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向绿而行,莆田这样“破局”

产业向绿而行,莆田这样“破局”
2024年06月25日 12:14 金台资讯

人民网记者 钟巧花

编者按:建功新福建,八闽大地在行动。近日,由福建省委网信办指导,人民网福建频道发起“福建‘封面’系列融媒体调研行”活动,聚焦新福建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挖掘福建各地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奋斗故事。活动首站走进莆田市,围绕当地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开展调研。

从兴化府古城所在地——莆田市荔城区出发,一路向南,追着产业布局路线跑,如今不难勾勒出一幅传统产业转优、新兴产业做大的“产业链全景图”。

缘何有这样的图景?

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的莆田市,史称“兴化”,建制至今已有1500多年,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形成于唐代的工艺美术产业,历经传承,让莆田工艺甲天下,更让“工匠精神”浸透到人们的骨子里;传承千年的妈祖文化,跨越千年的木兰溪治水故事,浸润着兴化大地,让“有韧劲、敢拼搏”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融入新发展格局,这样一座底蕴深厚的城市要怎么抢抓新机遇、焕发新活力?

“以木兰溪综合治理统揽”,莆田高位谋篇布局,提出“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而产业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朝着“传统产业转优、新兴产业做大”方向前进,莆田下足功夫绘就“绿色”:废弃木头、皮革、玻璃、污水,可回收循环利用;利用热能、冷能,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还高效储存多余电能……

向绿而行,还要“先行”,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莆田,又靠什么“破局”?

一路调研,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以“链式思维”抓产业、大力强链补链延链固链,在莆田当地已深入人心,其中的内核便是“产业链链长制”。

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莆田在全市列出13条产业链,由每一位市领导担任一条产业链的链长。对应市一级的做法,区一级的区领导也分别担任不同产业链的链长。

如此一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弹“协奏曲”。一方面,改变了过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尽可能前置去化解“困扰项目落地、产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提振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精气神,增强了发展信心;另一方面,让全市未来产业发展的布局更加明晰,让各个区县能够因地制宜发展县域重点产业链,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

“现在天天跑现场,把问题解决在前端,服务企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了。”“领导挂帅,时常帮我们‘释疑解惑’、解决困难,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受访的领导干部、企业者们不约而同给出正向反馈。

推行“产业链链长制”,是一场又一场的接力,更考验当地政府的魄力和耐力。需要从顶层设计、产业生态构建、创新要素保障、配套支持等多方面入手,统筹谋划,方能行稳致远。莆田产业发展集群成势,已逐步显现。例如,鞋服形成千亿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超500亿元,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两大产业集群均超300亿元。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产业集群就“拆不散、带不走”。莆田,铆足了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