研究的老师时常说做调研问卷很难,但我们去做相关调研,一天就可以收回很多反馈,我们知道每一份问卷都是听障朋友对我们的巨大支持和期待”。当孩子看到她带听障亲友参观博物馆,还能用手语介绍展品时,说出“妈妈,我觉得你的选择是对的!”她的心中涌出不一样的感动和自豪。

倪兰和团队

以诚待人,以爱化人,倪兰不仅是手语研究者,也希望自己成为聋听沟通的桥梁。有一次假期路过湖北秭归县,她看到有听障人士在餐厅点餐时老板一直不明白对方的意思,她忍不住当起“临时翻译”,解决了点餐问题后,听障朋友像见到老朋友一样邀请她一起吃饭,还要保持联系。说起这段小插曲,她开心地笑起来。

拥抱AI

用发展的眼光看手语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4亿多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超过全世界人口的5%,预计到2050年残疾性听力损失人数将达到9亿。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听力障碍群体,总人数超过两千万。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手语研究也在和人工智能发生碰撞。

“我是个技术控,当然要拥抱AI(人工智能)”倪兰说,“人工智能正在席卷各行各业,语言学是一个文理交叉的学科,语言学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揭开很多大脑认知的秘密,也可以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启示。”“做研究要带着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先进的技术一定会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尽管在初期它可能不完善,机器的学习过程和孩子的成长是一样的,需要不断试错,最终才能走向成熟”。

为了更好的进行手语研究和应用工作,倪兰还带领团队建成了国内首个国家通用手语比对语料库,形成了包含8万多条手语数据的语料库,可以进行汉语、英语、音序和手形的检索。她说,希望今后可以采集更多地区的手势,丰富这个语料库,也能够发挥这些数据的作用,为手语识别技术、手语翻译、特殊教育的语言学习提供更多支持。

手语采集研讨会照片

“语言和文化是润物无声的”。倪兰认为,城市不仅要在“硬件”上体现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性,也要在“软件”上体现国际化城市的温度。“早期我们做手语研究的时候,听障人士在公共场合打手语都不很自信。但你看现在,不仅是听障人士,就是健全人也觉得打手语是一件很酷的事”。倪兰希望社会更加包容人生的不完美,发现每一个人的优势所在,“比如听障人士不容易受外界干扰,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长,要发现这些闪光点,支持他们在无声世界活出人生的精彩”。

倪兰说,“每个人在人生中的某阶段,可能都是某一方面的障碍者,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逐步改变社会对残障者的偏见,也希望无障碍能真正成为这个社会的标配。”

(来源:上海残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