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 课后服务实现“三个全覆盖”

北京发布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 课后服务实现“三个全覆盖”
2024年05月17日 23:05 金台资讯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鲍聪颖)家长上班不能及时接孩子?孩子在家写作业没法辅导?学校如何统筹资源做好课后服务……5月17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

北京市教委表示,课后服务旨在减轻家庭教育实际负担,促进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完成大部分作业,适当培养兴趣发展特长,解决家长不能及时接孩子的现实困难。同时,丰富教育供给,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一定程度满足个性化学习活动需求。

课后服务与课程教学应一体化设计

可弹性离校,分批次放学

《指南》明确,北京市中小学课后服务面向全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现对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所有工作日、所有有意愿学生“三个全覆盖”。严格遵循学生自愿参加原则,对于有参加意愿的学生,学校做到应留尽留,不得拒绝。对于没有意愿的学生,不得强制要求其必须参加。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段差异和个体差异,在课后服务中强化因材施教、分段设计、自主选择,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课后服务突出综合性、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探究、创造的过程中,夯实基础,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

《指南》要求,学校应在开学前完成课后服务的准备工作,正式开学后的每个工作日均应提供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时间从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学校教学计划之后开始,原则上不早于17:30结束。考虑到不同群体需求,学校可在此期间设置2-3个时段,实施弹性离校,分批次放学。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早到校看管和自习、午餐午休看管、晚自习等服务不纳入课后服务范围。

将课后服务纳入教育教学总体安排,对课内课后教育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构成学校全过程育人的完整链条。内容设置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实际需求,为不同阶段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撑。一年级新入学阶段课后服务侧重于适应与融入,小学中低段课后服务侧重于兴趣启蒙、综合实践拓展,小学中高段课后服务侧重于兴趣特长培养、学科实践拓展,初中课后服务侧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学科巩固与延伸。鼓励在同一年级或同一学段内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后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因需选择的机会。

课后服务包括作业指导等四个方面

努力实现“当天问题不回家”

为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课后服务应设置学生完成书面作业的专门时间,从一周整体安排来看,作业时间既不可成为课后服务的全部内容,也不能被完全挤占,为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提供时间保障。教师对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提出的困惑给予及时解答,或者集中把问题反馈给相应教师,同时对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学习品质进行培养和引导。坚持作业全批全改,加强及时反馈、订正,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可进行作业面批,通过作业细化学情分析。

建立课后服务时段学科答疑制度,为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问题提供指导,缓解学习差异带来的分化。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可结合课上教学观察,利用课后服务对尚有问题的学生主动进行进一步辅导。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可通过教师走班、学生走班、专用答疑教室等多种形式进行个性化答疑。优化学生答疑安排,如提前预约答疑教师,或通过答疑条调控答疑学生流量以减少等候时间等,满足学生答疑需求,维持答疑秩序。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刷题备考、讲授新课或集体补课。

对学习困难比较突出的学生,采取“分层辅导”与“量身定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个性化补差补缺,努力实现“当天问题不回家”。同时,开展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辅导,全面提升学习品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通过设置分层作业、挑战任务、高阶课程、专项活动等方式进行提升辅导,保证学生学足学好。

加强课后素质拓展与课内教学衔接

严禁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指南》明确,要在课后服务中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拓展,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特长潜能的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的机会。素质拓展可包括体育锻炼、科技活动、文化艺术、劳动实践、阅读朗诵、德育心理、综合实践等方面。鼓励采用主题式、项目式、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等实施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同伴互助的习惯和能力。

同时,加强课后素质拓展与课内教学的衔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体育锻炼,确保学生每天在校运动不少于一小时,倡导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锻炼时间。以课堂学习内容为基础,拓展设计多种课后服务课程活动,开发基于实验、探究、创作、社会实践等的整合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更大的平台。严禁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专项经费向课后服务教师倾斜

因地制宜建设“环学校教育圈”

具备一定条件的学校,可采取每周指定日期自选内容,其他时间统一安排的方式开展课后服务。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采取每日先统一安排再自选、每日统一安排与自选平行、每日全部自选等多种方式。学校可采取混编走班、同学科教师集中安排、平行班课后内容滚动轮换、线上线下结合、校内外师资分工配合等组织形式,为增加学生公平参与机会和提高师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教师优质教育服务属性创造条件。

各区各校不得向家长和学生收取课后服务期间发生的任何费用,所需经费由市区财政按职责共同负担。2021年新增教师绩效工资额度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激励,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切实向承担课后服务的教师倾斜。

学校可根据课程设置或者活动安排需求,按照“双向选择”适当引入一定数量的校外人员。学校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类教室、体育运动场馆、图书馆、校园场地等教育教学空间资源,确保应开尽开、能开尽开,鼓励结合学校空间特点,统筹各年级、各学科课后服务的时空安排。根据学校校外资源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建设“环学校教育圈”,就近就便统筹利用学校周边教育资源。探索集团或学区共享课后服务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畅通流动。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不仅要学足学好,还要善于打破单科供给,推动构建新型师师、师生、生生、校内校外关系和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这也体现了课后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王攀指出,各区和学校应借助课后服务这一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新契机,撬动教学、管理、评价、资源、教师发展等多方面变革,促进学校由聚集资源求发展,向结构性的解决体系问题转变。优化育人体系和治理体系,形成样态各异、同向发力的校内教育服务供给结构,提升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

下一阶段,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将以《指南》为标准检视改进、优化创新,着眼长远推动课后服务,增强课后服务持续发展动能,构建课内课后整体协调发展新模式。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统筹,在盘活校内资源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区域资源,规范利用社会资源。依托学区、集团、城乡共同体等多种教育供给模式,促进课后服务师资、场地、课程、活动等资源的流动共享,实现跨校、跨年级、跨学段、跨学科的资源融通。此外,还将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后服务管理与教育方式创新,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供有效支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